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發展政策博客」網站8月23日文章,原題:為什麼在太平洋島國的中國企業如此沉默? 筆者研究中國企業在太平洋島國開展業務的過程中,遇到許多生活在澳大利亞或太平洋地區的各行各業的人。我們的談話揭示了一個深刻而嚴肅的問題:那些沒有直接參与中國公司運營的人,無論住在哪裡,都沒與這些中企甚至生活在當地的中國人接觸過。許多中國公司在太平洋市場經營近10年,他們的聲音卻越來越少、越來越弱,外界對其看法也越來越多基於推斷甚至猜測。
許多太平洋地區的當地和西方媒體朋友抱怨,中企對媒體採訪請求不回應。寧願冒著被誤解的風險而保持沉默,也不願解釋一些事情,引起人們注意,這是一種出於對外界不信任而進行的自我保護。是什麼讓中企如此警惕?
西方媒體的報道難辭其咎。一項研究發現,自2018年以來澳大利亞媒體將中國作為太平洋地區威脅的報道和評論大肆增加,有些歪曲事實、使用誤導性信息炮製博眼球的內容,導致「劣幣驅逐良幣」現象。接連不斷的虛假新聞使中企對於非中國媒體,包括那些撰寫公正報道的當地媒體產生抵觸心理。
一些中企試圖依靠當地政府澄清事實並與媒體溝通,但並不奏效。一家中國公司告訴筆者,他們曾向當地政府報告一個誤解,期望幫助澄清,但對方沒這麼做。此類事件導致中企認為外界並不關心真相,這反過來又導致中國公司在管理公共關係方面的消極態度。
更讓中企惱火的是西方媒體只關注他們的「缺點」,卻忽略成績和積極方面。例如,中國派往太平洋地區的醫療隊很少被報道。一家澳大利亞醫療公司說與中國醫療隊的接觸很少,只是因為中國醫生大多在偏遠村莊工作——這在當地是很積極和受歡迎的做法。
中企不願面對媒體的另一原因是,他們知道會被問及與中國的太平洋政策和影響力有關的問題。一名在斐濟的中國朋友說起他受訪的經歷。記者提問時,好像他是外交官,而非來自中國的小企業主。
在澳大利亞,即使澳中政府關係緊張,社會層面溝通仍是開放的。例如,澳中年輕人可並肩而坐討論兩國關係。但這在太平洋島國地區很難實現,那裡沒有龐大的中國留學生群體,許多中國公司的人英語水平也有限。
語言障礙是溝通的一大挑戰,還可以通過技術克服。但中企沉默的根本原因是在被針對和被誤解的經歷中逐漸產生對外界的不信任。如何重建中企與外界的互信仍是難題。但我們——來自澳大利亞、中國和太平洋地區的人們——可以幫助建立一個促進公開對話的社會環境。這需要媒體尊重文化差異,客觀報道,中企則要對與媒體的互動持開放態度。▲
作者Huiyuan Liu,陳俊安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