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現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列表中的一些物種可能會令人驚訝。不是因為它們特別奇怪或聞所未聞,事實上恰恰相反。如果你認為所有的駱駝都是一樣的,而且你知道全世界估計有 3500 萬駱駝……你的第一反應不會是它們瀕臨滅絕!
這就是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物種野駱駝和其著名的同類家養雙峰駝混淆的地方。這種混亂對急需保護的野生駱駝造成了不利影響,目前已知野生駱駝不到1000頭。
歷史上曾存在於世界上的很多地方,但至21世紀仍在野外生存的僅有蒙古西部的阿塔山和中國西北一帶。是一種令人難以置信的瀕危物種,它可以承受乾旱、食物短缺甚至核武器試驗的輻射!該物種於4600多萬年前在北美進化,並開始在亞洲遷徙,在它們祖先的範圍內已經滅絕了。
自從遷徙以來,這種雙峰駱駝已經很好地適應了嚴酷的戈壁沙漠,那裡植被稀少,水源有限,溫度從-40°C到40°C不等。它們吃其它食草動物不吃的刺和乾燥、鹹味的植物,而且它們是唯一一種可以喝鹹的或半鹹的水而不受傷害的陸地哺乳動物。由於脂肪儲存在駝峰上,它們可以連續沒有營養,當它們找到水源時,它們會迅速大量飲水,以補充身體缺少的營養。他們一次可以喝下多達57升的水!
駱駝紅細胞和人紅細胞的區別
野生駱駝和它們的近親與所有其它哺乳動物不同,因為它們有橢圓形(而不是圓形)的紅細胞。它們細長的細胞形狀意味著它們甚至可以在粘稠的血液中循環,並通過狹窄的血管傳播,防止脫水的常見後果。駱駝的紅細胞也能在不破裂的情況下擴大到原來的240%而不會破裂;大多數動物的細胞只能擴張150%。不僅如此,與其它有蹄哺乳動物不同,它們的身體負荷不是在蹄子上,而是在腳掌上,而且只有蹄子的前端接觸地面。
每年的1-3月是野駱駝的發情季節,雄獸爭鬥時,主要是將頭部伸到對方的兩腿之間,絆倒對方後再用嘴撕咬。這時常常見到單獨行動的野駱駝,往往都是求偶爭鬥的失敗者,也有發情的雄性跑到家駱駝群里,與雌性家駱駝交配的情況發生。
野生雙峰駝在繁殖期都是「一夫多妻制」,即每個種群由一峰公駝和數頭母駝及未成年幼駝組成。它們有固定活動地帶,並非以前猜測的長途遷徙。公幼駝一旦到了兩歲就被逐出種群外,去別的種群爭奪統治權,經過打鬥優勝劣汰,最後存活下來的才能適應嚴酷的生存環境。
兩個月大的野駱駝和它的母親
雌性每2年繁殖一次,懷孕期約400天,翌年3-4月生產,每胎產1-2仔(很少2仔)。幼仔出生後2小時便能站立,當天便能跟隨雙親行走,幼崽在母駝身邊呆 3-5年。4-5歲時性成熟,成年壽命可達35-40年。
雙峰駝 (a) 和野駱駝 (b) 的形態差異 野生駱駝具有較小的金字塔形駝峰、較小的身體、較細的腿和較扁平的頭骨。
正如你所看到的,它們是一種非常獨特和稀有的物種,但它們的數量持續下降,主要是由於捕獵、棲息地喪失以及與引進的牲畜爭奪資源。保護野生駱駝對它們的生存是必要的,但野生駱駝和國內駱駝之間的混淆正在減少公眾對該物種處於滅絕邊緣的認識。
知道保護對野生駱駝的生存至關重要,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兩位研究員,我國羅布泊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袁磊和蒙古大戈壁特別保護區的 阿迪亞·亞達姆蘇倫。在他們獲得獎學金期間,他們收集了為制定長期保護戰略提供信息的數據。這一策略為野生駱駝和嚴酷的沙漠生態系統中的人類居民帶來了好處,但總是可以做得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