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黑海再次衝上了熱搜,無非是因為俄國終止了黑海港口農產品外運協議。簡單來說,這玩意兒就是俄國、烏克蘭、土耳其等黑海周圍的國家,就通過黑海運輸糧食到世界各地,達成的協議。
俄國單方面終止這項協議,其實對全世界的影響還是蠻大的。不光發達國家需要這些物美價廉的農作物,就連亞非拉的發展中、貧困國家,也深受影響。
為此,不少國家開始不買賬了啊,先有土耳其軍艦公然護航運糧,後有以色列不服就乾地公然闖入禁區。再就是非洲那幫俄國的小兄弟們,也在乞求老大哥打開這條運糧通道,他們表示,不需要俄國施捨的糧食,只需要打開這條購糧通道就行。
很明顯,俄國這事兒幹得有點兒草率了,瞬間成了眾矢之的。說到底還是因為俄國在這裡說了不算,黑海周圍一圈的猛男太多,俄國根本鎮不住。其實在歷史上,黑海一直都是風雲四起的地方,這裡的霸主幾經易手,現如今依舊風雲未定。
奧斯曼土耳其,黑海首任霸主。
關於稱霸黑海,很多強盛的國家都嘗試過,不過基本都沒成功。
第一,東羅馬帝國。
羅馬帝國時期,黑海的南部歸屬東羅馬帝國的地盤,也就是拜占庭帝國。不過由於東歐草原還有大量斯拉夫人。
那時候的羅馬人,根本瞧不上斯拉夫人,他們認為日耳曼人、斯拉夫人、凱爾特人,是歐洲的三大蠻族。而且9世紀的時候,維京人來到東歐草原,和當地的斯拉夫人結合,建立了基輔羅斯王國。
所以說,東羅馬壓根就沒有完成黑海周圍一圈的統一,他們對黑海北岸的影響力基本為零,算不上黑海霸主。
第二,蒙古集團。
13世紀,蒙古大軍來到歐洲,第二次蒙古西征期間,成吉思汗的孫子拔都,一度打下過匈牙利、羅斯諸國、波蘭部分地區。黑海北岸、東岸成了蒙古金帳汗國的地盤。
第三次蒙古西征期間,成吉思汗的另一個孫子旭烈兀,則打下了中東伊、敘等國,兵臨地中海東岸。但是旭烈兀所建立的伊爾汗國,並沒有染指黑海。這裡依舊殘留著中東伊斯蘭本土勢力以及部分東羅馬的力量。
因此蒙古人雖然橫掃千軍,卻沒能真正成為黑海霸主。
想要將整個黑海納入自己的勢力范,何其難也。但這也成了後世各路猛男們的宏偉的志向:稱霸黑海!
第三,奧斯曼土耳其。
公元1299年,奧斯曼土耳其開始在黑海南岸的小亞細亞崛起,1453年,年輕的蘇丹穆罕默德二世,帶領8萬大軍,攻克了君士坦丁堡,滅亡了東羅馬帝國。
黑海通往地中海的唯一通道,土耳其海峽,就這麼落在了奧斯曼土耳其手裡。誰掌握了土耳其海峽,誰就掌握了黑海的命脈。
與此同時,蒙古人建立的金帳汗國逐步分裂瓦解,成了一堆散亂的小汗國。其中黑海北岸的克里米亞汗國,在1477年臣服於奧斯曼土耳其。這麼一來,黑海北岸就成了奧斯曼土耳其的勢力範圍。
16世紀初期,奧斯曼土耳其蘇丹賽利姆一世在位期間,開始向東、向南擴張,他們擊敗了伊朗薩法維王朝,奪取了黑海東岸部分地區。
賽利姆一世的兒子蘇萊曼一世繼位以後,奧斯曼土耳其迎來了全盛時期。在他的統治之下,奧斯曼土耳其開始進軍巴爾幹半島腹地。1521年攻佔了塞爾維亞的貝爾格萊德,1522年拿下羅德島,1526年攻克匈牙利,開始進軍奧地利。
