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六七年代「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的大潮中,開發海南島是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先後有11萬知青來到海南島建設兵團的農場,在蚊蟲肆虐的橡膠林里揮汗如雨,度過了他們的青春歲月。支援海南島的知青大都來自廣東,這裡分享一個廣東知青在海南島的奇遇。
這位知青姓李,1973年去海南島插隊時剛讀完高中,為方便敘述,就稱呼他「小李」吧。
近些年,我國的景區開發如火如荼,一些景區的猴子被「慣壞了」,蹬鼻子上臉,搶奪遊客的食物,還抓撓、咬人,簡直成了景區「惡霸」。不過廣東知青小李很喜歡猴子,因為海南島的猴子幫過他的大忙。
知青舊照
小李到海南插隊的時候,和另一個知青被分在南灣放牛。他倆在就近的山坡上搭了一間草屋,旁邊就是牛棚,還開了一片荒地種玉米。
海南有常見的獼猴,也有珍貴的獨有品種海南長臂猿。獼猴雖然生性憊賴,不過當時的數量不太多,還沒有如今的景區猴群那樣放肆。小李和同伴放牛時經常遇到獼猴群,相處比較和睦,兩人還把吃不完的東西分給猴子。
南灣有兩個獼猴群,山東邊一群,西邊一群,各有一個猴王,小李稱之為東猴群和西猴群。兩群猴子一見面就打架。當地的生產隊長告誡小李他倆,等玉米熟了要提防猴群。
果然,玉米剛長熟就出事了,一天,東猴群闖進了玉米地,吱吱叫著,亂掰玉米棒子。小李和同伴看見,慌忙跑過去驅趕猴子,誰知另一群猴子也到了,仇人見面分外眼紅,兩群猴子在玉米地大打出手。
兩個猴王在單挑,西群的猴王更壯健,追著東群的猴王撕咬,正在惡戰的東群猴子改變了戰術,有十幾隻猴子丟開對手去保護首領,一擁而上群毆西群猴王,將對方打得落荒而逃。西群猴子協同不力,猴王都跑了,餘下的猴子無心戀戰,也逃之夭夭。
大戰結束,東邊的猴群也跑了,留下一片狼藉,玉米被糟蹋得精光。小李和同伴氣壞了,通過生產隊找來一桿獵槍,兩人發誓,以後見到猴子就開槍,打死一隻是一隻。
沒多久,小李的同伴被調走了,只剩下小李一個人放牛。他每天出去都挎著獵槍,準備找時機教訓一下猴群。一次,兩個猴群為了爭搶荔枝又打起來了,小李很高興,藏在附近觀戰,準備等雙方打得筋疲力盡了,再用獵槍收拾它們。
誰知猴群打得正起勁,突然全都停下來了,自動排成長隊,兩隻爪子捂著眼睛,渾身顫抖著,一副恐懼到極點的樣子。小李覺得納悶,然後看見幾隻像狗一樣的動物走近了猴群,原來是豺。
豺也叫豺狗,體型比狼小,但極兇殘,奔跑迅速,嘴尖而長,牙齒鋒利,爪子像鐵鉤一樣,其他動物被抓一下就皮開肉綻。小李聽人說過,猴群一旦遇上豺了從不逃跑,因為跑也沒用,總要有幾隻猴子被抓住吃掉。於是猴群束手待斃,讓豺挑著吃,誰生誰死看運氣。
如今小李親眼看見了這一幕,吃驚之餘也顧不上開槍打猴子了,藏在一邊看稀奇。只見幾隻豺圍著猴群繞了幾圈,然後銜來幾片樹葉,放在東、西兩個猴王的頭上。餘下的猴子見狀,悄悄地退到一邊,轉眼間逃得無影無蹤。
