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6日,
話題#蟑螂咬人#
登上全國熱搜。
有網友發帖稱,
腿上莫名其妙多了個洞,
原來是被蟑螂咬的。
此前,茂名疾控曾在微信公眾號中介紹,夜裡蟑螂出來咬人,是小概率事件。萬一真的被咬不用慌,蟑螂本身沒有毒性,被咬後通常除了有些紅腫也無大礙。但有些人會對蟑螂的分泌物和糞便中的蛋白過敏,引發比較嚴重的過敏反應,一旦過敏,一定要及時就醫。
網友評論:
科普博主也在線進行了科普:蟑螂不咬人,雖然可能具備咬人一口的能力,但至少不會主動咬人,被蟑螂咬屬於小概率事件。
想必很多人都經歷過
被蟑螂支配的恐懼
不管你把家裡打掃得多乾淨
蟑螂還是無處不在
今天
小編給你支招!
關於蟑螂的10個
你可能關心的問題
1隻=1萬隻?
太誇張
作為群居生物,蟑螂的活動區域都有一個數目限制性,太多的話,會約束生物繁殖力。
專家解釋:對於普通家庭來說,發現1隻蟑螂,背後會有一個蟑螂群,大約有幾十隻在活動。
其實,1萬隻的說法太誇張。蟑螂的多少取決於住家環境。一般舊樓房普遍比新樓房的蟑螂要多。
家裡食物收拾乾淨,就不會有蟑螂?
不是!
蟑螂是「流竄犯」,自己家收拾乾淨還不夠,尤其是樓下有餐館的人家,一定要提前買蟑螂葯,科學地布置在家裡。
而且,蟑螂幾乎什麼都吃,像木頭、紙張、膠水、衣服、茶葉渣甚至人吐的痰它都吃。當然它最愛吃的還是食物,尤其是甜食,麵包糕點等都是它的最愛。
圖片來源:新聞大求真
蟑螂喜歡藏在哪裡?
蟑螂喜歡在溫暖的地方呆著,但是極度低溫的環境下也能生存。
而且蟑螂愛鑽縫,它們75%的時間都生活在縫裡。不僅是牆縫、傢具縫、下水道縫,還有電腦、冰箱、飲水機、空調甚至電話和插線板等地方也是它們常出沒的場所。
拍死一隻母蟑螂,會有好多小蟑螂嗎?
不一定
要看卵的成熟程度!
有傳聞說,打死一隻母蟑螂,會有很多小蟑螂出來。
母蟑螂的卵鞘里,包裹著很多的卵,一般大概是在37-50隻。這個卵鞘層有非常厚的油脂,有保護作用。所以當你用殺蟲劑或者外力拍死蟑螂後,可能並不會傷害到這些卵。
對不起,就是它↓
不過,只有在母體上成熟到一定程度的卵,才能孵化出小蟑螂。所以如果你拍死的母蟑螂的卵還沒有怎麼發育,那母蟑螂死後,小蟑螂也難發育出來。
打死蟑螂,要用火燒或者開水燙嗎?
如果你當時很著急,直接打死了蟑螂,又害怕是卵鞘發育成熟的母蟑螂,建議你用開水燙一下;或者用紙包好後,用高溫燒灼一下,以免給蟑螂捲土重來的機會。
不過,一般不推薦直接外力拍死,以免污染環境。尤其是直接用手拍死……用手的人,請記得事後好好洗個手。
接觸蟑螂一定會傳染疾病嗎?
可能會!
蟑螂攜帶各種細菌、病毒和真菌,會對環境造成一定的污染。
蟑螂還可能攜帶筒線蟲,筒線蟲可以通過口腔和傷口進入人體。不過不必擔心,並不是每一隻蟑螂都會攜帶筒線蟲,而且每年感染筒線蟲的人真的很少很少。
不過,蟑螂排出的糞便污染食物及衣物,經咽部異常途徑吸入呼吸道,可能會引發有些人的呼吸道炎症。
蟑螂斷了腿還能活嗎?
能!
如果你沒有把蟑螂打死,而是它斷了條腿,那麼蟑螂還是能生存下來,而且還會長出新腿。《新聞大求真》就做過一項實驗,剪掉蟑螂的一條腿,23天後,蟑螂長出了新腿,只不過比原來的腿要小一些。
蟑螂的繁殖速度有多快?
通常45天就是一個蟑螂的繁殖周期。它們產的卵很像豆莢,外面有殼,叫卵殼,一個裡面有40-50個小蟑,殺蟲劑滲透進不去。母蟑螂會一直攜帶著這些卵殼,直到快成熟時才產下來。
蔬菜可以滅蟑?
不靠譜
至於在轉角、門縫這些地方,放置黃瓜、洋蔥、花椒等消滅蟑螂是否可行呢?
記者做了相關試驗,試驗中,在有黃瓜的容器中,蟑螂並沒有避而遠之,依然爬行在黃瓜周圍。十幾分鐘之後,蟑螂仍然處於活躍狀態。
在有洋蔥的容器里,蟑螂們不僅活動自如,甚至還爬上洋蔥啃食了起來。
在有花椒的容器中,蟑螂卻有了較大的反應。試驗中顯示, 本來全部都在右邊的蟑螂,在放下一盤花椒之後,開始跑向左邊,對花椒避而遠之。因此,花椒對蟑螂有一定的刺激作用,但還沒有達到能消滅蟑螂的效果。
什麼樣的滅蟑螂方法最好?
比起拍死蟑螂,還是建議用粘蟑紙或專業藥物殺蟑螂比較靠譜,比如滅蟑筆、膠、粉等。
不過,粘蟑紙效率比較低,一定要放在蟑螂喜歡出沒的地方。如果 3-4 天后仍未捕獲蟑螂,說明你放錯了地方……
如何滅蟑最有效?
01
治標:用專業的除蟑螂葯
普通居民可以用專業的除蟲噴霧和除蟑螂葯。但這僅能殺滅表面看得見的蟑螂。
02
治本:使用專業的生物毒餌
想殺滅藏在窩裡的蟑螂以及尾部卵包里的蟑螂後代,「這個時候就需要專業的生物毒餌,」專家解釋,毒餌一般需要塗在一間屋子的牆邊或櫥櫃邊,蟑螂觸碰或者食用後會中毒後,然後相互傳染。三天後,這間屋子的蟑螂基本上能全部被消滅。
03
治環境:定期給廚房除濕
治理家住環境才是治本措施。「蟑螂喜在溫暖、陰暗、潮濕、髒亂的環境中,」有條件的家庭可以安裝專用廚房冷氣熱水器除濕,這樣可以降低廚房裡的溫度,除濕乾燥環境,保持室內清潔。
來源:新聞晨報綜合 南方+、茂名疾控、廣東疾控、廣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