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網上看到一段聊天記錄,特別的火,聊天的內容大概是一個23歲的女留學生在西班牙留學。
父親每個月給女兒10000元的生活費,一次父親發現女兒刷信用卡,就問了女兒幾句。
父親這麼做,只不過是希望女兒懂事點,花錢不要大手大錢,他還說道:「爸爸51歲了,已經老了,沒有能力一直養你。」
父親苦口婆心的話,女兒非但不理解,還辯解當月生活費的匯款還沒收到,要花錢生活,所以動了信用卡的錢。
本以為這事就這樣過去了,沒想到女兒接下來的操作,令人瞠目結舌。
女兒不僅將自己與父親的聊天記錄發到網上,還發帖號召大家一起網暴自己的父親。
為了讓網友們同情她,她在網上說,父親在她讀大專的時候,不給生活費,現在自己留學了,還想方設法地消減她的開銷,甚至說出「養不出本仙女當初就別生啊」,如此混賬的話。
在女兒看來,這事錯的人是父親,她就是要讓全網的人知道,父親對自己是如何的」吝嗇」。
她的父親果真虧待她了嗎?
有網友看到這個聊天記錄,在西班牙留學的不少人表示,「這每個月10000元的生活費,都已經滿足中產家庭一家子的生活開銷了。」
令人可恨的是,她還直接曝光了父親的真實姓名和聯繫方式。
要知道,這個在她看來沒有「人性」的父親,每個月1.3萬元的工資,已經給了她10000元作為日常的生活開支。
而父親自己的晚餐僅是一碗小米粥,和一碟小菜而已。
事實上,這樣的事情還屢見不鮮,8月8日,在吉林長春,一個15歲的女孩向自己的媽媽要零用錢,她媽媽沒有給她,當眾毆打自己的媽媽。
究竟是什麼樣的原因,讓孩子變得這樣呢?
一、過分的溺愛,輕易滿足
中國式的父母他們自己減衣縮食,傾其所有給孩子最好的,對於孩子的要求,父母幾乎是有求必應。
孩子的心理,就會產生一種,無論我要什麼,我爸爸媽媽都會幫我辦到。
久而久之,哪天父母不同意了,孩子就會以發脾氣、哭鬧、談條件的方式,讓自己的父母乖乖的妥協。
「讓我再玩一個小時手機吧!」
「這個玩具如果不買給我,我就不吃飯!」
當孩子提出不合理的要求時,父母不要輕易地答應,對於那些不切實際、無理的要求,必須堅決而明確地加以拒絕,並與孩子說明原因,讓孩子知道自己這樣做,是錯的。
二、沒有樹立正確的金錢觀
現在的很多家庭都注重孩子文化課的培養,卻從未與孩子談過有關金錢的話題,以此來引導孩子樹立正確的金錢觀。
可以說,在中國的家庭教育中,財商教育是家庭教育的一塊短板。
有的人會說:「孩子又不需要用到錢,家裡什麼都有。」
也有的人會認為:「那麼小就跟孩子談錢,跟孩子計算錢,會不會把孩子培養成掉進「錢眼」里的人?
我想這是很多家庭的共同點,因為缺少對孩子財商的教育,孩子對金錢沒有什麼概念,在他們眼裡,錢不過是幾個數字,數張二維碼而已。
正是因為對金錢教育的缺失,接連發生了「熊孩子」玩遊戲充值花掉數萬元,巨額打賞主播等。
那作為家長,應如何引導孩子樹立正確的金錢觀呢?
1. 多創造機會讓孩子認識錢
在日常的生活消費中,我們都習慣線上支付,但是教孩子認識錢的時候一定要使用紙幣。
可以給孩子一些1元、2元、10元的紙幣,拿出他平時愛玩的玩具或是愛吃的食物,讓他用手裡的錢來交換我們手裡的玩具和食物。
比如,2元只能換一塊蛋糕,50元可以換一台玩具車等,在日常中加深孩子對錢、對數字的理解。
2. 培養延遲滿足感,教會孩子儲蓄
去超市時,經常會聽到孩子說:「要買這個,要買哪個!」一些家長就會立馬買給孩子,不買給他時,怕等下孩子在公眾場合哭鬧。
這就會孩子覺得自己想要什麼東西,只要一說,就立馬可以得到。
他們不理解現實中的一些東西,是需要努力一段時間後才能獲得的。
所以,不妨培養孩子的延遲滿足感,比如,可以告訴孩子,每天存1元,雖然現在買不到自己想要的東西,但是可以放在存錢罐里,經過一天又一天的存儲,一段時間後才能買到玩具。
剛好父母可以利用這個機會,讓孩子學會記賬,我家用的是隨手記的寶寶財商賬本,平時我會和孩子一起記賬,記錄他每天零用錢的收入,以及用零用錢去買了啥,這樣孩子就明白了自己的小金庫裡面還剩多少錢?
這樣,既能鍛煉孩子的意志力,又能讓孩子體會到存錢記賬的樂趣。
3.培養孩子勞動賺錢意識
很多孩子不懂得父母賺錢的辛苦,明明家裡有,卻嚷嚷著要買,鋪張浪費,根本對金錢沒有什麼概念。
我們可以告訴孩子,如果每天打掃房間,洗碗,可以獲得多少錢,讓孩子意識到只有通過勞動才能獲得金錢,有了錢才可以去買自己喜歡的物品,這賺錢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同時也能間接地鼓勵孩子幫忙做家務,鍛煉動手能力。
三、不懂得感恩
父親盡最大的力量,減衣縮食,只為女兒提供最好的物質條件,殊不知把女兒養成了一個只知索取,不知感恩的白眼狼,反而說了讓父親心寒的話。
要知道,我們的父母為了我們,付出了畢生的精力,才把我們拉扯大,當我們長大成人後,他們卻在漸漸地老去,額頭上的每一道皺紋里藏著歲月的漫長與滄桑,所以,我們要懂得感恩父母,感恩他們賦予我們生命,感謝他們這些年的無私付出。
孩子的教育是每一個家長一生都要學習的課題,同時我們也要明白,父母只能陪我們走一段旅程,接下來的路都是要靠我們自己走,需要我們學會獨立生活,感恩父母,畢竟人生中的每一次遇見,都是緣份;每一次再見,都可能是再也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