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全國政協常委賈慶國:「應重視特朗普班底中的對華鷹派」

2024年12月07日15:40:39 國際 1234

當地時間2024年11月19日,美國候任總統特朗普又確認了3名內閣人選提名。隨著大部分內閣成員提名人的公布,新一屆美國政府內閣已見「雛形」。

其中,在國防、外交等重要領域,提名美國政府「二號人物」國務卿的馬克·盧比奧、提名白宮國家安全顧問的邁克·沃爾茲都是知名的對華鷹派,引起廣泛關注。

時隔四年後,特朗普橫掃幾大搖擺州,在選票大幅領先下強勢回歸。在上一次總統任期里,特朗普和他的內閣班底接連推出了多項「出人意料」的內外政策,給國際秩序帶來較大衝擊。

而這一次,他們會如何「出招」?

「特朗普此次勝選,更多是因為選民在『選政策』,而非『選人或選政黨』。」近日,全國政協常委、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主任賈慶國接受南方周末記者專訪時指出,過去四年,民主黨推出的多項極端化的社會政策激化了美國民眾不滿情緒,而這種不滿又通過大選釋放。

在對華政策上,賈慶國認為,特朗普第一次總統任期內,包括提高關稅、供應鏈脫鉤、重新定義中美關係等在內的多項政策放大了中美分歧,成為中美關係走向緊張的轉折點。

「對華政策方向一旦翻轉,就很難回正。」賈慶國認為,應該重視特朗普班底里的對華鷹派,「隨著特朗普和他的新班底重回政治中心,其對華政策大概率會更加強硬。」

專訪全國政協常委賈慶國:「應重視特朗普班底中的對華鷹派」 - 天天要聞

全國政協常委、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主任賈慶國。圖/受訪單位供圖。

「邊緣人重回政治中心」

南方周末:特朗普的勝選讓人意外嗎?

賈慶國:確實比較意外。2024年美國大選前的大量民調數據顯示,這次競選會非常膠著。不少人一開始預測,民主黨候選人哈里斯勝算可能高一些。

回顧特朗普第一次總統任期,他的表現並不好。2020年的美國大選中,就有大量「搖擺州」的中間選民給民主黨的拜登投票。特朗普容易情緒化、行為難以預測,此外,他還被指控犯多項重罪,一項甚至已經判決。無論從何種方面來看,他都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最佳總統人選。

然而,2024年大選結果顯示,特朗普不僅在各大搖擺州「收復失地」,而且贏得了選舉人團和公眾選票,可以說是「大獲全勝」。所以這種轉變確實讓人感到意外。

綜合分析來看,我認為特朗普勝選更多是民眾政策選擇的結果,而非基於對個人、政黨的選擇。

過去四年間,民主黨推行了一系列引發爭議的政策,比如放鬆非法移民管控、過度保護少數群體權利、過分強調「弱者」權益等。雖然有人猜測,拜登可能是出於競選策略考慮,爭取少數派的支持。然而這卻損害了更多普通民眾的利益。此外,民主黨執政期間,美國對外還間接捲入了俄烏、哈以兩場區域衝突,對內經濟數據不佳,多重因素相互作用,催化了美國民眾對民主黨的不滿情緒。

南方周末:如何評價特朗普的執政風格?

賈慶國:特朗普的世界觀跟主流的政客很不一樣。比如,從上屆特朗普政府看,特朗普起用的人很少來自於傳統的美國智庫。相反,他的內閣班底不少是毫無政府經驗的人,可以說大都是傳統美國政壇的「邊緣派」。

就對華政策來說,這些人不少是極端的現實主義者,其中一些人對中國還抱有強烈的敵意和偏見,可以說是邊緣人站到了政治中心,顛覆了美國過去的對華政策理念。特朗普第一次總統任期以來,中國作為意識形態和戰略競爭對手的印象被強化,成為美國對華主流敘事的重要組成部分。

特朗普第一次總統任期的副國家安全顧問馬特·波廷格 (matt pottinger) 2024年4月在《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上發表了一篇文章。在這篇文章中,他指責拜登政府的對華政策不夠強硬,認為美國必須贏得與中國的競爭,而不是管理它。像馬特·波廷格這樣的「對華鷹派」,在未來特朗普的內閣班底里不在少數。所以,特朗普上台後對中國會更強硬,對華政策上也會更強硬。

南方周末:特朗普政府再次上台後,有哪些潛在約束因素?

