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提到教育,我們固有的思維中,幾乎都是老師教育學生、家長教育後代。但廣義的教育,並不是這樣狹隘。
一位老師曾直言:能夠反向教育家長的家庭,往往更加和諧融洽,並且推動兩代人共同進步,這樣才可以更快提升整個家庭的「向上空間」。
但說起來簡單,事實上在我們的文化中,家庭內部同樣存在「等級」。東西方完全是兩個概念。習慣了這種模式,父母作為「權力中心」的話自然很難反思,即便他們也會犯子女曾經的錯。

「父母染網癮」登上熱搜,手機不離手
網癮這個詞,相信許多家長都不陌生。曾經還有一個校外機構,因提供戒網癮的服務而走紅。當然,並不是什麼光彩的方式。
靠打罵、限制吃飯等形式來給學生「戒網」,讓許多人難以相信這樣開明的時代,還有這種「棍棒教育」。當然,僅僅就網癮而言,確實需要控制學生這種習慣。
可是當初去網吧揪著學生、或者摔掉子女手機的家長,能否想像自己以後也會有類似的「愛好」呢?關於父母染網癮的話題,重新登上熱搜。

許多家長應該也發現了,現在無論商場還是網路店鋪,想賺中年人的錢太難。反而老年人和小學生,變成更有吸引力的市場。
家長重視教育,並且為彌補自己曾經的缺失,在學生的教育上肯花錢。老人在兒女獨立以後,只要沒大病,收入和存款便有很高的自由支配程度。
手機不離手、養老金打賞主播,成為很多父母的常態。根據調研顯示,「銀髮低頭族」日均上網時長至少4小時。尤其是不需要出去工作的中老年婦女,要遠遠超過這個時間。

一位男子稱,好不容易回家團圓,結果大早晨父親就坐在沙發上大聲外放手機,將自己吵醒。視頻里放著中老年人喜歡的「高亢音樂」。
更「要命」的是,父母的認知力和判斷力有限。自己說什麼,家長第一反應是反駁和否定。可網上那些主播講什麼,倒是毫無質疑地相信。
許多主播只是為吸引流量或者賣東西,不談客觀事實,一味「捧殺」。導致老人影響家庭關係,甚至不惜把工資拿出很大部分來打賞,或者買根本不值得的東西。

送進戒網癮中心?子女的無奈在於不忍心「以其人之道」對待
評論區很多網友表示,也有「同款父母」。自己出門打工,賺的是辛苦錢,每月不敢生病、不敢請假,也就幾千塊工資。
看著老人輕輕鬆鬆拿著1萬塊網購幾包不值錢的「草藥」,還要替主播的「人格」打包票,既心疼又無奈。這跟氪金買遊戲裝備的網癮青少年又有什麼本質區別呢?

有人調侃說:還記得自己上網時,家長是怎麼處理的嗎,可以把這些老人也送去「戒網癮中心」啊。當然大家都明白,這僅僅是句反諷,更多的是無奈。
都說後代如同家長的鏡子,小時你怎樣對待他們,長大後他們也會怎樣對你。但實際上,大多數子女,當然不忍心「以其人之道」對父母。

學生因為玩手機而不學習,家長會認為不務正業。如今很多老人捧著手機做低頭族,影響身體健康、破壞家庭關係、損失不必要的錢財,他們很少反思自己存在問題。
有人因此患上腱鞘炎、有人購物成癮,還有人跟主播見面把養老的本錢都搭出去;子女說說還可能被罵「不孝順」。
當然,我們也不能只看表面現象。這個群體之所以被許多利益鏈視為「最容易割掉的韭菜」,是因為這類父母既缺乏判斷力,同時精神存在巨大空洞。

他們年輕時大多並未接受過足夠的教育,生存主要以吃飽為目標。所以輕信網路、沉溺購物等習慣,也是有原因的。
如果這種習慣比較輕,子女不必干涉;誰都需要找樂趣。但倘若已經成癮,出於對父母和整個家族的考慮,筆者認為適當介入才更明智。
孝不代表絕對的順從。當老人已經染上網癮並因此影響健康、損失過多錢財,那麼子女幫助及時止損,才是真的孝順。
我們普通家庭,本來收入就非常有限的。想像一下,如果不及時讓父母看清資本的引導和主播的真實面目,他們躺在病床沒錢治病時,過度縱容的我們又如何盡孝呢?
話題:你身邊有這種情況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