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戰爭爆發到現在,已經快一年了。尤其是最近正值歲末年初的交際之時,本來俄羅斯方面已經試探著釋放出了一個比較好的信號,那就是借著東正教節日的名義,宣布臨時停火36個小時。
雖然此舉看上去只是為了讓俄羅斯軍人能夠安穩的過節,但實際上打仗的時候,生死存亡的關頭,誰在乎什麼節日不節日呢?俄羅斯就是通過此舉,向外釋放一個雙方還是能夠在戰場之外,尋求一些合作與共識的態度。
最簡單的,既然東正教聖誕休戰了,那麼其它節日休戰不休戰?其它節日都休戰了,那麼能不能為人道主義救援休戰幾天?
這實際上就是一個破冰的良好時機。結果我們都看到了,澤連斯基說沒有必要停火,歐美國家也不約而同地忽略了俄羅斯釋放的善意。拜登說普京是在尋找喘息之機,德國、英國外長說,俄羅斯如果真的想休戰,那就從烏克蘭地領土上撤出去。
很顯然,這是俄羅斯釋放了善意,而歐美包括烏克蘭,都沒有接受這份善意。那麼順其自然地,俄羅斯和烏克蘭之間的衝突,就會更加激烈。最近烏克蘭情報部門表示,俄羅斯準備動員50萬人,將在今年2月和3月對烏克蘭發起新一輪攻勢。
這個消息是真是假且不論,俄羅斯這兩天又對烏克蘭展開了報復性的襲擊,這是大家都能看到的。
那麼問題就來了,俄烏之間這麼互不相讓,豈不是意味著俄烏衝突根本沒有停戰希望,真的要像普京說的那樣,戰鬥到烏克蘭最後一人,才能結束戰爭?
更進一步,從戰爭開始以後,國際社會呼籲和平的力量,努力奔走了近一年,為何對局勢沒有任何助益呢?接下來我們就一起聊聊這個問題。
通常情況下,一場戰爭從開始到結束,必然經過這麼幾個階段。首先,交戰雙方矛盾不可調和,而且都有所恃,才有可能爆發戰爭。
這其中矛盾不可調和,只是衝突爆發的必要條件,但不是充分條件。
直白一點說,兩個國家利益分歧太大了,也不一定會爆發戰爭,因為如果實力相差太遠,或者一方根本沒有鬥志,那麼多半會以不平等條約的方式,解決矛盾,而不是爆發戰爭。
只要在矛盾不可調和的基礎之上,各自還有了依仗,都覺得自己能打贏或者至少不會輸,才有可能爆發衝突。
俄烏衝突的爆發,就是因為烏克蘭認為自己有北約的支持,就算俄羅斯動手,也不怕,所以才會從矛盾一步步演變為戰爭。
其次,矛盾沒有解決,但雙方都消耗太大,開始進入戰略僵持階段。以這次俄烏戰爭為例,俄羅斯特別軍事行動的第二階段開始之前,雙方就是處於絕對的僵持階段。
那時俄羅斯目的沒有達到,根本不可能結束戰爭,而烏克蘭不掌握主動權,也不能結束戰爭。
最後一階段,則是雙方有一方目的達成,或者是雙方有一方堅持不下去了,這個時候,就應該開始談判,以各自在戰場中的表現,得到或多或少的利益,暫時性或者永久性的結束戰爭。
至此,一般的戰爭全流程就結束了,戰爭結束不意味著矛盾已經解決,但下一次再爆發衝突,那就是第二次戰爭了。
眼下俄烏戰爭從現實層面來看,絕對到了第三階段,俄羅斯「吞併」了烏東四州,目的基本上完成了,而烏克蘭大部幾乎被摧毀,也根本堅持不下去了。
不管雙方願意不願意,都應該到了談判接觸、互相試探的階段。因為戰爭畢竟是政治的延續,國家之間打仗,很少是為了怒氣,而是為了利益。
既然是利益之爭,那就得基於利益來考慮。繼續打下去對自己利益構成更大損失的時候,哪怕是輸的一方,也通常會選擇和談。
但現在的局面是,俄烏雙方由於談判立場相差太遠,根本不存在和談的空間。這就比較奇怪了,一般情況下除非是那種事關宗教的信仰之戰,或者是有深仇大恨的復仇之戰,才會出現眼下這種不死不休的狀態。
而俄羅斯和烏克蘭顯然不存在什麼深仇大恨,或者不可調和的宗教矛盾。雖然他們也都有宗教文化,但事實上已經完成世俗化了,跟中東那些政教合一國家完全不同。
