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這個世界上,有富有的國家,也有貧窮的國家,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發布的名單中,各國按照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即GDP計算,考慮到人口的平均購買力對各國的貧富進行了排名,這意味著比較的結果就好像把所有國家的貨幣都換算成一樣的貨幣,並且產品和服務的成本也相同。由此產生了世界十大最窮國家,包括了:南蘇丹、蒲隆地、馬拉維、中非共和國、剛果民主共和國、馬達加斯加、莫三比克等。(括弧內數據為人均GDP)
1、南蘇丹(303美元)
南蘇丹是聯合國宣布的世界最不發達國家之一。道路、水電、醫療衛生、教育等基礎設施及社會服務嚴重缺失,商品基本依靠進口、價格高昂。自2005年以來,國際社會在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等方面向南提供了大量的援助。據統計,南蘇丹2008年至2010年先後接受各類國際援助6.96億、8.84億和7.39億美元。除了國際援助之外,南蘇丹政府的主要財政收入來源是石油產業。根據南蘇丹政府官方的資料顯示,從2011年7月9日至2011年12月31日,南蘇丹石油收入為32億美元。
2、蒲隆地(307美元)
蒲隆地主要的支柱產業為咖啡和茶,其發展經濟的困難在於國家小,人口多,資源貧乏,無出海口。國家收入的70%來自農業,主要出口產品有咖啡、茶葉、棉花、皮張等,但由於農業基礎設施落後,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低。工業原料、機器設備和消費品均依賴進口。
3、馬拉維(351美元)
馬拉維是傳統的農業國,由於地處內陸交通不便、自然資源特別是能源缺乏、基礎設施薄弱等原因,馬拉維經濟長期發展緩慢。不過現在馬拉維經濟表現總體向好,主要得益於有力的貨幣緊縮政策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等國際組織在外匯儲備方面給予的大力支持。
4、中非共和國(430美元)
中非共和國位於非洲大陸中央,為南來北往、東西交通必經之路,地廣人稀,平均每平方公里只有4.7人。中非是個多民族國家,宗教複雜,且衝突嚴重。再加上戰亂影響,經濟難以發展,是聯合國公布的世界最不發達國家之一。中非經濟以農業為主,工業基礎薄弱,80%以上的工業品靠進口。
5、剛果民主共和國(449美元)
剛果民主共和國,簡稱剛果(金),橫跨中部非洲,幅員遼闊,被稱為世界地質博物館,各種珍稀礦產特別是鑽石蘊藏量很豐富,素有「世界原料倉庫」、「中非寶石」和「地質奇蹟」之稱。但長期以來卻存在戰亂影響,該國的人們長期生活在恐怖襲擊、糧食緊缺、流離失所和得不到醫療服務的風險中。雖然擁有大量的油氣資源和豐富的礦產,但是本國無加工能力,致使原油全部出口,而國內消費的成品油卻全部依賴進口,這樣的經濟逆向發展,國內經濟就無法正增長。
6、馬達加斯加(459美元)
馬達加斯加屬最不發達國家之一。經濟以農業為主,嚴重依賴外援,工業基礎薄弱。1997至2000年,經濟年均增長4.5%。2001年底大選危機使馬國內經濟和社會發展受到嚴重影響。2016年馬達加斯加GDP為317,690億阿里亞里,約合100億美元。人均GDP 417美元。其中第一產業佔比28.9%,第二產業17.1%,第三產業54%。
7、莫三比克(476美元)
在自然資源非常豐富的莫三比克,工業部門的化學品,鋁,石油,飲料和食品製造業增長強勁,莫三比克政府大力調整經濟結構,改善投資環境,引進外資,加大對農業和農村的投入,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倡導增收節支,政府還對海關進行了改革,關稅降幅較大,海關管理有所好轉。然而,不平等和收入非常大,而這一增長並未反映在該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或人類發展指數中。
8、尼日(477美元)
尼日以農牧業為主,是聯合國公布的最不發達國家之一。2008年在全球人文發展指數排名中列第174位。1986年開始實施經濟結構調整計劃。20世紀90年代,由於政局持續動蕩,經濟陷於半停頓狀態。1994年非洲法郎貶值使尼經濟進一步遭受沉重打擊。1996年巴雷執政後採取了一系列改革國有企業、整頓公共財政等措施,經濟狀況略有改善。1999年4月尼發生政變後,西方國家中止財援,導致尼財政拮据,發展資金匱乏。由於基礎薄弱,債務負擔沉重,發展受自然環境、北部安全問題和國際市場波動影響較大,尼經濟總體仍十分困難。
9、索馬利亞(492美元)
索馬利亞是世界上最不發達的國家之一。經濟以畜牧業為主,工業基礎薄弱。上世紀70年代初,由於國有化政策過激,加上自然災害等因素,經濟嚴重困難。80年代,在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支持下,調整經濟政策,經濟一度好轉。1991年後,由於連年內亂,工農業生產和基礎設施遭到嚴重破壞,經濟全面崩潰。部分地方政權轄區局勢平穩,經濟有所改善。
10、獅子山(516美元)
最不發達國家之一,經濟以農業和礦業為主,糧食不能自給。長期內戰使塞基礎設施毀壞嚴重,國民經濟瀕於崩潰。內戰結束後,塞政府集中精力重建經濟。埃博拉疫情爆發後,經濟社會發展受到較大影響。2016年獅子山政府將疫後重建作為首要任務,推出「總統優先復興計劃」,經濟逐步恢復,但仍面臨不少困難和挑戰。2018年人民黨政府上台後,將農業、教育、衛生等作為施政重點。
最不發達國家標準
1991年3月,聯合國發展計劃委員會又對最不發達國家的劃定作出新的規定。這一規定把最不發達國家定義為那些長期遭受發展障礙的低收入國家,特別是人力資源開發水平低和有嚴重結構性缺陷的國家,並將其衡量標準調整為:
1.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在600美元以下;
2.人口不超過7500萬;
3.擴大的實際生活質量指數(包括預期壽命、人均攝取熱量、入學率、識字率等)不超過47點;
4.經濟多種經營指數(包括製造業、工業就業比重等)不超過22點。
根據這4條現行標準,截至2018年,全世界經聯合國批准的最不發達國家已經有47個。
亞洲9國:阿富汗、孟加拉國、不丹、寮國、柬埔寨、東帝汶、緬甸、尼泊爾、葉門;
非洲33國:安哥拉、貝南、布吉納法索、蒲隆地、中非、查德、剛果(金)、吉布地、厄利垂亞、衣索比亞、甘比亞、幾內亞、幾內亞比索、賴索托、賴比瑞亞、馬達加斯加、馬拉維、馬里、茅利塔尼亞、莫三比克、尼日、盧安達、聖多美和普林西比、獅子山、索馬利亞、蘇丹、多哥、烏干達、坦尚尼亞、葛摩、塞內加爾、南蘇丹、尚比亞、;
大洋洲4國:吐瓦魯、吉里巴斯、索羅門群島、萬那杜;
北美洲1國:海地 經過1971年、1991年、2015年3次標準定義後,全球共有47個國家進入名單,曾經被納入名單的錫金、波札那、維德角、馬爾地夫、薩摩亞、赤道幾內亞已經被除名。其中錫金並不是因為畢業而被除名,而是因為被納入印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