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去美國支持的尹錫悅,可謂是「兵敗如山倒」,迎接他的或許只有被彈劾下台這一個下場了。而曾經的對手、如今韓國最大在野黨黨首李在明,一時間風光無兩。
就在近日,美國《華盛頓郵報》還對李在明進行了一場專訪,直接稱他是「韓國可能的下一任領導人」。
韓國最大在野黨黨首李在明
要知道,在2024年的美國總統大選中,《華盛頓郵報》放棄了幾乎堅持了30多年來「站隊民主黨」的原則,首次選擇「不支持任何一位總統候選人」。
此舉也被視作為,提前「討好」特朗普,結果也證明,《華盛頓郵報》的確押對了寶。
如今,得到特朗普背書的《華盛頓郵報》又開始押注李在明,或許意味著在不久後的韓國大選中,李在明也將復刻特朗普的成功。
從這次專訪報道中就可以看出,李在明也在提前適應「總統候選人」的角色。在談及對華關係時,李在明直言不能疏遠中國,作為韓國「最大的貿易夥伴」,疏遠中國的代價,韓國根本承受不起。
但為了讓美國放心,李在明也直接拒絕了站隊中國的可能,直言「與美國關係惡化帶給韓國的損失,將比只站在中國一邊的損失更大。」
言外之意就是,儘管要跟中國緩和關係,但在韓國的外交優先順序中,韓美同盟依然佔據著主導地位。
關於這一點,即便是「務實派」的李在明,也不得不接受現實。
4年前,李在明在跟尹錫悅競爭總統之位時,還曾提出過「實用主義外交」的構想,認為韓國應該根據自身國家利益,在中美之間打好「平衡盤」,然而卻與總統之位失之交臂。
4年後,經歷了沉澱的李在明,在政治風格上更加成熟了,選擇以一種更加靈活的態度,跟中美兩國打交道。
在經濟層面上,韓國依賴中國龐大的市場;在安全上,韓國依仗美國的軍備支持。
如今,特朗普捲土重來,美韓同盟也面臨空前的挑戰,擺在李在明面前的,是一個不得不面對的問題——如何在不激怒特朗普的情況下,確保韓國在中美博弈中全身而退?
駐韓美軍基地
首先,對於特朗普有關重啟與朝鮮對話的提議,李在明毫不猶豫的表達了支持,直言特朗普如果能在這件事情上取得重大突破,自己所在的共同民主黨可能會提名特朗普獲得「諾貝爾和平獎」。
這句話簡直說到了特朗普的心坎上,眾所周知,特朗普一直為自己沒有獲得諾貝爾和平獎耿耿於懷,甚至還公開抱怨過「為什麼奧巴馬就可以拿到這個獎,而自己做了那麼多事,卻沒能獲獎」。
從這個角度來看,李在明提到諾貝爾和平獎,也算是投其所好,向特朗普提前示好了。
倘若能夠得到美國的支持,那麼今後衝刺韓國總統大選,不說勢在必得,至少也是十拿九穩了。
但考慮到特朗普的關稅威脅,依然是懸在韓國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所以李在明在向美國示好的同時,也留了後手,那就是尋求跟中國緩和關係,以此來對沖特朗普的關稅威脅。
韓國對華出口貿易
所以接下來不管誰當選韓國總統,中韓關係都是可以預期的,即便韓國擺脫不了美韓同盟的主導,但在經貿領域,中韓依然有著廣闊的合作空間,只要有這個基本盤在,韓國的對華關係,也就至少不會太過偏離正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