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海一戰成名
2014年,美軍派「唐納德·庫克」號驅逐艦硬闖黑海,而美軍此舉違反了《蒙特勒公約》中有關非黑海國家軍艦進入黑海的特性和時間等方面的規定,為此俄軍派出了一架蘇-24戰機(蘇-24戰鬥機是前蘇聯蘇霍伊設計局設計的超音速、全天候多用途攻擊/戰術轟炸機,除了攜帶傳統的空對地導彈等武器進行攻擊任務外,也可攜帶小型戰術核武器),在「唐納德·庫克」號驅逐艦的上空盤旋,用裝備的「希比內」機載電子戰系統對美艦展開了電磁干擾與壓制,致使宙斯盾作戰系統癱瘓,最後「唐納德·庫克」號灰溜溜的走了。
部隊陸續加裝
「希比內」機載電子戰系統由俄羅斯最大的無線電電子公司——KRET公司研製,安裝於Su-34殲擊轟炸機上。1995年,「希比內」系統開始在su-34上進行測試。2013年,俄羅斯聯邦武裝部隊收到了一套「希比內」電子壓制系統。2018年,俄羅斯西部軍區駐紮在沃羅涅日地區遠程航空兵團得到了改進的「希比內」系統。上一代「希比內」電子戰系統只能用於保護轟炸機自身,現在他們能夠保護編隊飛機。
設備性能卓越
「希比內」機載電子戰系統安裝在Su-34的翼尖上,為飛機提供了強大的電子戰能力,能有效對抗敵方雷達系統、防空導彈和預警機。該系統分機內組件和翼尖吊艙,採用數字射頻技術,提供多通道干擾,具備更好的實時能力、自適應能力和全功率管理能力。可以進行多通道干擾,外掛的翼尖吊艙長度4.85米,直徑僅0.3米,重量僅300公斤,前後半球干擾覆蓋範圍都是45度錐角。這意味著,一架蘇-34可以掛載4個翼尖吊艙,4個吊艙可覆蓋4-18GHz的頻率,能夠為一個飛機編隊進行干擾護航。
作戰能力驚人
「希比內」機載電子戰系統有自動和手動兩種工作體制,主要由接收機、分析器、引導裝置和4個發射機(可安裝在翼梢或機載吊艙內)組成,作用距離至少100千米,可對敵空情雷達(警戒、引導雷達和目標指示雷達)厘米波段實施雜訊干擾或直接壓制,一旦截獲敵方信號,能自動與資料庫內的信號特徵進行對比,確定敵方設施的威脅大小並排序,然後選用合適的干擾樣式和信號發射功率,對威脅最大的敵方設施實施干擾。
系統接收機有2種工作模式,分別是「非搜索模式」和「干擾模式」。以「非搜索模式」工作時有30個信號接收頻道,可覆蓋軍用電子器材的常用頻段。以「干擾模式」工作時,保護系統會自動將己方接收系統關閉,以防受到干擾。分析器通過對接收機獲取的信號進行評估,確定敵方設施的類型,然後選擇合適的壓制模式。引導裝置將信號發射機調至指定頻率,並將其切換至瞄準或阻塞干擾模式。
該系統可在數百千米距離上掩護己方地面戰鬥車輛、空中作戰飛機與水面艦艇,探測並干擾敵方的地面指揮控制以及偵察探測系統,同時還可以有效壓制美製「愛國者」等採用雷達制導的防空系統和空空導彈。
有效護衛空天
2017年7月27日,戰術導彈集團副總經理弗拉基米爾·米赫耶夫在莫斯科國際航空展(MAKS-2017)上指出,俄國防部接收戰術導彈集團研製的近100架帶有「希比內-10B」電子戰系統的蘇-34戰機,使載機生存能力提升了至少25倍。現在正在開發的是用於前線航空飛機的新型系統「Khibiny-U」,特別是Su-30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