賈慶國:從歷史眼光審視中美關係,目前雙邊關係並未降至歷史最低點。現在雖然中美關係處於對抗態勢,但波動仍在有限的範圍內。

那麼,這一對抗趨勢的限度在哪裡呢?我認為首先是一個是中美雙方均不能訴諸戰爭,中美都是超大型國家,而且均為核大國,戰爭是雙方都不能接受的選項。

其次是兩國的利益。當前美國對中國徵收的高額關稅,已在一定程度上引發了美國國內的通貨膨脹。而特朗普放言,其上任後會進一步加碼,甚至對某些商品計劃徵收高達200%的關稅。一旦真的實施,這無疑會加重美國國內通脹壓力。當然,對於從自身利益出發,中國也不希望跟美國打貿易戰

最後是其他國家的利益。美國的關稅政策是面向全球的,這意味著其盟國也將同樣承壓。面對美國的壓力,如果中國處理得好,他們可能會選擇加強與中國的貿易關係。此外,特朗普政府要求盟國在高科技和貿易問題上對中國施壓會損害這些國家的利益,大概率也會遭到它們的反對。

「中美戰略互疑」

南方周末:此前你在演講中提到,當前中美關係緊張有多重誘因,比如大國崛起、中美意識形態對立、美國國內政治鬥爭等。請展開說明一下。

賈慶國:首先,中國崛起確實對中美關係帶來了巨大衝擊。從現實主義角度看,新興大國的崛起往往會挑戰守成大國的特權與利益,歷史上不乏由此引發的衝突和戰爭。美國擔心中國崛起會挑戰其現有地位。

其次,過去美國政府對華政策制定者都是主張「接觸派」。他們認為,只要保持接觸,中國就會被美式民主和自由模式所吸引。哪怕不能完全改變,雙方也會越走越近。然而,現實卻是中國並未走美國的道路,反而漸行漸遠,這導致接觸派被邊緣化,遏制派得勢,遏制派的主張成為美國對華政策。

此外,伴隨著中國崛起,美國國內對中國擔憂加大。一些人認為,中國實行不同的制度和道路,信奉的是不同的價值觀,中國崛起勢必威脅美國的生活方式。因此,美國對中國的一言一行都格外敏感,甚至對中國在南海的維權聲索、「一帶一路」倡議等也進行歪曲解讀。

再次,美國的國內政治鬥爭也加劇了中美之間的緊張局勢。一些政客把中美競爭視為拉選票的良機,故意拿中國的一些過激涉美言論做文章,競相展示強硬立場。這種競爭進一步放大、加劇了中美價值觀和意識形態的分歧。

最後,由於疫情和政治上原因,雙方在相當長一段時間裡的交流阻斷,使得誤解越來越深。在上述多重因素交織影響下,中美對抗情緒不斷升級,雙方難以通過有效溝通來化解分歧,使得中美關係陷入僵局。

南方周末:意識形態之爭和國家利益之爭有和不同?

賈慶國:意識形態之爭和國家利益之爭有本質不同,前者是非黑即白的鬥爭,後者則是利益的博弈。

中國政府此前明確提出了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並指出「沒有一種固定的發展模式適用於所有國家,各國應根據自身國情探索適合自身的發展模式」。對此,西方解讀為,中國試圖倡導一種不同於西方的、替代性的發展模式。這就涉及意識形態和價值觀之爭。

雙方意識形態對立的強化也離不開美國國內政治的影響。可以說,政治放大了意識形態的分歧。美國方面過度渲染,甚至誇大了來自中國的意識形態挑戰,這使得雙方更多地失去了戰略互信。

南方周末:如何理解這一點?

賈慶國:中美之間的不信任早已有之,此前就有學者提出「中美戰略互疑」的觀點。我認為中美之間互疑始終存在,關鍵是什麼時候被淡化,什麼時候被放大。

過去中美之間也有衝突,但衝突有底線。這底線是什麼呢?就是做對方不利的事情不能損害自己的利益。過去美國在知識產權、貿易赤字、人權等議題上也常常向中國施壓,但到一定程度它就會停手。為什麼呢?主要還是因為美方意識到再做下去就會「損人不利己」或「殺敵一千自損八百」。但特朗普任期里,這個邏輯行不通了。他寧可要自損八百,也要殺敵一千。

自2018年特朗普提高關稅、開啟「貿易戰」後,中美貿易跌入谷底。與此同時,中美高層溝通也一度中斷,直到2022年中美領導人巴厘島會晤才重啟交流。再有,疫情期間,美國無端指責、甚至荒謬要求中國政府為疫情賠償等。可以說,特朗普這些極端政策「擊穿了中美關係的底線」。

南方周末:台灣問題也是中美關係的重要議題。新一屆特朗普政府上台後,如何預測其對台政策?