豺挑中了兩隻健壯的猴王,踩著它們的背,用嘴咬著猴毛往下拔。它們捕食獵物很講究,猴毛不扒光是不會吃的。每拔一撮毛,兩個猴王就慘叫一聲,聽起來很瘮人。小李雖然痛恨猴群糟蹋了莊稼,這時又於心不忍,舉起獵槍瞄準豺,槍聲一響,一隻豺應聲而倒,餘下幾隻立刻逃走了。
兩隻猴王往小李這邊看了一下,也鑽進了叢林。
小李回去找牛群,該往回趕了。沒走幾步,發現牛群正在慢吞吞地向牛棚走去,原來四五十隻猴子圍著牛兒,在兩隻猴王的指揮下,正在幫小李趕牛。小李不禁感嘆,猴子果然有靈性,從此以後,兩個猴群和小李的關係變得令人驚奇。
接下來的幾年裡,兩個猴群幾乎天天幫小李放牛、趕牛,猴子再也不糟蹋小李種的玉米了,每到收穫季節,猴群就過來幫小李掰玉米,幹得很賣力。未經小李允許,它們連一個玉米棒子也不拿。小李時不時給猴子分一些吃的,猴子也給他送荔枝和其他野果。
兩個猴群偶爾還會打架,但是小李一出現,猴群立刻就不打了,還互相表示友好。有幾次小李生病,躺在床上不能出去放牛,結果兩個猴群都來了,猴王帶著一些手下去放牛,還有一些猴子留下來陪著小李。
本來小李在南灣很孤單,有了猴群的陪伴,再也不孤單了。後來發生的一件事,讓小李對猴子的靈性有了新的認識。
一天,小李把牛群趕到山坡上,自己躺在石頭上曬太陽,猴子就在旁邊的叢林里玩耍。突然牛群騷動起來,滿山坡亂跑。小李起身一看,大吃一驚,不知什麼時候來了幾十隻豺,佔據著高處,正向牛群逼近。
海南的牛體型大,據小李的說法,它們不怎麼怕老虎,但是很怕成群結隊的豺。因為豺更狡猾,往往找機會跳到牛背上對牛屁股下口,也就是掏肛,牛很容易中招。小李趕緊舉起獵槍,誰知緊要關頭獵槍打不響了。
小李急得冒汗,眼看一群牛保不住了。這時,樹林里的兩群猴子吱吱叫著沖了出來,竟然在猴王的帶領下直衝豺群。不知什麼力量驅使著猴群沖向它們平常極怕的天敵,小李看呆了。
豺群見狀,丟下了牛,撲向猴子。猴子捨命救牛兒,但怎麼是豺的對手,跑在前面的一個照面就被撕碎了。但猴子和豺搏鬥的功夫,小李手忙腳亂修好了獵槍,砰砰幾聲槍響,打死了兩三隻豺,豺群顧不上對付猴子,一溜煙跑了。
小李上前一看,牛兒一頭不少,但猴子死了七八隻,兩隻猴王被吃得幾乎只剩下骨頭了。猴群圍著猴王的遺骨吱吱叫著,聲音很悲傷。小李也非常感動,就近挖了一個坑,把死去的猴子埋起來,還起了一座墳,立起石碑,取名「猴子冢」。
小李和猴群相處了幾年,後來接到回城的通知。離開南灣的那天,他收拾好行李,推開草屋的門,又被猴群感動了。只見幾十隻猴子列隊站在門口兩邊,一個個耷拉著腦袋,似乎知道小李要走,來給他送行的。
小李緩步穿過猴群,猴群跟著他,一路悲鳴,送出很遠。小李也捨不得走,分開時難過得流淚,一步三回頭,猴群也在目送他。小李回廣東後,再也沒去過海南,後來他聽別的知青說,他住的那間草屋保存得很好,成了猴群的居所。
小時候聽老人講,有一種不知名的動物,怪模怪樣,體型不大,是猴子的天敵,而且只吃猴腦。這種動物一出現,猴群就乖乖坐著不敢動彈,等它挑好了獵物,其餘的猴子才敢離開。
類似的故事中,一個老獵人撞見了吃猴腦的動物,把它打死了,猴群也用各種方式向老獵人報恩。但是專吃猴腦的動物聽起來多少有點玄乎,沒有正式的記錄。知青小李在海南目睹的情況倒是說明,傳說中吃猴腦的怪獸或許真的存在過。
獼猴雖然不討人喜歡,也有可貴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