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國駐華使領館轉發了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沙利文在10月23日在布魯金斯學會的講話:
中華人民共和國正在生產的產品遠超國內需求,以人為低價向全球市場傾銷過剩產能,迫使世界各地的製造商倒閉,並對供應鏈進行卡脖子。為了防止第二次中國衝擊,我們必須採取行動...關鍵的是,我們看到發達經濟體和新興經濟體的夥伴都對產能過剩得出類似的結論,並採取類似的舉措來避免他們自己的產業遭到損害...…
從沙利文的這番言論,非常清晰的體現了美西方的無恥和「雙標」,把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演繹得淋漓盡致。
美英等西方發達國家有一個算一個,從二百多年前的第一次工業革命開始,哪一個沒有向外輸出工業產品呢?
從18世紀開始,英國就帶領西方列強開啟海外殖民掠奪。當時英國的殖民範圍達3000多萬平方公里,是世界上最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號稱「世界工廠」。
在世界工業中一直處於壟斷地位,當時大英帝國的煤、鐵、紡織品的產量,超過法、德、美三國的生產總和。而英國的工業發展主要依靠從殖民地掠奪各種生產資料,包括獲取極其廉價的人力資源!
當時西方列強通過槍炮攻打其他國家,不僅搶劫各種生產原料,還需要向它們支付巨額賠款。以八國聯軍侵華為例,從第一次鴉片戰爭到清末,大清政府對外賠款總額約為17.6億兩白銀,實際支付約為13.35億兩白銀。
其中,《辛丑條約》規定的賠款金額為白銀4.5億兩(不含利息),但如果把利息計算進去,本息合計高達9.8億多兩。甲午戰爭後簽訂的《馬關條約》要賠付2億兩白銀,還有贖回遼東半島的3000萬兩和每年請日本人「代守」威海衛的50萬兩。因清政府無力支付這些巨額賠款,大多通過借款的方式來償還,涉及複雜的借款年限和還款周期。
這就是西方發達國家的資本積累方式,用槍炮搶奪他國財產,然後向全世界輸出工業產品來獲取財富。而且,西方還通過這些財富發展科技,並制定有利於自己的霸權規則來保護利益。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美國取代了英國的霸主地位,接管了「親爹」英國的絕大部分殖民地獲取利益。在20世紀中葉,美國經歷了工業發展的鼎盛時期,其產品廣泛銷售至全球各地。
其中,汽車工業就是個顯著的例子。福特、通用和克萊斯勒等汽車巨頭不僅滿足了國內市場的巨大需求,還將大量汽車出口到世界各地;尤其是歐洲和亞洲市場。例如,福特的T型車就以相對低廉的價格跟歐洲日本汽車競爭,成為了全世界範圍最暢銷的車型之一。
而歐洲和日本汽車為了搶佔市場,前期也採取了大量政府補貼的方式!
在機械製造領域,美國的卡特彼勒公司生產的重型機械,如挖掘機、推土機等,銷售到全世界;並在全球範圍內參與了眾多大型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從歐洲的重建到亞洲新興國家的發展,都有美國卡特彼勒設備的影子。
在電子工業方面,美國通用電氣、IBM 等公司的產品也賣到全世界。通用電氣的電器產品,如冰箱、洗衣機等,在許多國家成為了現代家庭的必備品。
美國IBM則在計算機領域佔據著市場主導地位,其大型計算機系統被廣泛應用於全世界大型企業和政府機構。使用的相關單位需要支付高額費用,其核心資料往往會被竊取。
在化工領域,美國杜邦公司的各種化工產品層出不窮,如合成纖維、塑料等,大量出口到其他國家。這些原材料被用於製造服裝、塑料製品等等各類生活用品和工業用品。
此外,美國和法國的飛機製造業在全球也處於壟斷地位;如波音、空客,生產的客機在全球航空市場中佔主導地位。現在許多國家的航空公司都是採購波音飛機和空客來滿足航空運輸需求。
而且,歐美製定了民航行業標準,其他國家生產客機發展國際民航業務,必須向它們申請適航證才能開展國際業務。
在燃油車的各個領域,美國,歐洲,日本掌握著各種專利技術和行業標準,使得它們在燃油車領域具有超強競爭力,並能夠在全世界獲得高額的利潤。同時,這些專利技術和行業標準,也為西方國家的汽車工業發展提供了重要的市場保護機制和壟斷地位。
中國企業在研發和生產燃油車時,很容易面臨各種專利侵權風險。中國企業想要發展傳統燃油車只有兩個途徑;要麼向它們支付高昂的專利許可費用,要麼採用技術含量較低的變速箱。這樣一來,美西方就能一直佔據全球市場主導地位,以此獲取高額利潤。
在美西方主導世界工業的時候,中國及其他發展中國家主要生產什麼呢?
