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舊錄里,南海鮫人垂淚成珠;日本傳說中,八百比丘尼食人魚嘗永生之苦;丹麥童話寫,人魚公主追愛上岸最終化為海中泡沫等傳說。而在傳說中的人魚原型,實際上就是「儒艮」。
近日,科學家報告稱,被認為是美人魚原型的儒艮已在中國功能滅絕。該研究由中國科學院和倫敦動物學會的科學家共同完成,已發表在英國《皇家學會開放科學》雜誌上。
1988年,儒艮被中國列為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然而自 2008 年以來,已沒有儒艮在中國出現的記錄。不少網友:儒艮作為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為何還有人偷獵?
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儒艮
儒艮是一種海洋草食性哺乳動物,特別依賴海草。性情溫和,外觀與海牛類似,但有一條類似鯨魚的尾巴。因為它需要定期浮出水面呼吸,被認為可能是古代美人魚和海妖傳說的靈感來源。
儒艮的身體呈紡錘形,長約3米,體重300-500千克,壽命可達70年以上。身體如同牛一樣擁有短細體毛,主要以海帶、海藻為食。因此只能用一對寬角質墊來咀嚼海帶,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所以,不少人也稱之為南海牛。
儒艮主要生活在熱帶淺海中,其主要與水溫、海流『食物等有著密切的關係,在我國主要分布在廣東、廣西、海南和台灣南部沿海。
儒艮被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一級,《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中,瀕危等級: 瀕危(E)。列入《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國家一級保護動物(1988年12月10日生效)。
其主要因為儒艮在上個世紀50~70年代周圍食材曾被捕殺,在我國有記錄記載捕殺數量達155頭,其中12頭被製作為標本。
為何儒艮作為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還會被大量捕殺?其中主要由於性情溫和,防備心低,且肉質鮮美,皮毛光滑被人大量捕殺。其次,在我國被捕殺時間為上個世紀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而將其列入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是1988年12月10日生效。
因此,在1988年12月10日之前,儒艮作為人類的食材,被人們過度捕殺,導致物種種群數量急劇下滑。
為何儒艮在中國功能「滅絕」了呢?
1988年,儒艮被中國列為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然而自 2008 年以來,已沒有儒艮在中國出現的記錄。科學家調查研究後認為,儒艮在中國已經功能上滅絕。
什麼是生物功能上的「滅絕」?實際上所謂的功能滅絕並不表示,該物種已經徹底消失,理論上存在少量活體存在,但是殘存的種群已經沒有能夠繁殖的個體,這將意味著「它已不再能自我維持生存」,最終消失在中國南部海域。
為何會出現這種現象呢?根據科學家分析,造成儒艮出現功能性滅絕的因素主要有以下5種(其中第五種偶然發生):
第一、工業污染,這是目前全球面臨最主要的問題,隨著工業的發展,各國把海洋作為人類的最大的污水處理廠,將大量的污水排放入海,導致海洋被污染,比如日本將核污水排放入海,未來或將造成大量的海洋生物消失的可能。
第二、沿海開發、在海邊人類開發越來越沒有邊際,比如填海造房子,建立大型海上活動設施、海洋旅遊設施等等,導致沿海生態環境遭到人為破壞嚴重,大量淺海生物被迫遷移至深海,或者其他地方。
第三、過度捕撈,隨著人們經濟收入的提高,大家對生活要求也同步提升,海洋生物被列為食物首選,比如罕見的海產,更是需求量極大。導致海洋生物被大量捕殺或者偷獵,導致野生動物種群數量降低。澳大利亞北部島嶼和巴布亞紐幾內亞西部的土著仍允許捕獵儒艮。
第四、氣候變化,海草棲息地正在迅速退化,這是目前影響生物是否生存的最大因素,氣候變化直接影響到物種的生存,對於生物而言是毀滅性的。
第五、人類活動範圍擴大,捕魚和船隻撞擊,導致大量的儒艮出現死亡甚至是遷移,導致物種種群數量降低。
總結
儒艮在中國,物種並未消失,目前僅僅只是功能滅絕, 但是給我們一個重要的警示:海洋保護刻不容緩,杜絕海洋污染,減少人類活動,禁止野生動物捕殺,為子孫後代留下一片碧海藍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