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據英國獨立報、蘇格蘭電視台等媒體披露,英國政治學家們已普遍感受到,這場處心積慮安排在蘇格蘭的「表演」並不能逆轉蘇格蘭人尋求獨立的決心。甚至,情況會更糟……
在女王伊麗莎白的最終時光中,圍繞蘇格蘭發生了很多事情,首席大臣斯特金宣讀了獨立投票倒計時,而女王恰恰住到蘇格蘭行宮裡;在那天的大雨中,英國新任首相荔枝馬不停蹄趕到了行宮;在見了這位女首相後女王突然抱恙,並在不足一天內辭世,朝廷則展開了倫敦橋的蘇格蘭計劃
news.stv.tv
scotsman.com
independent.co.uk
女王的蘇格蘭葬禮適得其反
女王的「死」是否屬於被安排,爭論各方其實都難以證明和證偽。但有一點是英國政治評論者們的共識:女王在蘇格蘭的突然離世,對倫敦朝廷來說,是一次「歷史機遇」。
之前我們描述過「倫敦橋」計劃,它雖然是「絕密級」,但在女王離世前的一年,即2021年就已經被英美等國情報部門「無意中」泄露出來了:
星系花園,贊33
根據英國四大行政區首腦的共識,「倫敦橋計劃」一旦遭遇女王死在蘇格蘭的情況,則會展開「蘇格蘭行動」。女王的靈柩會在蘇格蘭傳統的包裹下,進行一場盛大的葬禮,甚至穿越多個蘇格蘭文化的代表性建築……
如果情況如倫敦朝廷的計劃中發展,那麼海量的蘇格蘭人民將被捲入到這場葬禮中,並且目睹女王是依照蘇格蘭文化和禮儀入葬,並加深對不列顛「聯盟」的信任感。然而,從目前的狀況看,葬禮後的社會效應並不像倫敦朝廷想像的那樣……以下,是約翰·凱文·柯蒂斯爵士的訪談,他作為斯特拉斯克萊德大學政治學教授,是英國著名的政治學家,也是君主制的著名論述者:
「英國最受信任的民調機構之一在本周拿出了問卷,其調查結果是:女王之死及其後的紀念活動,不太可能改變蘇格蘭人獨立的傾向。
「女王伊麗莎白二世上周在蘇格蘭巴爾莫勒爾去世,引發了被稱為獨角獸行動的紀念活動。女王靈柩於周六被帶到愛丁堡,然後在聖吉爾斯大教堂進行了安葬。
「現場有數千人觀看了靈車在蘇格蘭皇家官邸霍利魯德豪斯宮和大教堂之間的緩慢移動。
而過去一周發生的事件,不太可能對蘇格蘭脫離不列顛聯盟的進程產生影響……雖然,這是一個「重大事件」,但,無論這是否對蘇格蘭君主政體的未來,或蘇格蘭君主制民意支持度的未來有任何影響,它看上去已經與獨立無關了,可能不會(發生任何影響)」。
「在一些人希望蘇格蘭與英國其他地區分離出去的原因中,君主制,似乎不是推動其支持獨立的主要因素。
「對獨立的態度和對君主制的態度之間,無疑曾存在著些許聯繫,」
「當年大多數投贊成票的人,更希望蘇格蘭是一個共和國,這從所有投票者的軌跡中都能很清楚地證明。」
「蘇格蘭民族黨(當地執政黨也是推進獨立進程的黨)目前的立場是,保持像女王這樣的君主作為國家元首。
「然而,人們理解因果關係的方向……很重要。
「或許你認為,人們是根據他們對君主制的看法來決定支持還是反對蘇格蘭獨立,還是他們對君主制的態度基本上只是一種選擇,是他們對獨立後蘇格蘭政治的一種看法?
「我的看法是,對大多數人來說,後者比前者更合理。」
「對君主制的看法不太可能與其他問題(如整體經濟或脫離英國的金融影響)同等重要。
「如果,你最終認為英國脫歐將是一場經濟災難,而蘇格蘭從陷入深淵的英國獨立在經濟上會是很好的選擇,你已經不覺得自己是英國人,你非常想加入歐盟,你是不會說出諸如『我仍然會投票支持不列顛聯盟,因為我認為蘇格蘭應該保持君主制…』這樣的話的……
諷刺的是,「那些支持英國脫歐的人,認為蘇格蘭獨立在經濟上是有害的並認為他們是英國人的人,不會投票支持英國的分裂,但恰恰是因為他們想擺脫君主制。
新國王的舉動引起更多反感
事實上,倫敦朝廷打出的「悲情牌」收效甚微。原本蘇格蘭人就離心似箭,朝廷卻「意外泄露」出了諸多新國王讓人厭惡的鏡頭:
比如他上班第一天,與母親伊麗莎白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寧可罵罵咧咧反覆讓工作人員幫他挪動桌上的筆架,且始終不滿意,自己卻在頤指氣使時什麼都不做(其實沒人知道他到底希望筆架放在哪,最終的方案也只是向右挪動了2吋)
星系花園,贊81
再比如他第二天簽署文件時寫錯了日期,大發雷霆下撂挑子走人,還因為墨水沾到了手而指責工作人員,最終還是卡米拉來幫他「善後」,這皇宮裡新主人的脾氣是如此之大,能力卻又如此捉襟見肘……相比他的母親,他幾乎完全無法贏得蘇格蘭區域內君主制擁護者的喜歡。
星系花園,贊8
