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宇輝在談到《茶館》時,有一句很精闢的總結:
越是底層的人,越喜歡互相為難。
《茶館》是老舍先生的代表作,自1958年問世以來,已經在劇院上演了七百多場。
而這部作品之所以經久不衰,就是因為它戳破了人性最醜陋,也最真實的一面。
書中以老北京的裕泰茶館為背景,形形色色的底層人物輪番上場,展現了光怪陸離的眾生相。
時代的洪流、生活的重壓,將無數普通人拋入了泥潭中。
可人們深陷其中相互撕扯,不斷將身邊的同伴踩進更幽暗的深處。
上層社會人捧人,中層社會人比人,下層社會人踩人。
聽起來很殘忍,卻也是最真實的人性寫照。
1
身處底層的人是羊,也是凶獸
老舍先生曾在談及《茶館》的創作靈感時說:
「茶館是三教九流會面之處,可以容納各色人物,一個大茶館就是一個小社會。」
他筆下的裕泰茶館中,聚集了身份迥異的過客,演繹著世態炎涼的悲劇。
當時正值動亂年代,人們非但沒有相互扶持,反而將棍棒揮向了比自己更弱小的人。
常在茶館說媒拉縴的劉麻子,說得好聽點是媒人,其實就是個見不得光的人販子。
亂世之下,糧食短缺、物價飛漲,在鄉間種地的貧民們,窮得連頓粥都吃不上,劉麻子趁火打劫,引誘他們賣兒賣女,自己則從中撈一大筆中介費。
最過分的一次,他連哄帶騙地買回了15歲的女孩康順子。
隨後,他找主顧開口要了200兩,轉頭卻只分給康順子父母10兩銀子。
他為康順子找的主顧,也並非體面的大戶人家,而是在宮裡當過差的龐太監。
龐太監看似光鮮亮麗,在權貴眼中卻連條狗都不如,沒少受欺負和冷待。
於是,他將花錢買來的老婆康順子、義子大力,當成了發泄怨氣的工具。
人前,他拿康順子和大力充門面;人後,他對母子倆拳打腳踢、又掐又擰。
龐太監折磨的是自家人,打手小二德子卻連陌生人都不放過。
平日見到洋人和官兵,他要麼嚇得遠遠躲開,要麼畢恭畢敬地上前行禮。
可遇到茶館門口歇腳的車夫、討飯的乞丐,他卻面露兇相。
隨著時局動蕩,學生成了被打壓的對象,他又常去學校耍威風、痛打學生。
知道自己打不過力氣大的,他就專挑老實的學生下手,連女學生都不放過。
論身份和地位,劉麻子、龐太監和小二德子,遠遠比不上財主和權貴。
但面對同樣飽受滄桑的可憐人,他們卻肆無忌憚地欺壓,將其推入更可怕的泥潭。
想起魯迅先生的一句話:
社會底層的人,會經常互相傷害,他們是羊同時也是凶獸。
但是遇到比他們更凶的獸時便現羊樣,遇到比他們更弱的羊時,便現凶獸樣。
身處底層的人很容易陷入一種你踩我、我踩你的互害模式。
自己過得不好,也不讓別人舒坦;自己淋了大雨,也非要撕碎別人的傘。
他們不想著改變自己的處境,只想把別人也拽進自己的泥潭中。

2
底層互戕,誰也走不出生活的泥沼
物理學上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原理告訴我們:
當你拚命拉扯別人時,也會被別人控制,最後在相互糾纏間兩敗俱傷。
劉麻子賺到錢後,變本加厲地傷害弱者。
有一回,他又要把年輕姑娘騙去賣給別人做媳婦。
誰知他跟對方談買賣時,正好遇到過來盤查逃兵的軍官。
軍官為了交差,不由分說地綁了他,一槍就要了他的命。
而當年他不敢惹的龐太監,也在清朝覆滅後失了勢。
他連伺候權貴的機會都沒了,徹底淪為了任人宰割的弱者。
侄子們合起伙來搶他的財產,下人也不再拿他當回事兒。
吃不飽、穿不暖,還被打得遍體鱗傷的他,最終在屈辱中死去。
生在底層並不可怕,可怕的是這種「互相傷害」的弱者思維。
因為總有比你更強大的人,你仗著幾分權勢欺凌別人,別人也會拿著雞毛令箭壓你一頭。
彼此在反覆拉扯中,慢慢耗盡了氣力,到最後誰都逃不出生活的沼澤。
而這樣的悲劇,依舊在當下社會中頻頻上演。
陝西省咸陽市,一棟辦公大樓前,有位女子被3名男子摁在地上。
其中有兩位穿制服的保安,分別死死地踩著女子的一隻腳,
聽到女子的哀嚎聲,圍觀群眾紛紛譴責道:「至於嗎?這又不是犯人。」