比如毛絨玩具、襯衫、內褲、鞋子等人工密集型低端產業。因為這是低端產業利潤很低,人工成本太高,美西方國家不願意生產。於是,中國和東南亞長期淪為美西方發達國家生產低端產品的代工廠。
美西方發達國家生產一架飛機、一艘輪船產生的利潤是低端產業工廠幾輩子都無法獲取的利潤。
最關鍵的問題是,就連我們生產這些低端產品的原材料和相關設備還是控制在它們手裡。在產品價格方面,它們已經算死卡死了,只能賺一點人工錢。很多低端產業工廠賺的錢,修一次機器就沒了,因為連配件也是它們生產提供的。
咱們中國是人口大國,在產業鏈不能自主的時候又需要解決就業,西方擺明了就是要吃你的人口紅利。很多網友對於經濟邏輯和科技殖民沒有概念,總認為老闆是那個剝削者。
在九十年代,我們晉江一帶的工廠都是老闆全家齊上陣,再請幾個工人。老闆都是身兼數職,送貨、業務、維修等;請工人的目的並不是為了壓榨他們,而是讓自己能夠空出來干更多事情,這樣才能夠承接更多的業務,不然賺不到錢。
如果光是請幾個工人就能輕鬆賺錢,老闆幹嘛要把自己累得吭哧吭哧的呢?
在這種情況下,這些低端產業要拿什麼給工人提供高工資和高福利呢?
在九十年代有多少人想過自己這輩子能夠買得起小汽車?
在九十年代有多少人想過自己能夠買得起手機?
以前裝一部固定電話需要多少錢?
以前打電話是不是卡著時間打?
以前買個黑白電視能夠轟動全村,能裝部固定電話洋氣得不行,很多人都會約定時間來接電話。在2000年前後,要買一部手機,很多人可能需要省吃儉用至少半年以上才能實現,話費還巨貴。
為什麼那時候會那麼貴呢?
因為核心部件是西方的,連打電話的網路信號都是用它們的,咱們要用就得支付高額的使用費。換而言之,只要中國無法突破美西方的科技封鎖,我們只能一直停留在那個時代。
美國前黑人總統奧巴馬在澳大利亞的演講中宣稱:如果讓超過十億的中國人過上與美國和澳大利亞人相同的生活,那將是人類的悲劇和災難,地球將無法承受!
為什麼奧巴馬會說這句話呢?
其中的本質就是,當中國實現工業生產自主以後,它們就會失去這個十幾億人口的巨大市場,無法再繼續享受金字塔頂端的利益。我們生產低端產品是蹲著,甚至半跪著給他們送錢。
中國經過幾代人接力,忍辱負重,不斷突破科技封鎖進行產業升級。現在我們也開始造輪船,造晶元,造汽車,甚至都要造飛機了,它們說我們產能過剩了,不能賣到中國之外的市場獲取利潤。
難道只允許美西方生產高端產品賣到全世界賺錢嗎?
只准中國生產低利潤產品,中國人只能蹲著或跪著掙錢?哪有這個道理?
在網路上,有些網友在西方媒體煽動下跟著指責新能源車提供補貼的事情。
稍微懂一點經濟邏輯的都知道,產品從研發到投入生產,再到獲取利潤,這種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某個產品研發出來只是成功的第一步,關鍵要在市場上站穩腳跟。能夠持續獲取利潤的核心邏輯在於擁有市場競爭力,這是支撐員工薪資和持續創新突破的根本。
有些人沒有做過生意的邏輯是,只要你產品質量好,自然就有人買。相信很多人都有買過西瓜或者橘子,通常人家都可以讓你先嘗一下,很多水果店還會推出很多優惠活動。
懂得這個邏輯的人,就很容易明白買新能源車會獲得補貼的核心原因。
有句話說得好,商場如戰場!
在高端產業市場,美西方已經佔據市場主導地位上百年,中國企業想要在市場上殺出一條血路就像攻城拔寨。
看過戰爭片的都知道,先頭部隊消耗到一定程度的時候都需要後勤補給,還需要補充兵力才能攻下陣地。中國這個後起之秀想要在全球市場站穩腳跟,必然面對西方資本的聯合圍剿,一旦這些企業在西方圍剿下倒閉,那就是大規模失業潮。
所以,新能源車提供補貼扶持是極其正常的行為。美國、歐洲和日本在展開市場競爭的時候也是這麼做。國家政府本來就應該幫助本國企業持續發展,以此來提供就業率和提升待遇。
現在美西方面對正在崛起的中國產品進入全球市場,就聯手圍堵打壓,厚顏無恥的指控中國產能過剩,本質就是它們的產業鏈失去了競爭力。在華為沒有突破,中國新能源車沒有發展起來的時候,美西方從不說蘋果產能過剩,也不說它們的燃油車產能過剩,更不說它們壟斷的晶元和半導體產能過剩。
這就是典型的強盜邏輯和「雙標」,認為這個世界必須由它們主導才行!
網上有部分人的邏輯很奇怪,可能是崇洋媚外太久了站不起來,他們認為中國要繼續生產低端產品;同時,還要提供高工資和高福利,讓大家能買得起西方的高價產品才行。
難道中國通過科技創新突破,把以前西方主導的那些可望而不可及的奢侈品打成白菜價,讓大家都觸手可及不行嗎?
我們中國共產黨的宗旨,就是要努力讓中國人民奔小康,實現共同富裕,讓以前那些絕大部分人都可望而不可及的商品能夠走進千家萬戶。
當年美國為了發展高科技和金融來殖民全世界的路線,提出了去工業化。然後把高端產品放到歐洲生產;中端產品放到日韓生產,低端產品放到中國生產。它們幻想通過科技封鎖來遏制中國發展,吃中國的人口紅利,維繫金字塔頂端的利益。
現在中國開始往全產業鏈上游突破,西方各種抹黑打壓就接踵而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