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趙世峰
作為世界第二和第三大大米出口國,越南和泰國計劃聯合提高出口大米的價格。兩國將於10月6日至7日舉行農業部長會談,討論大米出口價格等具體政策。據報道,越南和泰國可能將大米出口價格提高約20%。在俄烏衝突持續的背景下,此舉將推高國際糧食價格並加劇全球通脹。

越南河內,一名婦女售賣大米。(新華社)
泰國越南欲聯手提價
繼小麥和玉米之後,大米也將面臨漲價。據《日本經濟新聞》報道,泰國政府相關人士透露,該國農業與合作社部部長查棱猜將於10月6日訪問越南,與越南農業農村發展部部長黎明歡舉行會談,討論農業合作事宜,包括出口大米價格。
泰越兩國政府9月上旬圍繞出口大米提價問題進行了討論,雙方一致認為,為因應肥料、農藥和燃料價格上漲而造成的生產成本上升,兩國將分別設置有關出口大米價格的工作組,以制定具體措施。
在新冠疫情導致的供應鏈混亂和俄烏衝突局勢之下,國際大米價格正在上漲。泰國是世界第二大大米出口國,據泰國政府預測,該國今年出口量至少達到800萬噸,為4年來的新高。越南則是世界第三大大米出口國。據美國農業部的數據,越南和泰國合計約佔全球糙米產量的10%,約佔全球出口量的26%。泰國和越南此番計劃聯手提高大米出口價格,意在進一步提高兩國在世界農產品市場的議價能力。
此前,世界最大大米出口國印度已經開始限制部分大米出口。印度政府宣布,自9月9日起禁止被稱為「破碎米」的大米出口,對糙米、半精米和精米的出口徵稅20%。印度官員指出,近幾個月大米價格呈上漲態勢,作為飼料的破碎米每公斤從今年1月的16盧比(約合1.4元人民幣)漲至22盧比。有分析指出,印度此舉意在遏制國內物價上漲。

4月18日,農民在印度旁遮普邦阿姆利則的一個村莊里收穫小麥。(新華社)
印度向亞非等地的150多個國家和地區出口大米,佔世界大米貿易量的44%。去年,印度大米出口量達到創紀錄的2150萬噸。今年以來,由於部分大米產地遭遇乾旱,預計產量將減少。美國農業部8月發布的報告顯示,今年印度的大米產量有可能減少0.9%。
印度今年還啟動了小麥和砂糖的出口限制。印度外貿總局5月13日發布公告,對印度小麥出口實施臨時禁令。5月16日,芝加哥期貨交易所小麥主力合約價上漲了6%。印度是世界上第二大小麥生產國,但出口量極少,只佔全球出口量的4.25%,對全球糧食貿易格局的直接影響有限。儘管如此,這一舉措所釋放的信號,加劇了人們對國際糧食貿易的擔憂。
印度臨時禁止小麥出口基於多方面考慮:一是印度國內通脹高企,糧食價格上漲明顯。印度中央統計局日前發布的數據顯示,印度8月消費者價格指數(CPI)同比上漲7%,其中穀物及其產品價格上漲了9.57%,糧食價格上漲成為印度通脹上升的主要驅動因素。其次,由於今年高溫天氣導致小麥減產和降雨不足引發水稻種植面積萎縮等原因,印度現階段的小麥、麵粉和大米的價格均呈上漲態勢。業內人士預計,這一狀況有可能延續至明年一季度。再次,俄烏衝突致使國際糧食價格大幅上漲也是印度臨時禁止小麥出口的原因之一。印度外貿總局的公告指出,國際糧食價格上漲已經威脅到印度及周邊國家的糧食安全。
另外,印度農業用化肥基本依靠進口,而俄烏兩國恰恰是世界主要化肥供應國。俄烏衝突爆發後,國際化肥價格也大幅上漲,導致印度政府不得不增加對化肥補貼的開支。

8月3日,從烏克蘭敖德薩港出發的首艘運糧船「拉佐尼」號經過博斯普魯斯海峽。(新華社)
糧食出口未惠及窮國
俄羅斯2月24日對烏克蘭發起特別軍事行動後,全球小麥價格上漲。烏克蘭和俄羅斯都是主要糧食出口國,俄羅斯還是主要化肥出口國。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聯合國糧農組織)說,過去三年,俄烏合計出口小麥約佔全球出口總量的30%,出口玉米約佔全球總量的20%。
7月22日,俄羅斯、烏克蘭分別與聯合國和土耳其簽署平行協議,恢復從黑海港口外運農產品。烏克蘭基礎設施部本月20日在社交媒體上發文說,自黑海港口農產品外運協議簽署以來,已有177艘運糧船駛離烏港口並開赴亞洲、歐洲和非洲國家,共出口410萬噸農產品。此前一天,烏克蘭農業政策與糧食部第一副部長維索茨基宣布,烏克蘭今年將收穫6700萬噸糧食,烏國內消費量估計為2000萬至2200萬噸,因此至少能夠出口4500萬噸糧食。維索茨基表示,新收作物的出口將於今年10月開始。
9月9日,俄總統普京在聯邦安全會議的發言中表示,今年以來俄羅斯已累計出口3000萬噸糧食,如果收成允許,俄羅斯還計劃增加出口量至5000萬噸,甚至更多。但普京也強調,目前從烏克蘭出口的糧食被運往了歐盟國家,僅有3%流向了最貧窮的國家。同時,只有歐盟國家可以購買俄羅斯化肥,受制裁影響,俄方至今仍不能經由歐洲港口向亞洲、非洲和拉美國家出口化肥。普京還表示,俄方有意將數十萬噸滯留在歐洲港口的化肥免費提供給急需的發展中國家,首先考慮無償提供鉀肥。