這名女子不過是想去找住建局領導反映問題。
就算辦公樓不允許外來人員隨意進出,保安也可以按照規章處理。
為何非要踩人於腳下,踐踏對方的尊嚴?
北京某小區門口,一位外賣員急匆匆地前來送餐。
他剛要停下電瓶車進小區送餐,保安卻說什麼都不讓他把車停這裡。
眼看訂單就要超時,外賣員情緒激動地跟保安理論了幾句。
保安更加不依不饒,直接將外賣員抱起,狠狠地摔在了地上。

外賣員頭部受到重創,鮮血直流,被送進ICU病房搶救。
而趾高氣揚的保安,被警方拘留,面臨牢獄之災。
網上有句評論一針見血:底層的人往往有一點權力以後,迫害底層比誰都狠。
他們被生活的風霜,一點點腐蝕掉最基本的同理心。
但凡手握一丁點權力,他們就會把自己受過的委屈,化作對別人的為難。
可歸根結底,大家都不過是普通打工人,為了碎銀幾兩奔波勞碌,為了家人安康負重前行。
生活已經很不容易,何必再苦苦相逼?
這世間所有人和事,都是相互的。
你總扯別人的後腿,自己必然也爬不高;你變著花樣坑別人,自己註定也落不著好。
那些惡意的刁難與傷害,最終都會由你自己買單。
3
有一種善,是不抽刃向更弱者
《茶館》中時代的變遷,導致北京城民不聊生。
裕泰茶館的生意日益蕭條,老闆王利發的日子也愈發拮据。
但面對比自己落魄的人,他總會騰出手來拉對方一把。
龐太監去世後,康順子和大力被掃地出門,來到茶館求助。
王利發的手頭並不寬裕,卻不忍心看他們流落街頭。
他一咬牙,收留康順子在店裡做工,還供大力讀了書。
大力長大成人後,去西山參加革命,有了自己的落腳處。
此時,有位軍官打算利用權勢霸佔茶館,還要把王利發和家人趕走。
堅持留下來,會被軍官找借口除掉;可不留下來,一家人又無處可去。
危難之際,康順子冒險帶王家老小去投奔大力,救下了他們的性命。
曾經向別人付出的一份善念,最後成了溫暖自己生命的一束光芒。
詩人紀伯倫說過:生命的意義,就在於互相照亮。
在底層掙扎的你我,都見識過生活的殘酷,飽嘗過世事的辛酸。
而支撐我們跨越一道道難關的,是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體恤。
這份體恤,可以是一聲熱情的招呼。
廣東東莞的狂風驟雨中,一個媽媽護著懷裡的孩子,在暴風雨中狼狽前行。
就在她快要支撐不住時,路邊店鋪的員工發現了她們。
他們一邊使勁揮著手,一邊高聲呼喊道:「快到這邊來!」
有人細心扶住玻璃門,有人伸手把母女倆拉過來。
那一刻,電閃雷鳴的暴風雨,似乎變得不再那麼可怕。
這份體恤,可以是一次耐心的攙扶。
山東青島的21路公交上,一位患有舞蹈症的男子,踉踉蹌蹌來到車門口。
他搖晃著身體,怎麼也邁不上台階,司機師傅的臉上卻沒有絲毫的不耐煩。
還起身走過去,小心地攙扶著男子上車、落座,再送他至終點站。

不過是舉手之勞,卻守護了一個孤獨而無助的靈魂。
這份體恤,還可以是一份無言的關懷。
浙江溫州的一家麵攤前,一位智力障礙的孤寡老人,掏出髒兮兮的紙幣買麵條。
老闆接過一看,竟然是手繪的「100元」紙幣,線條都畫得歪歪扭扭。

可老闆看了看老人衣服上的破洞,什麼話也沒說,默默裝好麵條遞給了老人。
周圍的商販得知後,紛紛嘲笑麵攤老闆「太傻」。
老闆卻笑著說:「沒什麼的,就兩塊錢的事,年輕人賺錢總比老人家要輕鬆些。」
有句話說:人之所以高貴,是因為他對眾生的悲憫之心。
只有弱者才會恃強凌弱,強者卻懂得與人為善,互相幫襯。
給別人搭把手、留條路,是對他人最大的善意,也是對自身最好的成全。
▽
《茶館》中有段令人氣憤的對話:
兩位客人起了衝突,一方罵道:要抖威風,跟洋人干去,洋人厲害!
另一方卻說:我碰不了洋人,還碰不了你嗎?
越是無能的人,越喜歡欺負弱小,將痛苦轉嫁給別人。
然而一個人真正的強大,不是打敗了誰,擊垮了誰,而是始終保持良善之心。
不因受苦而遷怒他人,不因卑微而放棄尊嚴。
面對弱者,如果我們不能施以援手,至少可以堅守為人的底線。
對旁人多些理解,多些包容,你自己的路也會越走越遠,越走越寬。
點個贊吧,與朋友們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