
據新華社報道,德國聯邦選舉委員會24日凌晨公布聯邦議院(議會下院)選舉初步計票結果,基督教民主聯盟與基督教社會聯盟組成的聯盟黨得票領先其他政黨,在選舉中獲勝。選舉委員會預測,聯盟黨總理候選人默茨將被提名為德國新任總理。
默茨在柏林宣布勝選,希望在八周內組成新政府,「世界不會等待德國,我們必須迅速具備執政能力」。他強調歐洲必須提高防禦能力,表示「對美國的未來不抱任何幻想」。
「兩頭大中間弱」
德國政壇「兩頭大,中間弱」的局面,在此次選舉中體現得淋漓盡致。
時隔四年,聯盟黨以28.6%得票率再次成為德國議會第一大黨。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遭遇慘敗的「紅綠燈」三黨:社民黨16.4%得票率創「史上最低」,綠黨11.6%,自民黨得票率甚至只有4.3%,可能「無緣」聯邦議院。
拿到20.8%選票的極右翼政黨德國選擇黨無疑是此次選舉最大贏家,首次成為德國議會第二大黨。此前不被看好的左翼黨得票率8.8%,與預估的得票率相比接近翻倍。從左翼黨分裂出來的左翼政黨莎拉·瓦根克內希特聯盟得票率4.9%,考慮到該黨成立不到一年,其勢頭值得關注。
組閣談判不易
聯盟黨掌握了組建政府的主動權,接下來將根據最終選舉結果進行談判。德國媒體認為,選舉投票結束後各政黨將迅速開展組閣談判,但組閣任務艱巨。
如果聯盟黨與社民黨的「黑紅」組合最終能拿到630個議席中的316個,在德國輿論看來可能是最好選項,但恐怕這只是美好的期待。隨著德國政黨數量增加,邊緣政黨逐漸壯大,昔日「挑大樑」的「中堅力量」想要組建一個佔據議會半數以上席位的聯合政府,已經變得越發艱難。
「新興政黨和小黨成為關鍵。選擇黨的崛起是關鍵變數,莎拉·瓦根克內希特聯盟和左翼黨的崛起進一步帶來德國政治極化,隨之帶來的是碎片化,政治穩定性下降。」中國社會科學院歐洲研究所歐洲政治研究室主任賀之杲說。尤其是被其他政黨視為結盟「禁忌」的選擇黨和左翼政黨坐大,更是給聯盟黨組閣增加了難度。而如果莎拉·瓦根克內希特聯盟最終得票率突破5%得以進入議會,那麼不願同綠黨合作的默茨便只剩下同左翼政黨合作這一條道。即便各方勉強站到了一起聯合執政,後續磨合也難度不小。
內外挑戰重重
在賀之杲看來,組閣愈發艱難的背後,是德國內外交困的現實。
能源轉型成本高企、企業信心受挫、資本外流加劇,多重因素導致德國經濟陷入困境。有數據顯示,自2020年以來德國近25萬個製造業崗位流失,化學能源行業出現200多起工廠減產甚至關閉的情況。一系列涉及移民的暴力事件,更是激化了德國社會矛盾。
如果說2021年大選時德國人關心的還是氣候變化問題,那麼現在他們更關心的是如何艱難地活下去。本屆政府任期內,德國經濟未能走出困境,反而連續兩年負增長,引以為傲的鋼鐵、汽車企業紛紛破產裁員,民眾迫切需要一個能夠扭轉經濟頹勢的政黨。
「經濟發展失速、社會心理變化,自然會最終『落腳』在選舉上。」賀之杲指出,選擇黨支持率的上升有跡可循,尤其是在經濟較為落後的德國東部地區,「也同歐洲整體上右翼民粹主義勢力的崛起一脈相承」。
在外交層面,德國在世界範圍內的影響力近年來也遭遇挑戰。默茨在勝選後表示,德國的外交目標是擺脫歐洲對美國的依賴。這可能預示著,德國新政府將在地緣政治的不斷變化中進一步調整對外政策。
即便再艱難,組閣最終還是會完成。但根據此前「紅綠燈」執政聯盟的經歷,德國政壇在重新「洗牌」之後,前路可能依然坎坷。未來德國主流政黨將如何同右翼民粹政黨打交道?將「禁忌」政黨排除在政治架構之外的「防火牆」還能防多久?新政府如何在全球經濟不確定性加劇、國內結構性矛盾突出的複雜環境中兌現增長承諾?重重問題仍然有待觀察。考慮到當前國內外局勢,許多德國民眾希望能組建一個穩定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