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有很多網友說,中美關係惡化之後,美國開始對我們中國「卡脖子」了,尤其是在高新科技術領域,如晶元、半導體和光刻機等等,限制產品出口,限制技術轉讓,限制人員交往等等,好像最近幾年美國才剛想起「卡脖子」似的。
殊不知,自建國以來,美國的這種「卡脖子」一直從未間斷,到了二十一世紀初,「9·11」事件突發,在世界反恐問題上中美達成共識,美對中的關係由對立轉接觸。隨著世界金融危機的出現,美國需要中國的支持,中美兩國在經貿關係方面有了廣泛而深入的發展。
2011年,中國的和平崛起,GDP總量成了世界的第二位,引起了美國政府猜忌。奧巴馬上台提出了重返亞太和「再工業化」的戰略,不接受中國倡議的「太平洋足夠大,容得下中美兩國」的建議。特朗普執政時,將「美國第一」列入政府議事日程,打響了中美貿易戰的第一槍。拜登接班順勢延攬了特朗普的全部「制裁」業務,有過之而無不及,加快了圍堵中國,扼制中國的一系列外交活動,中美兩國元首的「巴厘島共識」得不到真正的落實。
至今,在美國三任四屆總統的共同「努力」下,中美全面對抗愈演愈烈,雙方制裁與反制動作接連不斷,晶元「卡脖子」更加突出。
前幾天,華為Mate60在發布會「遙遙領先」的呼喊中正式全系列發布。客觀的說,說華為「遙遙」領先為時過早,但領先是無可否認的,這重重的震痛了美國政府那隻「卡脖子」的手。
當然,美國不會輕易認慫,剛剛出台了《晶元法案》,不能戰略自主的歐盟緊隨其後,也出台了針對中國的《晶元法案》。這不,歐盟又要以反補貼調查的名義對中國的電動車下手了。由此可見,美西方對中國的「卡脖子」仍將是未來一個時期的常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