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卡地區的衝突再度引發全球關注,並非突如其來。在亞塞拜然展開「反恐行動」之前,亞美尼亞總理帕希尼揚連續指責俄羅斯,並拒絕參加集安組織的軍演,反而與歐美進行軍演。亞塞拜然動手時,亞美尼亞和美國的軍演尚未結束,然而無論在軍事還是政治領域,美國都沒有向亞美尼亞提供支援。
這可能是因為火花源自美國,美國期望亞美尼亞放棄納卡,轉向西方陣營。帕希尼揚早在上台之前就表達了放棄納卡的意願,而他是在由美國策劃的「顏色革命」中上台的。因此,可以視為完成了美國安排的任務。
根據俄羅斯RT報道,美國國際開發署署長薩曼莎·鮑爾在埃里溫受到了亞美尼亞總理帕希尼揚的熱情接見。在納卡衝突中,美國幾乎沒有發揮任何作用,卻聲稱「承諾支持亞美尼亞的主權」,這讓人頗感諷刺。畢竟,亞美尼亞已經失去了納卡,美國此時的支持看起來顯得頗為荒謬。
從美國國際開發署的官網可以看到,該機構一直在向亞美尼亞提供資金,以加速該國向「民主社會」的轉型。儘管美方口頭上強調「民主」,但近期與亞美尼亞進行的軍演項目並非常規的野外軍事訓練,而是演練如何應對抗議活動,控制抗議人群,引發人們對美國真實意圖的質疑。
的確,美國對帕希尼揚的看重有其背後的原因。地緣政治分析師凱沃克·阿爾馬西安指出,美國之所以支持帕希尼揚有三個主要原因。
首先,帕希尼揚無能無知,這使得他容易受控制,聽從美國的指令。由於缺乏實際能力,美國不擔心他會做出讓美國難堪的事情。作為一名記者出身的政治人物,帕希尼揚在地緣政治方面毫無知識,只知道服從指揮,因此成為美國合適的代理人選。
其次,帕希尼揚積極反俄。他上台後高舉反俄旗幟,縱容甚至煽動亞美尼亞人民反俄情緒。然而,在面臨麻煩時,他又會尋求俄羅斯的幫助解決問題。這種「懂事」的表現使得美國頗為滿意。
最後,帕希尼揚早已表達割讓納卡的意願。對於亞美尼亞來說,納卡地區實際上並不具備太大價值,甚至存在戰爭風險,而且經濟相對落後。帕希尼揚同意割讓納卡,意在將納卡地區和當地民眾「交給」亞塞拜然,讓當地的亞美尼亞族人與亞塞拜然發生衝突。這次亞塞拜然的軍事行動正是針對納卡地區的亞美尼亞族武裝。
美國看中這樣一個國家,因為他們看到了帕希尼揚可能會攪動局勢,甚至挑起戰爭,符合美國的利益。
是的,現在納卡地區的局勢暫時平息,美國迅速派遣代表團前往亞美尼亞,這旨在鞏固帕希尼揚的地位,支持他繼續擔任亞美尼亞總理。
畢竟,能夠如此順從的代理人實在不容易找到。比較一下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他不斷向西方尋求援助,並提出各種要求。相比之下,帕希尼揚在出事時會不斷與普京通話,事情過去後又會與美國進行軍事演習。他既懂事,又聽話,所以美國自然希望支持他繼續執政,爭取在他任內將亞美尼亞徹底拉到西方陣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