貓尾腺增生(種馬尾)是指一種較為常見的皮膚疾病,主要是由於皮脂腺過度活躍而發生。
通常會影響未去勢的雄性貓,但也會影響部分已去勢的雄性貓以及一些雌性貓。
本文描述為一例擬貓尾腺增生病例的非外科處理報告。
主訴
3個月前送去配種,配種後回來發現尾巴根部出現局部脫毛、毛髮稀疏和失去光澤,清潔後第二天又開始有油性滲出,從發現到來本院就診期間有在其他醫院就診治療過,外院均建議外科治療(去勢或尾部切除)主人鑒於該貓的特殊價值無法接受去勢或截肢。
臨床檢查
患貓精神良好。
尾根部背側區域,發現毛髮稀疏雜亂、有脂溢性並且粘在一起,毛髮下皮膚觀察到骯髒、發粘、黑褐色的外觀,水腫和腫脹(見下圖);
T:38.9℃(耳溫槍) 、P:137 BPM、R:26 BPM、可視黏膜顏色:粉紅、CRT:<2s、BCS:5/9,胸腔聽診:未見明顯異常
體重5.7 kg。
尾根背側毛髮稀疏雜亂、有脂溢性並且粘在一起
實驗室檢查
+
皮膚壓片細胞學檢
患處皮膚壓片細胞學檢查見球菌過度增殖,未見炎性細胞。
球菌過度增殖(1000× 瑞氏-姬姆薩染色)
診斷 / 貓尾腺增生繼發細菌感染
綜合分析患貓的品種、病史和皮膚癥狀表現,初步診斷為尾腺增生繼發的細菌感染。
處理方案
本病例的管理重點以控制過油膩的皮膚、角質調節/溶解為主,改善皮膚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