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眾議院邀請現年98歲的雅羅斯拉夫·洪卡(Yaroslav Hunka)出席了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在加拿大國會的演講。期間,加拿大議員們、加拿大總理特魯多與那位烏克蘭猶太總統兩次為「捍衛祖國烏克蘭」的洪卡起立鼓掌致敬。
被現場眾人視作「英雄」的洪卡,二戰期間為德國納粹鞠躬盡瘁的烏克蘭極端民族主義分子,所以加拿大的這波操作引發國際廣泛關注。隨後,加拿大眾議院的議長安東尼·羅塔(Anthony Rota)辭職、加拿大總理特魯多道歉。
這個事件只是加拿大從1950年以來至今對納粹同謀、烏克蘭極右翼民族主義的保護與支持,以及相互影響的縮影。
為納粹效力的「加利西亞師」
1943年,洪卡自願加入剛剛成立的德國納粹軍隊「黨衛軍第14武裝擲彈兵師」,這支隊伍又被稱為「黨衛軍第14加利西亞志願師」,以下簡稱「黨衛軍加利西亞師」,這支隊伍接受德國納粹的指揮,其成員宣誓效忠希特勒。
「黨衛軍加利西亞師」主要由來自烏克蘭西部加利西亞地區的烏克蘭極端民族主義者組成,成立於1943年,隊伍規模約5.3萬人。
1944年2月,這支納粹隊伍破壞好幾個波蘭村莊,屠殺波蘭平民。在波蘭的胡塔·皮尼亞卡村(Huta Pieniacka),他們殺害了500-1000波蘭平民。波蘭方面表示,當年波蘭平民被鎖在穀倉里,那些納粹分子點著穀倉,而試圖逃跑的平民被殺死了。
1944年3月,在波蘭皮德卡明村(Pidkamin),大約2000名平民(大多數是婦女和兒童)在當地修道院尋求庇護。烏克蘭叛亂暴徒與「黨衛軍加利西亞師」襲擊了皮德卡明,有些平民在深夜逃走了,但沒有逃走的數百名平民這群惡徒殺害了。
「黨衛軍加利西亞師」是集納粹主義與烏克蘭極端民族主義於一身的殘忍暴徒。根據1945年的《國際軍事法庭憲章-起訴和懲罰歐洲軸心國主要戰犯協定的附件》,也被稱為《紐倫堡憲章》或《倫敦憲章》,整個黨衛軍武裝組織被宣布為犯有戰爭罪的「犯罪組織」。
若以此為據,那麼「黨衛軍加利西亞師」的納粹共犯戰爭罪犯。但是,洪卡並沒有被審判,也沒有被起訴,與很多「黨衛軍加利西亞師」的成員一樣,在海外頤養天年。
洪卡的雙手是否沾滿鮮血,無從知曉。假使他殘殺過平民,洪卡也不會承認,因為他根本就不認為自己曾經的行徑有何不妥。
洪卡聲稱,當年他加入「黨衛軍加利西亞師」是響應「烏克蘭全國委員會」的號召,為「烏克蘭獨立」而戰。在加拿大,洪卡仍活躍「黨衛軍加利西亞師」退伍納粹共犯的圈子裡。
「黨衛軍加利西亞師」納粹同謀的天堂
二戰後,「黨衛軍加利西亞師」的成員以「難民」或投降士兵的身份在英國、義大利等歐洲國家落腳。洪卡去了英國。
1950年,英國求助加拿大,希望加拿大接收大批湧入英國的烏克蘭投降士兵,加拿大當局欣然同意,宣稱這些人儘管曾服役於德國納粹部隊,但「只要他們其他方面可以接受,那麼就允許他們進入加拿大」。
僅1950年一年,就有1882名「黨衛軍加利西亞師」成員移民到加拿大。1954年,洪卡去了加拿大,自此之後定居在那裡,還混得風生水起。
當時,冷戰已經開始,另一種崛起的意識形態儼然已經成了西方世界要剿殺的對象,加拿大完全不會重視消除納粹主義、追究納粹分子的戰爭罪,接納這些二戰期間與蘇聯敵對的納粹共犯,反而順應了西方世界的「政治正確」。
戰後持續十多年,「黨衛軍加利西亞師」成員持續湧入加拿大,這些曾經罪行累累的暴徒成了加拿大保護的對象。
