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報客戶端 | 評論員 鮑南

近段時間,「怪魚」鱷雀鱔在我國多地出現,引發關注和熱議。可有媒體調查發現,這邊全力「捕魚」,那邊不少網店卻仍在偷偷售賣這一外來物種。
鱷雀鱔到底是什麼來路?其原產於北美洲,是一種淡水巨型食肉魚,在中國水域沒有「天敵」。一般來說,外來物種入侵有三種途徑:自然進入、有意引進、無意引進。而目前在中國出現的鱷雀鱔大抵屬於第二種,多是被當做寵物從魚苗時進行飼養,之後由於體型太大超過魚缸而被放生到了自然環境中。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審美觀念的多元,如今家裡的寵物已不再局限於貓狗,而是誕生了一股追求「新、奇、特」的另類寵物飼養之風。然而,由於相關科普工作幾乎是空白,所養異寵究竟是不是外來物種、是不是保護動物、是不是禁養動物等,很多人基本沒啥概念。近些年,從巴西紅耳龜,到非洲大蝸牛,再到福壽螺,因寵物飼養導致的外來物種入侵事件並不鮮見。這無疑提醒我們,時下的異寵產業鏈與外來物種入侵存在高度相關性,必須引起足夠警覺。
既然是有危害的外來物種,那就不禁要問,它們是怎麼進入中國的,又是怎麼堂而皇之上線售賣的?這裡頭,「外來入侵物種名單」更新不及時,以及相關監管「九龍治水」是重要因素。境外輸入、花鳥魚蟲市場售賣、電商快遞運輸等環節分屬海關、森林公安、市場監管、郵政等多個部門,監管很多時候是「民不舉官不究」,難免會有「漏網之魚」。可以說,無論是「需求側」還是「供給側」,如何防範異寵經濟的負面影響,還有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
關注異寵產業鏈,愈發成為防範外來物種入侵的新課題。於政府職能部門而言,首先還是加強源頭管理,強化入境貨物、運輸工具、寄遞物、旅客行李、跨境電商、邊民互市等外來入侵物種渠道的口岸檢疫監管、執法力度,建立健全對入侵物種的全方位防禦體系。同時,也要及時更新外來入侵物種名單,明確告知公眾哪些異寵能養,哪些不能養。對公眾來說,也要積极參与防控外來物種的工作,不一味求新求怪,不任性「放生」。凝聚多方合力,才能有效應對生物安全的新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