如果把視野放到全世界各大洲,英國新王之前的一系列「壞名聲」就不只是在導致不列顛的分裂,而是在瓦解英聯邦。
與其母親伊麗莎白不同的是,查爾斯在英國政治中無法保持中立。從2004年起,他就悄悄給政府部長們寫「黑蜘蛛」便條,這遭到了各界人士的指責,英國媒體甚至稱他將是一位「多管閑事」的君主。
在查爾斯寫給英國官員們的「便條」中,他本人就一些議題進行了遊說,包括擴大英語和英國歷史課程、為英國駐伊拉克部隊提供更多裝備和錢,以及關照巴塔哥尼亞「牙魚」的困境……
與他母親與爭議話題保持距離相反的是,查爾斯在當太子的時候,很難避開發表他個人觀點的機會。就在今年6月,查爾斯代表女王出席了在盧安達首都基加利舉行的英聯邦峰會。
在他訪問前兩周,倫敦《泰晤士報》採訪了他,他居然公開稱英國政府將所有難民打包送往盧安達的計劃「駭人聽聞」。這就好像一記耳光打在唐寧街主人的臉上。
他的言論引起了英國政界人士的憤怒,因為根據該國當代憲法,君主作為國家元首是禮儀性的,君主和儲君必須在國家事務上(尤其爭議性的事上)保持中立。
曾經的英聯邦也岌岌可危
另外,查爾斯親自參與訴訟,也標誌著英聯邦首次公開承認奴隸制的遺產,或者,如他所說,「我們當代架構的財富根源」。(英聯邦的56個成員國由前英國殖民地組成,但盧安達等其他國家是後來選擇加入的)
查爾斯對媒體說:「當我繼續加深自己對奴隸制的持久影響的理解時,我難以描述,我個人對這麼多人民遭受苦難的悲痛有多深。」
「如果我們要打造一個惠及所有(英聯邦)公民的共同未來,我們也必須找到新的方式來承認我們的過去。很簡單,這是一次時機已經到來的對話,」查爾斯後來補充道。
這不是查爾斯第一次評論英國作為罪惡帝國的歷史。
2018年,他在訪問迦納時表示,該國在跨大西洋奴隸貿易中的角色,是「擁護了暴行」
迦納是第一個從殖民統治中獲得獨立的撒哈拉以南非洲國家,他在迦納發表這一聲明充滿了象徵意義。
1945年在英國舉行的第五屆泛非大會上,肯亞領袖喬莫·肯亞塔和迦納未來的第一任總統誇梅·恩克魯瑪聯合宣布了非殖民化時代,他們宣稱「如果西方世界仍然決心用武力統治人類,那麼作為最後手段,非洲人可能不得不訴諸武力來實現自由……我們決心的自由。」迦納事實上是大英帝國在非洲的統治的終結者之一。
當然,在英國歷史上,迦納最受關注的點,也包括1961年獨立後,女王的國事訪問,她與恩克魯瑪的標誌性舞蹈,但諷刺的是,當時她本國宮殿的大門上仍然張貼著「黑人與狗,以及愛爾蘭人不得入內」的海報。
2022年的今天,英國的君主不再是14個非洲國家的元首,這是因為在伊麗莎白統治期間非洲人的獨立運動遭到了英國政府的暴力壓制。
伊麗莎白登基幾個月後,派出大量英軍剿滅殖民地的茂茂運動,至少11000名爭取獨立的「茂茂成員」被殺,其中包括,在1952年至1960年間被英國軍隊當眾絞死的1000多人。
肯亞人權委員會估計,伊麗莎白女王發動的突襲,導致90000肯亞人被處決、酷刑或致殘,160000人被羈押。
2013年,5000名肯亞酷刑受害者向英國政府提起訴訟,英國政府敗訴後共支付了1990萬英鎊(合3100萬美元)。捲入應訴的,居然有查爾斯……
儘管非洲國家不太可能完全脫離英聯邦,但正如政治分析師尼古拉斯·森戈巴所寫,該集團是國際貨幣體系的遺產,旨在使非洲國家繼續依賴英國。而非洲各地的媒體作者對英國政府推動的所謂和平交接的歷史凈化語境,持反感態度。新的國王又恰恰很不善於維護成員之間的關係。
正如奈斯林·馬利克在《衛報》中所寫,「陽光並沒有落在帝國上:人們被佔領被驅逐,通常被捲入血腥戰爭中……女王已經離去,我們想像中的國家,也將隨之離去。」
一些批判性評論觸動了英國高層的神經。推特刪除了卡內基梅隆大學的尼裔教授烏朱·安雅的帖子,她在帖子中祝賀女王在統治「偷盜、強姦、種族滅絕帝國」的過程中「痛苦不堪」而離去。
推文遭到了亞馬遜億萬富翁傑夫·貝佐斯的投訴。英國廣播公司還在其社交媒體平台上發布了一條聲明,要求觀眾們「尊重」女王,此前BBC在推特上慶祝女王與非洲的長期「美好」關係而遭到了群嘲。
現在,一個更具爭議的國王上位了,外交上他甚至還不如他的母親,所謂的英聯邦還能維持多久呢?
自從當上太子的那一天開始,查爾斯盼星星盼月亮等了幾十年。
事實上英國歷史上就沒有這麼「老」的太子。
然而,真正等到他君臨天下的這一日,母親留給他的帝國,已經是搖搖欲墜了……
————————————
生活不易,文章亦不易,歡迎點贊,關注,分享,轉發。
陽謀師爺,好文不斷,精彩繼續!
作者:美女鄭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