賈慶國:特朗普政府曾提出,要向台灣收保護費,美國給台灣提供安全保障,台灣不能「白嫖」。這種說法引起島內部分民眾的抗議,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助於打壓「台獨」的勢力。此外,特朗普反覆宣稱自己是「和平總統」,任期內不打仗。這種做法也會對他的對台政策構成一定程度的約束。

需要擔心的是,特朗普更可能屈服於美國國內政治的壓力,比如激進鷹派要求特朗普改變傳統的「對台戰略模糊」的策略。其次,可能會進一步提升美台所謂官方關係層級,特朗普第一任期後期曾對外稱要派國務卿等高級別官員去台灣。由於種種原因,他沒有去。這次特朗普上台會不會再出現這種情況?如果出現了,就勢必會給中美關係帶來極大衝擊。

「好戰還是失控?」

南方周末:2022年俄烏衝突爆發後,美國持續對烏克蘭進行軍事和金錢援助,您怎麼看待美國在這場衝突里的角色?

賈慶國:歐洲兩次世界大戰留下了深刻的教訓,從而導致美歐對綏靖主義非常警惕。從克里米亞半島到烏東地區,俄羅斯的行動被很多歐洲人解讀為俄羅斯有「領土擴張的傾向」,必須加以遏制。因此,俄羅斯此次攻入烏東部四州的行為,更被西歐國家視為「實質性的地緣威脅」。在此背景下,如果美國不支持烏克蘭,不僅國際信譽將受到嚴重損害,同盟關係也可能就此破裂。

此外,價值觀差異也是美歐堅決支持烏克蘭的重要原因。拜登政府上台後,更是特彆強調民主價值觀的重要性。在這種情況下,美國支持烏克蘭也是對其民主價值觀的堅守。

支持俄羅斯的觀點認為,是「北約東擴給俄羅斯帶來了威脅」。隨著俄羅斯周邊國家紛紛選擇加入歐盟、北約等西方陣營,俄羅斯和北約之間的緩衝地帶消失,增加了軍事安全風險,俄羅斯攻佔烏克蘭部分領土是其反制北約東擴的努力。

我認為,北約東擴的影響其實更多地影響了俄羅斯的政治安全。越來越多的蘇聯國家離去,讓俄羅斯感到了政治上的擔憂。政治安全受到威脅是俄羅斯最後選擇鋌而走險,打烏克蘭背後的原因。

南方周末:在本輪哈以衝突中,美國國內出現了分裂的聲音。有的聲援以色列,有的則呼籲停止戰爭,甚至出現反猶事件。為什麼出現這種現象呢?

賈慶國:關於美國是否支持中東戰爭的問題,這個問題反映了一種誤解。那就是美國在中東地區希望有戰事。實際上並非如此。這是因為該地區的穩定直接關係到美國的利益,戰爭的爆發會消耗其資源和利益。

但是,中東地區的複雜性和地緣政治的博弈,美國往往難以完全掌控局勢的發展。比如這一輪哈以衝突,美國一定程度上正在面臨中東的「失控」。無論是哈馬斯還是以色列,美國都不能改變對方的做法。

此外,美國在中東問題的立場還受到國內政治、國際關係等多重因素的影響。例如,在面臨國內大選時,美國政府可能會因為擔心猶太人群體的不滿而採取更加謹慎和微妙的立場。

綜上所述,美國在中東地區的立場並非簡單的是非黑白。在處理中東問題時,美國需要權衡各種利益,呈現出來的聲音自然也是多樣的。

南方周末:美國曾經號稱「世界警察」,現在全球各地卻出現不可控衝突,是原有秩序失控了嗎?

