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一艘銹跡斑斑的航母從烏克蘭尼古拉耶夫造船廠起航,在幾艘拖船的幫助下慢悠悠地向地中海開去。
在尼古拉耶夫的岸邊,一群烏克蘭人面色凝重,他們像給孩子送行的家長一樣,看著眼前的巨輪消失在海平線上。
在送行的人之中,一位消瘦的中年男人淚眼婆娑,他叫瓦西里.巴比奇,是這艘大船的設計師之一。
後面的歷史廣為人知,這艘名叫「瓦良格」的航母在海上航行了大半年,最後來到中國。
在中國渤海,「瓦良格」號重獲新生,被中國海軍改造為航母「遼寧號」。
可鮮為人知的是,除了在烏克蘭買到了「瓦良格」之外,中國還在烏克蘭購買了一批造船資料,並和前蘇聯時代的造船專家們取得了聯繫。
被譽為「瓦良格之父」的巴比奇,後來就曾在中國工作。
在蘇聯解體後,蘇聯留下的軍工產業被加盟國瓜分,可是獨聯體國家經濟薄弱,大多數國家養不起這些專家,導致最後很多專家失業。
比如巴比奇,失業之後居然當了作家,靠寫小說賺稿費養家糊口,網上說後來他被中國政府聘到青島從事老本行。
後來,巴比奇和「瓦良格」一樣,在中國煥發了第二春,網傳他參與了中國後期的航母設計,給自己的職業生涯又添上了光榮的一筆。
那麼,「瓦良格之父」巴比奇的人生有多傳奇?他真的來青島幫助中國造航母了嗎?
一、蘇聯紅海軍和航母的故事
瓦列里.瓦西里耶維奇.巴比奇,烏克蘭族,1941年出生在烏克蘭扎波羅熱。
巴比奇的父親是個報社記者,這在當時的蘇聯屬於精英階層,所以他們一家的生活非常富裕。
在巴比奇出生的1941年1月,當時蘇聯還是一片風平浪靜。
但是在當年6月,德國入侵蘇聯,幾百萬德軍把蘇聯西部打成一片廢墟,巴比奇和家人被迫離開家鄉撤往後方。
好在巴比奇的父親是個記者,所以在戰爭中沒有去一線拼刺刀,而是作為從軍記者活動,活到了戰後。
二戰結束後,巴比奇一家回到了烏克蘭。1950年,父親的工作調到了南方的尼古拉耶夫,巴比奇跟著家庭搬到了南方,此後大半生都在這裡度過。
尼古拉耶夫是蘇聯最重要的造船基地之一,從沙俄時代開始,這裡就是俄國海軍的支柱。
這座城市幾乎就為船廠而生,當地的年輕人也以在船廠工作為目標。
受尼古拉耶夫這座城市的影響,巴比奇後來考上了尼古拉耶夫船舶學院,學習造軍艦。
當時是50年代,蘇聯紅海軍剛好開始了戰後第一波「造艦潮」。於是,巴比奇在1959年大學畢業後,就在尼古拉耶夫船廠上班,一干就是30年。
蘇聯海軍在戰後面臨一個選擇:是和美國在大洋上競爭,還是自己走獨特的路線。
蘇聯高層看著美國十幾個航母艦隊,自己的航母卻為「零」,最後選擇不和美軍剛正面,走防守路線。
其實,蘇軍早就有建造航母的計劃,但是在赫魯曉夫時代被無限期擱置。
當時赫魯曉夫同志認為航母已經落伍,在戰術核武器面前沒什麼競爭力。因此在那個時代,蘇軍以巡洋艦為主力海上艦艇,以核動力航母為殺手鐧,以戰術核彈為武器。
直到1964年赫魯曉夫下台,蘇聯海軍才開始重談建造航母的可能性。
60年代末,蘇聯的「直升機航母」莫斯科級航母出世,這些軍艦與其說是航母,不如說是搭載直升機起降平台的巡洋艦,所以蘇聯人也稱其為「載機巡洋艦」,不稱其為航母。
而尼古拉耶夫造船廠是蘇聯唯一能造航母的地方,所以作為青年骨幹的巴比奇,自然在從業30年間經歷了蘇聯每一艘航母的設計建造。
最開始,巴比奇只負責航母的一些武器功能設計,畢竟這些「載機巡洋艦」上有大量的防空導彈和反艦導彈裝備。
到了70年代後,巴比奇已經可以參與航母的總體設計,成為蘇聯第二代航母的主要設計人員。
蘇聯真正的「准航母」基輔級輕型航母,就有巴比奇的參與設計。
而隨著80年代的蘇聯中型航母和核動力航母相繼下水,也鍛鍊出了巴比奇等一批造船業大牛。
二、遙遠的東方,是蘇聯航母的希望
蘇聯晚期的3艘「庫茲涅佐夫級」航母排水量都在5萬噸以上,屬於中型航母,能獨立支撐起一支航母艦隊,其中就包括「瓦良格號」。
但是這幾艘船建造時,蘇聯經濟已經出了問題,國內連麵包都要排隊購買。
1991年蘇聯解體時,「庫茲涅佐夫級」還有兩艘沒造好,最終完成度較高的「庫茲涅佐夫號」被俄羅斯海軍拉走,而完工60%的「瓦良格號」則被泡在水裡。
可尼格拉耶夫船廠的另一艘航母,已經造完外殼的核動力航母「烏里揚諾夫斯克號」被美國忽悠拆解,船廠損失慘重。因此,「瓦良格」的未來被世界高度關注。