1986年10月,加拿大戰犯調查委員會給「黨衛軍加利西亞師」的納粹共犯正名:對這些人的戰爭罪指控「從未得到證實」,在沒有「證據」情況下,加拿大沒有起訴這些人的理由,而且加拿大又不是《紐倫堡憲章》的締約國,對這些人沒有「管轄權」。
從冷戰時間至今,加拿大不僅成了「黨衛軍加利西亞師」天堂,還成了烏克蘭極右翼民族主義分子的溫床。
烏克蘭極右翼勢力的溫床
《World Socialist》當地時間9月26日發文稱在2014年那場美國策劃、納粹分子帶頭的烏克蘭政變中,加拿大發揮了重要作用。這場政變後,烏克蘭親西方的極右勢力掌權,而這場政變是美國領導、加拿大支持的長期行動的延續。
2011年,猶太人權組織西蒙·維森塔爾中心(Simon Wiesenthal Center)發布報告指出,加拿大與烏克蘭、波羅的海三國一樣,均沒有成功對納粹戰犯嫌疑人進行調查或起訴,納粹戰犯嫌疑人在這些國家不存在任何法律障礙。
蘇聯解體以來,烏克蘭和波羅的海三國出現了極右翼政權,他們公開崇拜在納粹入侵蘇聯時與納粹結盟的極端民族主義者,而加拿大與他們一樣。
二戰後,加拿大成了烏克蘭極右翼民族主義分子的天堂。出生於烏克蘭利沃夫的米哈伊洛·喬米亞克(Mikhailo Chomiak)便是受益者之一。
喬米亞克還是加拿大前外交部長、現加拿大副總理兼財務部長克里斯蒂婭·弗里蘭(Chrystia Freeland)的祖父。
喬米亞克與洪卡不同,他不是「黨衛軍加利西亞師」的成員;喬米亞克與洪卡也相同,他們都曾為德國納粹效力。
二戰期間,喬米亞克擔任親納粹烏克蘭極端民族主義報紙《Krakivski Visti》的編輯,這份報紙由德國納粹「宣傳天才」、「納粹喉舌」、希特勒親信——約瑟夫·戈培爾(Joseph Goebbels)精心策劃。
1944年末,喬米亞克逃往奧地利維也納,1948年移民到加拿大阿爾伯塔省。2017年3月,喬米亞克的納粹同謀身份被曝光。
他的外孫女、時任加拿大外長弗里蘭馬上否認喬米亞克是納粹同謀。加拿大烏克蘭裔社團——「烏克蘭裔加拿大人聯合會」更是將髒水潑到俄羅斯身上,聲稱俄羅斯在散播「假消息、假新聞」。
烏克蘭裔加拿大人聯合會,長期以來推動加拿大推行仇視俄羅斯外交政策的一支烏克蘭極右翼民族主義遊說主力軍。
然而,只要是歷史事實,就有證據可循。
弗里蘭說:祖父不是納粹同謀,但加拿大媒體《渥太華公民報》發文稱,米哈伊洛·喬米亞克就是納粹同謀,並給出了證據。
首先,阿爾伯塔省保存的《烏克蘭檔案》中,有關於喬米亞克的檔案,其中記錄了他自己在《Krakivski Visti》報紙做編輯的細節。
其次,洛杉磯大屠殺博物館對這份報紙的介紹:「編輯部執行了爭取烏克蘭人對德國事業的支持的政策。這些出版物不報道德國的種族滅絕政策,這非常典型……」。它是德國納粹的輿論宣傳工具,散布猶太世界陰謀論的謠言。
洛杉磯大屠殺博物館還指出,喬米亞克所在的《Krakivski Visti》還刊文慶祝了「黨衛軍第14加利西亞志願師」的成立。
即便謊言被揭穿,弗里蘭的政途並沒有受任何影響,至今仍舊不遺餘力推著加拿大敵對俄羅斯。前北約指揮官大衛·弗雷澤(David Fraser)如是評價弗里蘭:「她一直是,也將永遠是對抗俄羅斯人的激烈鬥牛犬」。
在加拿大這個「天堂」,這樣「激烈鬥牛犬」很多。所以,在加拿大國會,澤連斯基與洪卡都激起了現場眾人的熱烈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