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是「印度」還是「巴拉特」?

2023年09月24日07:13:07 國際 1165

最近一段時間,印度更改國名的事情可謂是沸沸揚揚。二十國集團(G20)峰會期間,印度方出席時使用的是「巴拉特」(Bharat)名牌而非「印度」(India)名牌,而印度政府發布莫迪前往印度尼西亞參加東盟峰會的公報中,也將其稱為「巴拉特」總理而非「印度」總理。

經濟日報:是「印度」還是「巴拉特」? - 天天要聞

印媒也沒閑著,爭相報道莫迪政府在18日開幕的印度議會特別會議上正式提出更改國名的決議,並且表示,「更改國名是莫迪政府一直努力推動的改革,有很強的政策連貫性,是莫迪政府推行去殖民化和印度教化主張過程中最重要的一環」。與此同時,還有許多社論文章指出,印度更改國名的議程,彰顯出印度教民族主義正在進一步加強鞏固。

「巴拉特」究竟是什麼?莫迪政府為什麼執著於把「印度」這個國名改成「巴拉特」呢?

實際上,從古至今,印度的國名已經變化了很多次。印度一詞來自梵語中對印度河的稱呼——Sindhu,用以指代印度河及其流域的大片土地。這個詞在我國唐朝時被譯為「身毒」,也可譯作人們更加熟悉的「天竺」。此後千年的時光里,不同族群來到這片土地上,並先後演化出了Sindhu一詞的不同變體。在傳播過程中,人們對印度一詞的認知也逐漸分化。

約公元前6世紀,波斯人來到此地。由於波斯人的發音習慣,很多人很難發出S音,於是就將Sindhu變為了Hindu,進而衍生出Hind和Hindustan這兩個詞語,後者意為「Hindu的地方」,流傳至今,印度最大的媒體之一《印度斯坦時報》用的便是這個詞。公元前4世紀,亞歷山大大帝征服波斯,而後向印度進發,印度也是從這時開始為西方所知曉。後來,Sindhu一詞又為適應希臘語發音習慣,先後變成了Indu和Indo,這也是英語中India一詞的詞源。

India這個單詞在很多印度人看來是個「舶來品」的原因就在於此。尤其是步入近現代,印度的各類名稱被國內的不同群體賦予了濃重的政治和宗教色彩,其背後的象徵意義越發重要,印度國名之爭愈演愈烈。

那麼,「巴拉特」是怎麼來的呢?

其實,它還有個大家更熟悉的翻譯——「婆羅多」。

印度史詩《摩訶婆羅多》中有一位傳奇國王,名字就叫婆羅多。他的婆羅多王國在印度家喻戶曉。細細考證一番的話,「婆羅多」這個名字最早能追溯到吠陀(意為知識,是印度最古老的文獻材料和文體形式,主要文體是讚美詩、祈禱文和咒語)經典——印度最古老的詩歌集之一《梨俱吠陀》。在《梨俱吠陀》中,婆羅多是一個信奉印度教的古老部落。另有史學家考證,婆羅多最早可能是恆河流域西部一個原始部落的名字。

鑒於以上種種,在印度教民族主義者看來,「婆羅多」,也就是「巴拉特」,顯然比「印度」更適合作為國名。印度教民族主義者從古代神話史詩文獻中追溯「印度正統」,更願意將「巴拉特」定義為具有深厚歷史文化傳統的印度古稱。因此,在他們眼中,國家改名「巴拉特」具有恢復古印度輝煌的重要意義。

當然,有人贊成,自然也有人質疑。

一些學者從歷史的角度出發,指出古代典籍文獻中所提到的「巴拉特」更接近「特定社會秩序的文化空間」,而不是「明確的地理空間」。歷史學者給出的依據是,直至19世紀中後期,東方主義學者和殖民教育體系的傳播鞏固,加上印度教知識分子的民族主義建構,才逐漸促使「巴拉特」與印度等同起來。也就是說,儘管「巴拉特」的稱呼看上去比「印度」更加具有「古印度特色」,但實際上這種特色的「歷史」並不長,若論「資歷」,那還是「印度」這一名字走過了更長的歲月。

與此同時,更多人則出於現實政治的考慮,對更改國名不敢苟同。

印度是一個多民族多宗教的國家,央地矛盾、民族矛盾由來已久,這就使得印度國內的直接民主一直都步履維艱。印度國內就有學者明確表示,上述難以調和的矛盾決定了印度這個國家存在分裂的風險,如果在宗教、歷史、意識形態上再度加深分化,分裂的風險會繼續上升。

同時,莫迪政府之所以提出將「印度」改作「巴拉特」,重要目的之一就是希望淡化甚至抹除印度被殖民的歷史。然而,無論過往多麼不堪回首,殖民化的歷史是客觀存在的。歷史值得銘記、值得反思,值得人們從中學習如何激濁揚清,但這並不意味著要把一切屈辱的過去都徹底否定,既無必要也做不到。

