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一直存在競爭,不管是良性的競爭,還是惡性的競爭,都是不停的競爭。如果仔細想想,這些競爭都不是單純的經濟競爭,而是比經濟更高層面的競爭。幾乎所有的大國都希望能夠主導某一方面,甚至某美洲大國還想成為世界的領導者。
那麼,一個問題來了,這些國家究竟要爭什麼?當然是利益之爭,獲得利益為了什麼,這個很不好回答,有的國家是要發展自己,讓自己國家的老百姓過上幸福生活。也有的國家,總想靠「巧力」贏得世界的競爭,控制其他國家或者殖民其他國家。其實,現在列強也不願意直接殖民其他國家了,殖民代價太大了,管理成本不如放棄殖民地。法國總想把法屬蓋亞那甩出去,但是人家是自願被「殖民」,就要做法國人。純粹的佔有土地式的殖民已經結束了,現在逐步變成了控制經濟。
為了加強對落後國家的控制經濟,過去的列強,現在所謂的發達國家依然保持著資金和技術優勢,掠奪著資源,落後國家就是在給他們打工,現在在資金和技術上除了東北亞的少數國家外,還是集中在北美和西歐國家手中,這是他們打壓落後國家的「底牌」。沒有了資金和技術,西方將不再擁有話語權。但是,世界交往的頻繁,不可避免的出現了大量移民湧入發達國家。比如,現在的法國,前法國殖民地居民移居法國很多,甚至在人口數量上,有取代法國本土居民的趨勢。
經濟優勢和技術優勢開始被淡化,那麼,本土人不害怕外來移民會「喧賓奪主」嗎?這就是文化的重要性。作為一個移民國家,今日之美國,人口最多的族群是哪裡移民?有人會想到英國裔,其實,英國裔只有8.7%左右,只能排在第四位,德國裔人口最多,其次是愛爾蘭裔,第三是非洲裔。即便這樣,美國人日常還是在說英語,佔比超過四成的美國人信仰新教。美國雖然早已不是英國的殖民地,在經濟上,美國早比英國強很多,但是英國的文化還是美國的主流文化,這就是文化的優勢。
法國雖然有很多外來移民,但法語仍舊是這個國家的主要語言,法國文化被外來移民認同,所以即便法國本土的白人變成少數,這個國家也叫法蘭西,就和美國一樣,不是英國殖民地,但是已經完全英化了。
話又說回來了,美國在兩次世界大戰中,為何兩次都要「救」英國,這主要是因為英國是美國的文化母國,美國這個國家天然就缺少文化,英國保不住,美國就失去了「根」。類似情況的是,那些前英國殖民地、前法國殖民地,沒有記得殖民的痛和恨,反而覺得前宗主國很好,其實,現在很多前殖民地國家的精英階層,大多都有歐美國家的留學經歷,接受的是西式文化和生活方式,對西方的發展從骨子裡是崇拜。在國家行為中,不斷的向那些侵略過甚至奴役過他們的國家示好。這就是文化帶來的優越感。
思想上的奴役遠重於身體上的奴役,西方迫於壓力,放棄了原來的武力干涉,代之以看似無害的文化入侵,讓過去的殖民地,在思想上被殖民,認同原宗主國的文化價值,吸收了西方的糟粕文化,毒害了自己國家的居民。
其實,那些西方文化比其他國家的文化就好嗎?不見得,正如西餐並不見得好吃,偶爾吃吃有種新鮮感,吃多了胃腸是受不了的,畢竟長時間吃本土的東西習慣了。一個真正自強自立的國家,需要捍衛自己民族的文化,這不僅僅是文化層面的事,而是事關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未來的事。
近代有「師夷長技以制夷」「師夷長技以自強」的說法,這些說法其實都是只對一半,西方強,我們弱的時候,學習西方技術沒有錯誤,但不能全盤學習,失去了我們自己的東西。即便我們足夠強了,也要不斷學習,只有這樣才能始終處於強者的位置,但無論強還是弱,都不能丟掉自己的優良文化,文化就是一個人的精神外套,穿上不合時宜的外套,人就會變得不倫不類。
關於上面的話題,歡迎留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