整個巴爾幹半島,相繼落入奧斯曼土耳其之手。這也標誌著黑海西岸的大片領土,被奧斯曼土耳其收入囊中。
黑海的東南西北一整圈,全都納入了奧斯曼土耳其的勢力範圍。因此,16世紀的奧斯曼土耳其,絕對稱得上是黑海霸主。
沙俄,差點稱霸黑海。
此消彼長,當一個國家達到極盛的時候,也就註定要走下坡路了。當年唐玄宗時期的開元盛世,絕對是唐朝的巔峰,但很快一場安史之亂,使得大唐跌落神壇。
奧斯曼土耳其的情況也一樣,它的衰敗,有很多原因,我們可以列舉幾點。
- 第一,奧斯曼土耳其之所以強盛,主要依靠的是佔據了亞歐貿易的陸地交通樞紐,東西方要想做生意,當年還真的必須要經過奧斯曼土耳其。但西歐航海計劃興起以後,陸地交通的地位逐步下降,沒錢掙了,自然開始走向衰敗。
- 第二,改革停滯不前。任何一個王朝,發展到一定階段,都會出現各種積弊。這個時候就需要改革來挽回局面。比如說宋朝的慶曆新政、王安石變法(雖然都沒搞成功),明朝的萬曆新政、隆慶開關,清朝雍正年間的攤丁入畝、士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等。奧斯曼土耳其也曾經嘗試過改革,奈何由於官僚體制根深蒂固,根本改不動。
- 第三,黑海霸主的地位遭到挑戰。奧斯曼土耳其從16世紀稱霸黑海開始,維持了差不多200年的霸主地位。不過到了17世紀,有人不服啊,東歐草原上的沙俄,逐步做大做強,打算挑戰一下奧斯曼土耳其的地位。
沙俄起源於9世紀的基輔羅斯。原本是基輔羅斯旗下弗拉基米爾大公國旗下不起眼的一個小封國莫斯科公國。
13世紀,蒙古大軍襲來,基輔羅斯稍微大一點的公國都被蒙古大軍給滅了,莫斯科公國投靠蒙古人以後,取得了收稅權,逐步做大做強,成為了羅斯諸國的扛把子。
等到15世紀,蒙古金帳汗國衰敗以後,莫斯科公國搖身一變,成為了東歐草原上的霸主。他們侵吞了隔壁鄰居諾夫哥羅德、特維爾公國、喀山汗國、阿斯特拉罕汗國等,於1547年自立為沙皇俄國,逐漸有了和奧斯曼土耳其掰手腕的實力。
但是要想染指黑海北岸,就必須要先過克里米亞汗國這一關。在奧斯曼土耳其的支持下,克里米亞汗國在東歐草原也非常兇悍,他們在1572年,曾經一度攻入過莫斯科城。
但是,奧斯曼土耳其衰敗以後,克里米亞汗國自然也逐步走向了衰敗。沙俄看準時機,在17世紀末發動了反攻。
從1676年,一直到1877年,這200年時間裡,雙方至少爆發了10次俄土戰爭。前面3次,奧斯曼土耳其勉強還扛得住,但是從1735年第四次俄土戰爭開始,奧斯曼土耳其,便開始節節敗退了。
這次俄土戰爭中,沙俄成功奪取了亞速地區。
- 1774年,第五次俄土戰爭結束後,在沙俄的主持下,克里米亞汗國脫離奧斯曼土耳其,宣布單飛。1783年該地區正式併入沙俄。這也標誌著黑海北岸,開始納入沙俄的統治範圍。奧斯曼土耳其的黑海霸主之位,自此成了過往雲煙。
- 1792年,第六次俄土戰爭結束,黑海東岸的喬治亞,也脫離了奧斯曼土耳其,納入了沙俄的勢力範圍。
