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年末,國際上的大事是一件接著一件。近一個月,韓國、敘利亞、法國、德國,都迎來了政壇「地震」。如今,又輪到加拿大了。
要說加拿大近期最熱門的關聯詞是什麼,那必然是「美國第51州」了。與之對應地,該國總理特魯多也被稱為「加拿大州長」,而賦予他這一頭銜的,正是美國當選總統特朗普。
苦笑比不笑還難看
早在上個月,特朗普在海湖莊園與特魯多會面時,就告訴他加拿大應該併入美國,成為第51州。當時因為是在非正式場合,大家也沒當回事,還以為特朗普只是一時興起,轉過頭就忘了。
沒想到進入12月後,特朗普依然執著於讓加拿大變成美國第51州,並公然稱特魯多為「加拿大州長」,而且不止一次這麼說。到這時候,大家才明白他可能不是在開玩笑,就算無意吞併加拿大,起碼也在藉機向特魯多施壓。
起因是特朗普宣布要對加拿大出口到美國的產品徵收25%的關稅,嚇得特魯多立馬給他打了個電話,後來又親自飛到海湖莊園討好老大哥,結果不僅沒能說服特朗普收回決定,反而被扣上了「加拿大州長」的帽子,怎麼也摘不下來。
其實特朗普並非有意針對加拿大,他平等地針對除了美以之外的每一個國家,加拿大離美國那麼近,貿易上又高度依賴美國市場,再加上兩國製造業高度同質化,有著很高的可替代性,特朗普為了讓製造業回歸美國,拿加拿大開刀也不難理解。
討好失敗
至於這麼做是否會損害加拿大的經濟,那就不是特朗普該關心的問題了。根據去年的數據,外貿佔加拿大GDP的比重約為60%,而對美貿易又佔到其中的75%。
舉個最極端的例子,如果美國對加拿大的進口清零的話,加拿大的GDP將暴跌1/5,這對一國經濟來說無異於毀滅性的打擊。
當然,美國在這一過程中也會遭到反噬,但受到的影響有限,如果說加拿大是傷筋動骨,美國頂多是擦破點皮。按照特朗普那套商人邏輯,「對手賠得比我多就相當於我賺了」,美國要真是跟加拿大打貿易戰,他們確實是賺大發了。
來自未來美國總統的調侃和威脅並不是特魯多遇到的唯一難題,相比外交,內政才是真正讓特魯多頭疼的事情。
本周,特魯多的親密盟友、加拿大財長弗里蘭憤然離職,而導火索就是兩人就如何應對特朗普的關稅大棒意見不一。
盟友都看不下去了
弗里蘭認為,加拿大當務之急是要節省開支,保證國庫里有足夠多的錢來應對特朗普的關稅威脅,甚至發起反擊,概括一下就是跟美國硬剛,寧可日子過得苦一點,也不吃嗟來之食。
特魯多則希望盡量避免與美國對抗,更不贊成縮衣節食,他提議在聖誕節期間免收消費稅,還要向加拿大人一次性發放175美元,以刺激消費。
由此可見,雙方的出發點完全不同,弗里蘭更多的是考慮加拿大的獨立自主,特魯多則是為了拉攏選民,畢竟新一屆大選還有不到一年就舉行了,而且很有可能會提前。
事實上,特魯多的處境早已危機四伏,不管是特朗普的威脅,還是弗里蘭辭職,都只是雪上加霜,而非根本原因。
今年夏天,特魯多領導的自由黨在地方選舉中失利,黨內不少人要求他退位讓賢。到了秋天,特魯多連續遭遇兩次不信任投票,雖然都冒險過關,但黨內不滿的聲音並沒有因此平息,反而越來越大。
特魯多的眼神怎麼還有點深情
弗里蘭辭職更是讓特魯多陷入四面楚歌的境地,連最忠實的盟友都不信任他了,更何況其他人。特朗普也是看到了特魯多的困境,才趁火打劫,對他各種施壓。
說到底,不管是內政還是外交上的問題,都是因為特魯多能力不行。他能執政9年之久,靠的是政治手段和權力運作,比較擅長黨爭,但政治能力十分一般,這麼多年也沒拿出什麼亮眼的政績。
據特魯多的黨內盟友來說,經此一役,他已經開始反思自己作為領導人能力不足的問題,但這也不是反思就能夠解決的,如果這次不能挺過危機,下屆大選時間就會提前,留給特魯多布局的時間不多了。
從個人情感上來說,特朗普本就和特魯多不對付,在他的第一個任期中,那張被G7領導人「圍攻」的照片就出自加拿大擔任東道主期間。如今強勢回歸,像特朗普這麼睚眥必報的人,自然是有仇報仇,有冤報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