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回老家,村裡的年輕人明顯多了起來。
在村裡轉了幾圈,發現農村有四個令人費解的現象,不知你有沒有遇到?

現象一,脖子里大金鏈子的人少了。
以前過年回老家,在外地打工的人,大多衣錦返鄉,喜歡炫富。
手裡拿著新款手機,燙著時髦的髮型,穿著新潮的衣服,脖子里掛一根大金鏈子,逢人就發華子,大聲打著招呼。
這次回來,發現戴大金鏈子的人少了,幾乎沒見到,原來稱在外面很掙錢的人,也都搖頭嘆氣,稱貨款要不回來,手裡還欠一堆賬。

打工的小趙透露,他所在的工廠,已經三個月沒發工資了,他很想辭職,可眼看到了年底,換工作也不容易。
他這次回家過節,只借了一點生活費,老闆答應年底結清工資,但生意一直不景氣,倉庫報單很少,看著擠壓的貨物,他知道,老闆日子也不好過。
大家都表示同感,有錢還是省著點花,不能再大手大腳了,原來喜歡放煙花的人,也只是買幾個小煙花給孩子玩。
大人就圖個熱鬧,別的不想了。
現象二,年輕人斷親的多了。
對於父母一輩來說,親情是很重要的。
逢年過節,都要拿著禮物去親戚家走動,看望一下長輩,這是一種禮節。
但現在的年輕人,似乎很反感走親戚,不是某個人,而是普通現象。
90後小思認為,走親戚就是個形式,買幾箱禮物送來送去,說一些口不對心的客氣話,很是虛偽,有這時間,還不如看看電視自在。

如果親戚真的有事,去看望一下也行,如果沒什麼事,這種走動就免了,自己累,對方也累,何必呢。
很多老人擔心,這樣下去就斷親了,人情味淡了,但年輕人不在乎,他們也沒辦法。
現象三,空房子周圍長雜草的多了。
隨著去縣城定居的人增多,村裡的空房子越來越多。
原來就算房子空著,老人也會定期回家打掃衛生,認為落葉歸根,農村還是自己的歸宿。
可現在很多老人,都已經習慣在城裡生活,相比之下,城裡比農村更方便。

劉大娘跟著兒子生活,把孫子帶到上學,她本想回老家。
但她腿腳不方便,兒子很不放心,勸她不要回來,劉大娘不答應,她捨不得門口的菜地。
有次她洗澡的時候滑倒了,送去醫院大腿骨折,在床上躺了幾個月,讓兒子兒媳很辛苦,她終於想明白了,再不提回老家的事。
在城裡生活,就醫和買東西都方便,她也不再惦記回老家了,就算房前長滿雜草也不在乎,比起種菜,自己身體好,減輕兒子負擔更重要。
現象四,留守兒童少了。
80後的父母,為了打工往往把孩子丟給老人。
90後的父母,就算再難,也要把孩子帶在身邊,他們品嘗了童年的孤獨,不想讓自己吃過的苦,讓孩子也吃一遍。
有的年輕人為了照顧孩子,甚至放棄去外地打工,在家收入少一點也願意。

隨著網路的發達,玩直播的年輕人多了,他們思路活躍,有人會把農產品放網上賣,還真能賣出去不少,自己也多了一份收入。
這些變化,其實也是時代發展的必然。
人生沒有一帆風順,收入總有起伏,年輕的時候,覺得名利重要,為了虛榮心,甚至還要偽裝自己,來迎合別人。

現在的人活得更真實,他們不在乎別人的眼光,更在乎自己和家人的感受,不喜歡的親戚可以不來往,掙錢不多,就降低需求,反正生活總能過得去。
最重要的是,人慢慢回歸本心,放下了對名利的追求,更懂得家庭的重要,換句話說,這一代的年輕人,比上一輩更洒脫,他們活出了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