- 1812年,第七次俄土戰爭後,沙俄奪取了羅馬尼亞的比薩拉比亞,正式開始染指巴爾幹半島,也就是黑海西岸。
眼看著黑海的北岸、東岸、南岸相繼納入沙俄的勢力範圍,奧斯曼土耳其也心急如焚,奈何這個時候再想改革,已經來不及了。因此他們只能打電話搖人來幫忙,英法兩大列強就這麼介入了黑海爭端。
1853年到1856年,第九次俄土戰爭中,由於英法聯軍支持奧斯曼土耳其,所以沙俄這次輸了個底朝天,不光退還了比薩拉比亞部分地區,而且還承認了黑海中立化,要不是法國為他們說了兩句好話,沙俄連克里米亞半島都保不住。
1877年到1878年,第十次俄土戰爭中,沙俄打通了各方面關係,英法也沒工夫管奧斯曼土耳其了,因此沙俄大獲全勝,兵臨君士坦丁堡。差一點點就能稱霸黑海了。
不過英法可不傻,他們在最後關頭再次宣布支持奧斯曼土耳其,英國直接把軍艦開入了土耳其海峽,不惜與俄軍正面交鋒。
無奈,沙俄只好放棄了奪取君士坦丁堡的良機,佔了部分巴爾幹半島的地盤後,凱旋而歸。誰能想到,這是俄國與黑海霸主唯一一次擦肩而過的機會呢?從此以後,沙俄也開始走下坡路,直到一戰時走向滅亡,他們再也沒能成為黑海霸主。
奧匈帝國、伊朗,也打算在黑海分一杯羹。
對於黑海,不光奧斯曼土耳其和沙俄有野心,裏海南邊的鄰居伊朗,也有這方面想法。不過伊朗的實力還是差了點,頂天了只能把手伸向黑海東岸的外高加索地區,對於黑海的其他海岸,他們壓根就沒機會觸碰。
而1867年,由奧地利和匈牙利合併組成的二元制帝國奧匈帝國,其實也對黑海霸主這個位置很感興趣。
對於沙俄所佔據的黑海北岸,他們沒啥想法。但是對於他們南部的巴爾幹半島,奧匈帝國卻非常興奮。可以說,一戰之前,他們已經將這片地區當成了自己的勢力範圍。
一戰的導火索大家還記得嗎?奧匈帝國的皇儲斐迪南大公夫婦,在巡視波黑的時候,被人殺害,直接導致了一戰的爆發,史稱薩拉熱窩事件。
其實,這事兒的直接原因,還是奧匈帝國打算吞併巴爾幹半島,吃掉波黑、塞爾維亞等地區,結果遭到了反噬。
蘇聯在二戰後本有機會成為黑海霸主。
蘇聯的影響力我們都見識過,沙俄想辦卻沒辦成的事情,他們幾乎都幹了。亞洲東部、中部、西部、東歐等地,都是蘇聯所能輻射到的範圍。自然也包括了黑海地區。巴爾幹半島上的南斯拉夫是蘇聯的好哥們,外高加索三國、烏克蘭都是蘇聯的成員。
作為地球上唯二的超級大國,蘇聯想要成為黑海霸主,豈不是輕而易舉的事情?奈何偏偏黑海南岸的土耳其,成了唯一的「刺兒頭」。
二戰期間土耳其耍滑頭,一直以中立的名義搞發展。二戰後美蘇兩國都想拉這個佔據土耳其海峽的重要國家入伙。蘇聯先是在巴爾幹半島搞軍事演習,威懾土耳其,後直接要求土耳其放棄土耳其海峽的主權,讓大家一起管理,儼然是霸主的行事風格。
與此同時,老美則給土耳其提供了一大筆資金,讓他各種買買買,以此抵擋蘇軍的壓迫。關鍵時刻,土耳其做出了選擇,於1952年宣布加入北約。這使得蘇聯稱霸黑海的計劃,徹底泡湯。那麼你覺得現代俄國,還能重返巔峰,完成祖輩未完的遺願,成為新晉黑海霸主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