是什麼原因導致這種奇葩局面出現呢?答案就一句話:代理人戰爭。因為決定這場戰爭的相關方美國,他不是自己親自參戰,並沒有受到直接的損失,完全可以超脫戰爭的規律,以自己的利益來決定要不要繼續打下去。
這麼一來殘酷的戰爭,就變成一盤大國博弈的遊戲了。玩遊戲的人感覺不到戰爭的殘酷,自然不畏懼戰爭。而這正是代理人戰爭最大的弊端,也是俄烏打到這個地步,依舊不能和談的根本原因。
戰爭之所以延綿不斷,除了參與戰爭的各方利益分歧太大,以及能夠決定戰爭的美國,沒有感受到殘酷性之外,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促和的力量不夠團結。
說的直白一點,俄烏戰爭雖然是俄羅斯和烏克蘭打的,但真正參與戰爭的三方,還是俄羅斯、歐盟、美國,烏克蘭本身連棋子都算不上,它就是個棋盤。
在歐美、俄歐、俄美,以及歐美和俄羅斯這四組關係,沒有形成新的平衡之前,想要讓俄烏戰爭走向和談,是非常困難的。
問題是,全球範圍內的其它國家,除了中國之外,根本沒有一股團結起來的政治勢力,能夠左右俄、美、歐三方的立場和觀點。
通俗一點來說,就是和平的力量還不夠大。這不是說世界上其它國家全加起來,也不足以影響到俄烏戰爭的走向,而是說相比於參戰的三大國際力量來說,其它國家的力量太分散了,無法形成一個統一的、呼籲和平的力量,向美國、向歐盟,甚至向俄羅斯施加壓力。
有人可能會問,前面不是說了,俄美歐三方勢力矛盾不可調和嗎?他們實力又遠超其它國家,就算大家團結起來了,怎麼可能逼迫他們和談,放棄戰爭的想法呢?
這其實是個誤解,因為不管是美國、俄羅斯還是歐盟,現在如此激烈的博弈,最終的目的還是為了全球治理體系,說的直白一點就是為了劃分勢力範圍。
而要劃分勢力範圍,就不單單是自己的事情,還需要國際的支持。因此只要全球其它國家,團結起來,形成一股聲音,告訴美國你再援助烏克蘭武器,我們這些國家就都不認美國世界霸主的地位,不使用美元了,那麼美國一定會儘快結束戰爭的。
同樣的,如果能逼迫俄羅斯退讓,也能結束戰爭。問題是,世界其它國家之間的矛盾,不比俄烏矛盾要小。
同樣是反對俄烏戰爭一直持續。沙特為首的阿拉伯國家,跟以色列的立場,卻是完全相反的。雙方可以各自呼籲俄烏和談,卻絕不能容忍跟對方一起,呼籲俄烏和談。
這就是使得和平的力量零散而鬆軟,無法對俄美歐形成壓力。俄美歐三方,尤其是美國,自然就我行我素了。
那麼有沒有什麼辦法能改變這種局面呢?還真有,那就是在第三世界國家之中,找到一個說了算的,能夠統合大家意見,至少能夠代表大多數國家,同時又能跟俄美歐三方平等對話的領頭人。
由這個「帶頭人」代表大家向俄烏提出呼籲和平的建議,向美國提出停止援助烏克蘭軍事武器、煽風點火的要求,那麼一定就能儘快的推動俄烏和談。
很明顯,那個國家非中國莫屬,問題是時機不對。如果說是2010年之前,發生這樣的事情,以中國的國際影響力,以及中國和歐美俄三方之間的友善關係,自然能夠勸和促談。
現在隨著中國國力增強,中美關係對立加劇,雖然我們依舊能代表國際社會發出呼籲和平的聲音,但卻無法取得參與者之一的美國認同和接受。
最有資格當中間人的國家,卻因為美國的排擠和打壓,不能也無法當這個中間人,俄烏戰爭就變成了一場「困獸猶鬥」的局面。
繼續打,俄烏一時半會也奈何不了對方,更拖不垮對方。可想要和談,因為美國根本不參戰,而是以遙控的方式,操縱烏克蘭打仗,不可能允許烏克蘭與俄羅斯和解。
從這個角度,如果國際社會希望能更早的獲取和平,那麼推出一個共同的代理人,由這個國家團結所有呼籲和平的聲音,一起向美歐俄三方施壓,才有可能真正實現促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