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烏克蘭前幾天表示,炸克里米亞大橋是驅逐俄羅斯的「第一步」時,俄羅斯就給澤連斯基送上了一堆「驚喜」,包括首都基輔在內的各大烏克蘭城市都遭到了俄軍導彈的轟炸。其中有一枚,甚至打到了澤連斯基辦公室附近。
對此,澤連斯基慌張的表示「俄羅斯打算將他們從地球上抹去」。然而就俄軍發射的導彈數量而言,此次打擊僅僅只發射了75枚,說明俄羅斯並沒有用盡全力。如果普京真的想毀滅澤連斯基政權的話,那使用大規模戰術核武器就可以達成目標了。
現在俄羅斯之所以沒用,必然是不希望這場衝突進一步擴大,從而演變成兩國之間的全面戰爭。這樣不僅會讓美國有趁勢加入戰局的可能,甚至其他北約成員國也將會參與直接對抗俄軍的戰鬥前線。
只不過,現在一些歐洲國家還暫時不想為了烏克蘭去犧牲自身經濟利益,寧願通過全程旁觀,偶爾送點軍援的方式去間接支持烏克蘭,這勢必讓澤連斯基感到非常惱火。所以,為了讓歐洲更容易直接介入俄烏衝突,烏方已經採取了新措施。
根據國內媒體「觀察者網」報道,10月11日,烏克蘭能源部長宣布從當天開始,將暫停向其他國家出口電力,主要原因是為了保障烏國自身能源系統的穩定。
對於這個決定,烏能源部認為這可能會「加劇歐盟的能源壓力」。一些歐洲國家的媒體對烏克蘭這一決策也感到不滿,認為澤連斯基是在北溪管道爆炸後「落井下石」,辜負了對烏克蘭進行軍援的歐洲國家。
當然,暫且不論小澤是不是辜負了歐盟的軍援,就拿烏克蘭遭俄軍大規模打擊一事來說,烏克蘭現在電力要自保都很困難,更別提對外出口。更重要的是,烏克蘭政府可能希望藉此決定讓歐盟國家更深度的「綁定」到俄烏局勢中,從而讓歐盟不得不加大力度支援烏軍。
不得不說,小澤這招對歐盟而言,著實有些「釜底抽薪」了。在德國斷了從俄進口天然氣的念想後,大多數歐盟國家必須得從美國高價進口天然氣,否則就等著國內工廠出現嚴重停工。更重要的是,大量歐洲工業公司對當地失去了「信任」。
在對歐盟各國政府信任缺失的情況下,絕大多數歐洲企業很可能會選擇到中國、美國、印度去選址發展,使得歐洲國家進一步走向「去工業化」的窘境。也就是說,多年後的歐洲將成為一個高度依賴於「金融經濟」而非「實業經濟」的泡沫經濟地區。
這將讓歐洲經濟的抗風險能力極差,同時歐盟各國將嚴重依賴於美國的軍事控制、俄羅斯的能源貿易。或許美烏兩國早就預料到了這一點,自然而然也就傾向於把歐盟國家當成「提款機」一樣去竭澤而漁式的利用。
同樣要讓歐盟走向完蛋的不止有小澤,還有英國的新任首相特拉斯。根據國內媒體「環球網」10月11日的報道,英國政府發表聲明稱,在俄軍對烏克蘭基礎設施實施打擊後,英國首相特拉斯將在11日舉行的「七國集團領導人線上會議」上,呼籲召開北約領導人緊急會議。
什麼意思呢?特拉斯是打算讓北約集團重視俄軍的此次打擊,然後在會議上大放厥詞,試圖忽悠一些歐盟國家,比如德國、法國直接參与到與俄軍的戰鬥中嗎?
事實上,按照特拉斯以往極端反俄的政治態度來看,還真有一些可能。只是英國現在經濟與政治局勢都不是很好,如果非要拉著一些歐盟國家去對抗俄羅斯的話,要是激怒了普京,恐怕英國也自身難保。
所以比起自己帶盟友介入局勢,英國更有可能採取忽悠德法等國介入俄烏衝突的策略。當然,朔爾茨與馬克龍也不是傻子,要他們支援烏軍裝備可以,但是不太可能派遣本國軍隊到前線參戰。不過波蘭作為一個躍躍欲試的「地區性軍事強國」,可能會考慮和俄羅斯過過招。
總而言之,現在的歐洲局勢在烏克蘭表示電力不出口,以及英國烘托緊張氣氛的情況下,已經越來越不穩定了。只是歐洲各國現在礙於美國的影響,並不敢主動把矛盾挑明,聯合起來和美國的金融霸權對抗。
畢竟,在戴高樂與默克爾等老練的政治家不再左右法德兩國後,歐盟內剩下的大量政客要麼就是親美派,要麼就是反俄派,真正能夠保持實用主義立場的很少。在義大利兄弟會嶄露頭角後,也許有更多新右翼勢力會開始崛起,從而降臨整個歐洲吧。
只是這一次,德國應該不再是法西斯策源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