多年以來,莫迪和他領導的印度人民黨一直以印度教民族主義為立身之本,所推行的很多政策也都和加強民眾的民族認同感相關,此次提議更改國名只是其中之一。

早在今年3月6日,印度最高法院就接到了一份來自印度人民黨高層的請願書,希望對印度所有城市和歷史名勝重新命名。請願書認為,現用名大多來自幾個世紀前「野蠻的外國侵略者」。最終,印度最高法院以該請願書違憲為由將其駁回,並且表示,這麼做只會激化國內各方矛盾,讓已經世俗化的印度變得不再和諧。也就是說,印度人民黨早就對「改名」一事躍躍欲試,只不過最近這一次直接策划了一出大戲。

實際上,莫迪和印度人民黨也面臨著抉擇。在世俗化程度已經相當高的印度,執政黨該如何推行自己的印度教民族主義?凝聚國內民眾的向心力無疑是十分重要的,甚至可以說凝聚民心事關國運,從這一點來看,莫迪政府的大方向是合理的。但是,如果僅僅是簡單地通過改名和宣傳等方式,是不是一定能增加民眾對國家的集體認同感呢?如何對待不同民族在這件事情上的不同看法呢?執政黨在嘗試踐行自己治國理念的同時,也不得不顧忌自身的支持率會不會受影響,這使得上述問題在當下變得更加棘手。因此,民族主義如何前行,無論是短期還是長期,對於莫迪政府來說都已成為繞不過去的難題。

無論莫迪政府最終能否在國家議會層面正式推動國名更改,「印度」與「巴拉特」之爭都反映出了印度國內越來越濃厚的印度教民族主義色彩。雖然現在還很難講改名一事是否能成功,但有一點是肯定的,那就是,未來的印度肯定將變得不一樣。

來源:經濟日報

流程編輯:TF022

國際分類資訊推薦

泰國警方搗毀線上賣淫平台,兩個月逾2000人註冊,非法收益超千萬泰銖 - 天天要聞

泰國警方搗毀線上賣淫平台,兩個月逾2000人註冊,非法收益超千萬泰銖

泰國警方近日成功搗毀一個通過知名線上平台運營的賣淫網路,並在暖武里府(Nonthaburi)與巴吞他尼府(Pathum Thani)兩地突襲抓捕10名涉案女性,追查其背後運營者及資金流向。警方5月3日舉行記者會公布行動成果,繳獲超過20萬泰銖現金。換網址繼續運作 涉案平台死灰復燃該行動是泰國反人口販運部門與皇家警察聯合調查的一...
擔起新時代新征程黨賦予共青團的使命任務 - 天天要聞

擔起新時代新征程黨賦予共青團的使命任務

擔起新時代新征程黨賦予共青團的使命任務共青團中央書記處 青年強,則國家強。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從確保黨的事業薪火相傳和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戰略高度,始終關心關懷青年,高度重視共青團和青年工作。2023年6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出席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開幕會,並於6月26日同團中央新一屆領...
突發!大規模空襲!中國大使館緊急提醒 - 天天要聞

突發!大規模空襲!中國大使館緊急提醒

媒體報道,當地時間3日,蘇丹外交部發表聲明稱,在過去兩天內,蘇丹快速支援部隊在該國西部西科爾多凡州努胡德市殺害了約300名平民。中國駐蘇丹大使館5月4日發布緊急安全提示:一、當地時間5月4日清晨,蘇丹港國際機場及周邊區域遭多架無人機襲擊,暫
供電恢復不到一周電纜又被偷走 西班牙多地鐵路又停了 - 天天要聞

供電恢復不到一周電纜又被偷走 西班牙多地鐵路又停了

當地時間5月4日晚,西班牙托萊多省多處鐵路線路發生電纜盜竊事件,導致5日馬德里與塞維利亞之間的高速鐵路線路出現大面積延誤甚至停運,至少10700名旅客和30列列車受到影響。事件正值假期返程高峰,給眾多旅客造成不便。西班牙交通大臣奧斯卡·普恩特表示,這是「一起嚴重的破壞行為」,並呼籲公眾提供線索,協助查明盜竊案...
安理會5日將就印巴局勢舉行閉門磋商 - 天天要聞

安理會5日將就印巴局勢舉行閉門磋商

據多家媒體報道,巴基斯坦常駐聯合國代表團稱,應巴方請求,聯合國安理會5月5日將舉行緊急閉門磋商,商討目前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間的緊張局勢。 巴基斯坦禁止涉印商品過境貿易巴基斯坦商務部4日發布公告宣布,禁止第三國通過巴基斯坦陸海空轉運進口原產於印度的商品,禁止第三國從印度進口的商品經由巴基斯坦過境,並禁止第三...
德國尋求庇護移民人數將降至十年來最低 - 天天要聞

德國尋求庇護移民人數將降至十年來最低

當地時間5月4日,即將卸任的德國內政部長南希·費澤對媒體表示,預計今年德國尋求庇護的人數將降至十多年來的最低水平。△德國內政部長 南希·費澤費澤稱,如果非法移民繼續像過去兩年那樣大幅減少,今年德國尋求庇護的人數可能會達到10萬人左右。據德國聯邦移民局稱,上一次庇護申請數量少於10萬人是在2012年。2024年的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