7月27日在土耳其伊斯坦布爾拍攝的黑海糧食外運聯合協調中心。(新華社)
監督黑海糧食外運協議執行的聯合協調中心本月12日發布消息稱,在從烏克蘭出發的運糧船中,44%駛往高收入國家,27%駛往中等收入國家,約28%駛往「低收入和收入低於平均水平的國家」。
聯合國糧農組織首席經濟學家托雷羅日前表示,如果烏克蘭危機持續,今明兩年俄烏或將大幅減少小麥、玉米、化肥等產品的出口。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發言人指出,當前糧食危機是前所未有的,地區動蕩、氣候變化、新冠疫情和價格上漲是四大誘因。據世界銀行估算,糧食價格每上漲1個百分點,全世界就將有1000萬人陷入極端貧困。
糧食出口大國俄羅斯因遭受制裁而影響糧食出口,進一步惡化了當前的糧食危機。美國財政部今年7月發布文件聲稱,俄羅斯的農產品、農業設備和藥品不在美方制裁範圍內,美方支持緩解全球糧食短缺的努力。但俄外長拉夫羅夫7月底指出,美國對俄糧食供應實行相關豁免的承諾並未兌現。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日前也呼籲,應確保俄糧食和化肥不受阻礙地進入全球市場。

8月3日,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出席聯合國全球糧食、能源和金融危機應對小組第三次報告發布會。(新華社)
「幕後黑手」坐收漁利
在世界或將面臨「二戰後最嚴峻的人道危機」的時刻,美國幾大農業巨頭卻正從糧食危機中大發橫財。美國等少數國家操縱全球糧食貿易體系,構建糧食霸權,屢屢在糧食危機中謀取巨額利潤。
據新華社報道,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公共健康學院發布的一篇分析文章指出,20世紀50年代在美國政府推動下,美國農業開始兼并整合,最終實現農業工業化,並形成了一批大型跨國企業,涉及種子、化肥、糧食加工、糧食貿易等方面。通過這些企業,美國鎖定了其在全球糧食體系中的話語權。
目前,控制世界糧食貿易的四大巨頭艾地盟公司、邦吉公司、嘉吉公司和路易達孚公司,前三家都是美國企業。美國農業巨頭孟山都公司則控制著相當一部分的種子生產。美國學者霍爾特-希門尼斯在有關2008年前後全球糧食危機的研究報告中指出,在世界糧食危機發生的2007年四季度,艾地盟公司的利潤增長了20%,孟山都公司增長了45%,嘉吉公司增長了60%。

人們在阿富汗坎大哈領取世界糧食計劃署提供的援助物資。(新華社)
二戰後歷次全球糧食危機背後都有美國的影子。如今,烏克蘭危機升級後,艾地盟公司和邦吉公司的股價大幅上漲,艾地盟公司的股價與今年初相比已上漲約27%。英國《衛報》5月報道稱,由於新冠疫情、烏克蘭危機帶來的大宗商品價格飆升,糧食和能源領域億萬富翁的財富在過去兩年顯著增長,嘉吉公司目前有12名家族成員成為億萬富翁,而新冠疫情前則是8人。
與此同時,包括美國普通人在內的各國民眾正深受物價高漲之苦。美國勞工部本月13日公布的數據顯示,美國8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同比上漲8.3%,仍處於40年來的高位。其中,與民眾生活息息相關的食品、住房和醫療服務推高了8月的CPI。美國全國能源援助理事會近期的一項統計顯示,約有六分之一的家庭無法按時支付電費和燃氣費等能源賬單,目前美國家庭拖欠的能源使用費約160億美元,較兩年前增加一倍。

俄羅斯農民在列寧格勒州一農場內播種春小麥。(新華社)
除了低收入階層,在佔美國人口多數的中產階層也對物價上漲感到「吃不消」,很多人不得不改變生活方式。在紐約從事金融顧問工作的帕洛夫斯基表示,「價格快漲瘋了」,她在超市花了近400美元採購的東西,以前只需要250美元。
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美聯儲)為抑制通脹不斷強力加息,濫用美元霸權輸出通脹,造成不少國家和地區物價高企、貨幣貶值,甚至面臨債務違約等風險。據統計,埃及7月年化通脹率達13.6%;截至今年6月的12個月里,巴西全國廣義消費者物價指數累計上漲11.89%;非洲第一大經濟體奈及利亞7月的通脹率達19.64%。非洲開發銀行此前發布《2022年非洲經濟展望報告》,預計今年非洲地區的平均通脹率將達13.5%。
新聞線索報料通道: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齊魯壹點」,全省600位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