當時,尼古拉耶夫船廠就堅持要將「瓦良格號」整體拍賣,烏克蘭政府雖然同意,但在美國的威逼下,要求這艘船不能被用作軍事用途。
中國去烏克蘭參與拍賣,一開始遭到了烏克蘭人的拒絕,後來中國海軍通過民間途徑,花了整整2000萬美金,才以改造賭船的名義拍到了這艘船。
1999年,「瓦良格號」從烏克蘭起航,當時送行的隊伍里就有巴比奇。在看到「瓦良格」離開尼古拉耶夫後,巴比奇心愿已了,他選擇退出造船業,專心當個作家。
巴比奇出身於記者家庭,所以文筆非常出色,曾多次在烏克蘭獲得文學獎項。可是在心底深處,他仍然熱愛著自己奮鬥終生的造船事業。
但在當時的烏克蘭,尼古拉耶夫船廠想造船已是不可能的,船廠已經連工資都發不出來了。
巴比奇後來寫了一系列的回憶錄和散文,主要圍繞蘇聯時代的造船業,和他自己的親身經歷,但言語中總會透露出對船廠停工的遺憾。
2012年,俄羅斯媒體報道:瓦西里.巴比奇,這個有著「瓦良格之父」稱號的前蘇聯造船專家遠赴中國,為中國海軍把控未來的航母建造。
該新聞一出,很快就引起了中、俄、烏三國的關注。
因為就在這一年,「瓦良格號」改造而來的「遼寧號」航母正式服役,這艘前蘇聯留下的遺產在中國重獲新生,讓很多蘇聯時代的老專家們鼓舞振奮。
巴比奇是蘇聯航母「生產設計」專家,這一環節是航母建造的末尾,專門負責調用資源和人力,把航母從圖紙變為現實。
而在造船業中,設計船隻的「設計院」和造船的「船廠」之間最重要的協調人就是生產設計專家,此人既要懂技術、又要懂設計,還要會管理,這種人才在全世界都很緊俏。
21世紀初,美國曾在烏克蘭挖人,巴比奇被邀請去美國工作,但是對西方不感冒的巴比奇拒絕了邀請,選擇留在烏克蘭。
2012年後,網上盛傳巴比奇來到中國,但是證據不多。
但在2014年,巴比奇獲得了山東省的「齊魯友誼獎」,該獎項專門給外國專家頒發,也從側面證明了巴比奇起碼和中國造船業有一定合作。
三、中國航母出品,巴比奇是否出力?
根據當時的外界分析,中國會在2020年前建造2艘航母,在2030年前再建造3艘航母,總共擁有6艘航母。
其中,早期從烏克蘭買來的「瓦良格」,以及仿造「瓦良格」而來的滑躍式航母不會編入戰鬥艦隊,而是負責訓練,培訓艦載機飛行員和航母工作人員。
未來的「彈射航母」才會組成航母艦隊,部署在大洋上。
巧合的是,巴比奇正好對「滑躍式」和「彈射式」航母都有生產經驗。
滑躍式的「瓦良格」是他參與設計建造的,而當年蘇聯最後的那艘核動力航母原本準備裝「蒸汽彈射」系統,巴比奇對這種航母的設計建造也有領悟。
傳出來華的新聞後,巴比奇變得非常低調,除了名字偶爾出現在一些頒獎名單上,他很少公開露面,寫作工作也擱置了很久。
直到2017年,巴比奇才開始接受媒體採訪,尤其是俄羅斯媒體的採訪。巴比奇說自己去過中國,也和中國有造船業的合作,但是沒涉及軍事項目。
根據網上的信息,巴比奇供職的地方叫「中烏特種船舶研究院」,位於山東青島。
這家研究院是中國和烏克蘭共同開辦,裡面除了巴比奇,還有一批烏克蘭的船舶業專家在供職,大多數來自著名的「烏克蘭黑海設計局」。
奇怪的是,該設計局的項目都是商業性的,如運送燃料的特種船舶、大型游輪、大馬力拖船、水上起重平台等等。
根據巴比奇的家人透露,巴比奇長期在烏克蘭生活,只在中國「短暫旅居」,並沒有為中國海軍服務。
按照這些消息,我們可以推測,巴比奇可能是在烏克蘭工作,偶爾來中國交流,至於具體的工作細節,網上沒有任何細節,想必我國也不會對外公布。
外界盛傳「巴比奇來華幫忙造航母」,現在來看不太現實。但巴比奇可能來華開講座,或者對設計工作出謀劃策也是可能的。
無論怎麼說,巴比奇作為蘇聯造船業的明星,他和中國合作,對中國船舶工業都有百利而無一害。
2022年,中國的電磁彈射航母「福建號」下水,代表著中國的航母技術已經跟上了美國的腳步,讓世界驚訝不已。
在中國航母的發展中,烏克蘭的專家們可謂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他們在船舶設計、發動機、艦載機等方面都對中國軍工幫助很大,他們的事迹應該被歷史銘記。
文/商學野
參考資料:《「瓦良格」建造師談「遼寧」號航母》郭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