賈慶國:美國的確很強大,有能力對全球任何一個國家發動攻擊並造成嚴重後果。但這不意味著美國可以隨意顛覆他國政權。比如說,美國的近鄰古巴,儘管美國不喜歡其做法,但美國並沒有準備好動用軍事力量解決衝突。

美國之所以直接或者間接捲入多起戰爭,我覺得與其人口構成有關。美國是一個移民國家,人口構成多元化,來自世界的各個族群都在美國政治中發揮作用。當某個國家出現問題時,往往會有來自該國的族群在美國國內施加壓力,要求政府干預。所以,來自國內政治的壓力是美國介入海外戰爭的一個重要因素。

另一方面,美國作為超級大國,其利益與全球穩定緊密相連。美國通過維護國際秩序來維護自己的利益。最常見的就是參與各種國際事務,包括捲入戰爭。

我認為,美國對世界的控制從未全面徹底過。相較於硬實力的控制,美國對世界的控制更多是基於規範性的、價值觀方面,即軟實力的影響。

南方周末記者 毛淑傑

責編 姚憶江

國際分類資訊推薦

美國農業部超1.5萬名員工接受特朗普政府自願離職計劃 - 天天要聞

美國農業部超1.5萬名員工接受特朗普政府自願離職計劃

當地時間5月4日,央視記者獲悉,一份美國農業部與國會工作人員簡報會的記錄顯示,超過1.5萬名美國農業部員工接受了特朗普政府的一份自願離職激勵計劃,這一數字約佔美國農業部總勞動力的15%。此前,為縮減聯邦勞動力規模,特朗普政府已向選擇離職的聯
青春五四 挺膺擔當丨我與團旗、團徽合影,定格熾熱的青春 - 天天要聞

青春五四 挺膺擔當丨我與團旗、團徽合影,定格熾熱的青春

【來源:勐臘發布】在青春的征程中團旗飄揚,團徽閃耀它們是我們共青團員身份的象徵更是青春奮鬥路上的指引5月4日勐臘縣特別推出「我與團旗、團徽合個影」合集一同走進這一場充滿青春氣息與熱血的青春盛宴感受每一位團員對共青團的熱愛與敬意勐捧中學團總支
武契奇是條漢子,就算在美國鬧出一場病,也要把訪俄堅持到底 - 天天要聞

武契奇是條漢子,就算在美國鬧出一場病,也要把訪俄堅持到底

據環球網消息,塞爾維亞總統武契奇在前往美國途中突發胸痛,隨即不得不提前返程,並在貝爾格萊德軍事醫學院接受治療。目前經過治療,他已經出院,雖然塞方證實他因為身體健康而放棄了接下來數日的公開活動,但是5月9日的訪俄計劃,仍保留在日程之中。
普京:俄中關係對維護世界穩定具有戰略意義 - 天天要聞

普京:俄中關係對維護世界穩定具有戰略意義

俄羅斯總統普京在「俄羅斯-1」電視頻道4日播出的一部紀錄片中表示,自25年前他初次擔任總統時就注意到世界經濟發展重心正向亞太地區轉移。俄羅斯積極發展同中國的關係,為世界穩定打造堅實基礎。普京接受「俄羅斯-1」電視頻道的採訪 圖源:俄媒普京強調,在當今條件下,俄中關係具有深刻的戰略意義。「全球性動蕩未見緩和,...
港媒:非洲貿易商把目光轉向人民幣,減少美元依賴 - 天天要聞

港媒:非洲貿易商把目光轉向人民幣,減少美元依賴

【文/觀察者網 齊倩】「從肯亞內羅畢的伊斯特利市場,到奈及利亞拉各斯的阿拉巴區,一場橫跨非洲商業中心的金融轉型正在悄然展開。」5月4日,香港《南華早報》刊發題為《為什麼非洲貿易商把目光從美元轉向人民幣》的文章指出,隨著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升溫,非洲貿易商越來越多地避開美元,轉而使用人民幣,構建起「非正式的...
突發!美國一家庭聚會上發生槍擊事件,14人中槍,1人死亡 - 天天要聞

突發!美國一家庭聚會上發生槍擊事件,14人中槍,1人死亡

當地時間5月4日凌晨,美國休斯敦一處住宅正在舉行的家庭聚會上發生槍擊事件,14人中槍,1人死亡,多人傷勢嚴重。休斯敦警方稱,初步調查顯示,事發時,一名未受邀請的客人被要求離場,這名「不速之客」突然開槍,現場其他人則開槍還擊。警方目前已拘留多名涉案人員,但尚未確定其中是否包含主要嫌疑人。案件仍在進一步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