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這個主動覓食和別動覓食的概念可能很多釣友還不太清楚,直白一點地講就是:魚兒到處找東西吃就叫主動覓食,而你打了重窩把它勾引進窩就屬於別動覓食。用野釣黑魚的說法就是:黑魚在那裡好好曬太陽根本沒有主動覓食的慾望,你弄一個蛤蟆到它面前它也會吃,但是這屬於是被動覓食。
主動覓食魚好釣
這兩者雖然都是魚兒在吃東西,但是其意義完全不一樣:主動覓食的魚兒活動範圍會更廣、食慾會更高、吃餌的可能性更大,但是被動覓食屬於是不吃白不吃反正都送到嘴邊了。總體而言,主動覓食的時候魚兒更好釣,不需要太多的窩料魚兒就能聚窩,而被動覓食的時候它們缺乏活躍性和覓食的積極性,從而比較難釣。
那麼我們可以提前判斷魚兒在主動覓食還是會被動覓食嗎?這一點是可以的,一般來講,水質轉好、溶氧量充足、天氣急劇變化、繁衍前後都會主動積極覓食。也就是說,它主動覓食的時候一定是它感覺比較舒服或者有剛性需求的時候。比如魚兒感受到降溫之後它們會積極主動覓食,因為降溫後它們可能有一段時間沒法覓食,需要填飽肚子儲存能量來度過不容易覓食的時期。
被動覓食要重窩
這些東西聽起來挺複雜好像我們並不能掌握,但是有一個信號會特別明顯:水面有高頻率的翹嘴、鱤魚追小魚吃的時候幾乎大部分魚都會主動覓食,再有就是鯉魚頻繁躍出水面、白鰱經常打水的時候漁獲一般都挺不錯。但是魚兒缺氧浮頭的時候覓食的慾望就很差,因為它感覺不舒服,缺氧得不到補充很快就會死但是不吃東西倒沒有那麼快。
就以野釣草魚和鯿魚來舉例:天氣不錯它們主動覓食的時候你打浮窩勤拋投的方式很容易釣到這兩種魚,但是有時候你就是打一整天都不會有魚兒過來吃,但是你重窩死守釣底的話興許能碰到那麼一兩條。這是因為草魚和鯿魚在主動覓食的時候會到處跑,到處找吃的,你打浮窩它很容易就發現這裡有吃的,而不主動覓食的時候它呆在一個地方小範圍活動,那麼你釣到它的概率就變低了。
被動覓食人找魚
那麼我們如何利用魚兒這個特性來增加我們野釣的漁獲從而減小走空的概率呢?其實說起來不難:在水面平靜或者天氣變化比較溫和的時候我們選擇打底窩守釣或者多窩走釣的方式,如果水面頻繁打水我們可以可以選擇抽窩、勤拋窩的方式釣快魚。當然也可以更換目標:不管天氣如何,釣小魚一般不會走空的,它們個體小水中的溶氧量低一些對它們影響不是很大。
根據這些年的野釣經驗來看:如果出太陽或者暖陰天(夏秋兩季)你去釣點水面平靜沒有什麼魚兒打水花的話那麼今天漁獲一般比較差,選擇打重窩長時間守的話沒有問題。但是你看到水面有翹嘴追逐魚兒、白鰱打水、鯉魚躍出頗為頻繁的話那麼感覺勤拋窩的方式抽起來。因為白鰱和翹嘴的耐低氧能力不太行,它們能夠活躍起來證明水裡面的溶氧量不低,那麼魚兒肯定會相對活躍。
魚兒活躍才會主動覓食。
我是蓑笠哥,希望你野釣爆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