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員 邱延波
臨近年關,疫情逐步走向放開,人們壓抑的一部分情緒,被釋放在「煙花爆竹」上,樸素地希望,通過燃放煙花爆竹驅瘟疫,驅霉運。
最近,全國多地已對禁放煙花爆竹做了調整,陝西延川、甘肅白銀、山東東營、遼寧大連等地,可在部分區域和特定時間段燃放煙花。
燃放煙花爆竹這件事上,政府順應民意之後,除了考慮文化傳承,還要考慮安全與環保,不能一禁了之,也不能一放任之,應該在禁和放之間,找到最佳途徑。
(一)「放」是傳統文化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煙花是詩詞,是文化。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煙花是習俗,是傳統。
在隋唐之際,火藥就發展成為供娛樂用的焰火。焰火,也叫煙火、煙花。到了宋朝,"架子煙火"或"盆景煙花"已頗具規模。
燃放煙花爆竹,一直是中國人的一種傳統。1950年,新中國成立一周年,著名詞人柳亞子曾寫下「火樹銀花不夜天」的著名詩句,把煙花的美麗描述到一種極致。
中國人對煙花的態度和措施,一直是「放」。人們從驅逐瘟疫燃放煙花爆竹,過渡到過年過節、婚慶嫁娶燃放煙花爆竹,最後連升學生子、買新車、商店開張等,只要是傳達熱鬧喜慶,都要燃放煙花鞭炮來慶祝。
(沈翔拍攝)
由此可見,煙花,是一種文明。
(二)「禁」是安全環保
改革開放後,中國城市化迅速發展,高樓大廈越來越多,城鎮居民越來越多,在高樓里燃放煙花爆竹,越來越不安全。全國各地因燃放煙花爆竹而造成的財產損失和人身傷害事故,直線上升。
每年除夕夜,是消防員最忙的時候,到處都有因燃放煙花爆竹而發生的災害。甚至,有人因此流血,有人因此喪命。
大量燃放煙花爆竹,導致空氣質量下降,醫院裡上呼吸道感染、支氣管炎、氣管炎、甚至肺炎等呼吸系統感染的病人增多。燃放後的煙花爆竹,造成一地垃圾,也增加了環衛工人的負擔。
鑒於煙花爆竹帶來的危害,1988年,第六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提出加強煙花爆竹的生產和燃放管理。
1993年,有學者提出城市裡禁止燃放煙花爆竹。
2006年1月,國家頒布《煙花爆竹安全管理條例》。
2014年12月,全國制定煙花爆竹禁放政策,隨後共有282個城市頒布了「全域禁放煙花爆竹」的地方法規。
2015年,嚴重的霧霾、pm2.5等大氣污染問題,受到全國關注,各地紛紛出台「史上最嚴煙花爆竹禁令」。
2017年,全國禁放煙花的縣市數量達到444個,對燃放時間和區域進行限制的縣市,數量達到764個。
2019年疫情開始,有人呼籲對煙花爆竹解禁,理由是燃放煙花爆竹能驅除瘟疫,這種說法已被環保部門闢謠。
不可否認,禁放煙花爆竹後,安全事故減少了很多,空氣質量也改善了很多。鄭州等全國多地的空氣優良天數增多,原因固然很多,禁放煙花爆竹肯定是其中的原因之一。
(三)「限」是治理藝術
2022年末,疫情防控走向「放開」,人們忽然對燃放煙花爆竹,格外懷念起來。隨著韓國對煙花申遺的消息傳出,網上對燃放煙花爆竹的爭論達到沸點。
「反正我們又不讓放,不如讓韓國申遺成功。」「以後只剩三大發明了。」對煙花爆竹禁放,讓一些人產生了怨忿情緒。
(沈翔拍攝)
既然是傳承了上千年的文化,更應該謹慎對待。
如果是環保問題,能不能多渠道解決,比如限定煙花的品種、限定燃放時間和地點,在盡量降低污染的情況下,有條件地燃放;如果是安全問題,能不能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給百姓一個釋放壓力的機會。
對煙花爆竹一禁了之,做起來簡單,卻一刀割斷了與傳統文化的聯繫。這些年老百姓說過年沒意思、沒年味,因為我們正在丟掉部分傳統文化,丟掉過年過節的部分儀式感。
百姓雖然對放開燃放煙花爆竹呼聲很高,但也不能為了迎合民意而一放任之。如果任由百姓隨意燃放煙花爆竹,必然帶來安全隱患。
(沈翔拍攝)
這種情況下,考驗的是城市治理能力,既要安全,又要環保,還要呼應民意。在「禁」和「放」中間,還有一步體現城市治理藝術的「限」:限定時間,限定地點,限定煙花規格,既滿足百姓的需求,又把環保和安全問題降到最低。
生活需要儀式感,過年更需要。燃放煙花爆竹,是中國人過節特別是過年極其重要的一個儀式。期待這個新年中,更多人體驗到這種儀式感。
這不是一種物質需求,而是一種精神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