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受到俄烏衝突的影響,加上美西方對俄的瘋狂制裁,歐洲對俄羅斯的態度也變得非常「排斥」,也可以說是「恐懼」,但沒想到,這種情緒已經出現了具象化。
1、美俄的「冷戰陰霾」,從未消除
在不久前的採訪中,俄外長拉夫羅夫表示,此前與美國國務卿布林肯之間的互動成為近年來國際關係緊張局勢的鮮明縮影。拉夫羅夫透露,他和布林肯的最後一次面對面交流是在2021年二十國集團羅馬峰會期間,這次短暫的會晤為我們揭示了俄美關係的現狀和未來走向。
拉夫羅夫回憶了那次會議中的短暫對話,布林肯希望通過這次會面緩和當時的緊張局勢。拉夫羅夫表示,俄羅斯無意升級衝突,但他一針見血地指出,美國似乎希望在戰略層面上讓俄羅斯遭遇挫折。對此,布林肯的回應是,這種「戰略性失敗」只是針對烏克蘭,而非全球範圍。
從兩位外交官的對話中,我們可以看出,冷戰留下的深重陰影仍在影響著當前的國際關係。尤其在後冷戰時代,西方對俄羅斯的警惕與懷疑,並沒有隨著蘇聯解體而消散,而是伴隨著新的地緣政治局勢重新浮現。
2、歐洲的「恐俄」情緒,還在加劇
更令人疑惑的是,拉夫羅夫提到在那場G20峰會當中,不少歐洲官員看到他會立馬躲開,他非常不理解,他們都是成年人,為什麼會像小孩子一樣,這實在是難以置信,這種情況跟「有毒」一樣。
分析指出,這是「恐俄症」的現實表現。這個詞語最早由俄羅斯詩人在19世紀提出,指代的是對俄羅斯人的一種根深蒂固的恐懼和敵意。而如今,俄烏衝突加劇了這一心態,使得歐洲和美國在面對俄羅斯時顯得更加謹慎甚至敵對。
從波蘭國王齊格蒙特一世曾發表過的言論可以追溯到17世紀以來的歷史積怨。這種深植於歐洲文化中的「恐俄」情結並未因時間推移而減弱,反而在現代全球化語境中找到了新的表現形式。俄烏衝突的愈演愈烈被認為是這一情緒的又一次爆發。
3、俄羅斯的「孤立現象」,也在繼續
在此背景下,俄羅斯在國際舞台上的孤立無疑更加明顯。拉夫羅夫感嘆他與美國和歐洲的溝通已經變得十分有限,這不僅體現了西方對俄羅斯的警覺,也顯示出俄羅斯在國際事務中的艱難處境。儘管如此,俄羅斯並未因此屈服,它繼續在國際事務中尋求更廣泛的合作夥伴。
然而,正如分析人士所指出的,俄羅斯的孤立並非完全不可逆轉。事實上,在一些領域,不少國家依舊願意與俄羅斯展開合作,比如能源供應和軍事交流。只不過在當前複雜的國際局勢下,這樣的合作往往需繞開西方的制裁和壓力。
在全球局勢波譎雲詭的今天,俄美關係將何去何從仍然充滿懸念。兩國在許多國際議題上依舊存在巨大的利益衝突。但無論如何,雙方都需要找到一個平衡點,以避免衝突的進一步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