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中的處暑節氣即將來臨,每年這個時候,不少候鳥陸續離開中國北方,飛向南方;來年春天,它們又會如期回來。它們年年如此,固定往返,這種遷徙行為堪稱自然界最壯麗的「番劇」之一。近日,夏候鳥的「先頭部隊」——灰頭麥雞「降臨」蘇州,他們在這裡覓食、修整,為接下來「一路向南」養精蓄銳,而他們的啟程,也正式拉開今年候鳥遷徙的大幕。
今天,蘇報品牌欄目「二十四趣「節氣自然學校特聘老師、鳥類調查專家鄭煒告訴記者,日前,他和蘇州市林學會范如宇、吳曉丹兩位鳥類調查專家,在太倉市白茆口長江沿岸觀察到灰頭麥雞集群遷徙,數量高達1910隻,這是蘇州迎來的首批候鳥,他們在此休整、覓食,調整到最好的狀態再次啟程。據了解,灰頭麥雞為鴴形目鴴科麥雞屬的鳥類,是全球性無危鳥種。「灰頭麥雞善飛行,常在空中上下翻飛,飛行速度較慢,兩翅遲緩地扇動,飛行高度亦不高。有時棲息於水邊或草地上,當人接近時,伸頸注視,發現有危險則立即起飛。」鄭煒說,而這次觀察到的數量為蘇州歷史上單次觀察數量之最。
近兩千隻灰頭麥雞為何成群出現在沿江草坪上?鄭煒告訴記者,灰頭麥雞大多繁殖於中國東北及日本,秋冬季南遷至印度、菲律賓等地,蘇州地區也有少量繁殖種群。「灰頭麥雞是鳥類遷徙中比較早的,他們的遷徙預示著候鳥遷徙大幕的拉開。」鄭煒說,這次近2000隻灰頭麥雞經過太倉沿江區域,並不是偶然現象,「蘇州市沿江擁有緊靠長江的特殊地理位置,且位於東亞-澳大利西亞鳥類遷徙線路上,是鳥類重要的棲息地和『中轉站』。每年都會有大量遷徙鳥類經過並在此停歇,沿江濕地與綠地對於遷徙候鳥具有重要意義,就像灰頭麥雞每年會在這裡覓食、休息後,繼續出發向南遷徙。」
與灰頭麥雞一樣,不少候鳥都會選擇生態環境好、食物充足的蘇州作為「萬里長征」的「中轉站」。觀察數據顯示,近幾年來,蘇州地區觀察到的候鳥種類高達312種,其中以家燕、金腰燕、池鷺、牛背鷺、灰頭麥雞、水雉等夏候鳥,以及青頭潛鴨、小天鵝、骨頂雞、羅紋鴨、黃雀、燕雀等冬候鳥為主,有時鴴鷸等過境鳥也會短暫停留。「近年來,蘇州市積極貫徹黨中央關於長江沿岸『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方針,加強了對長江沿岸的生態保護工作,通過不斷深化保護、科學保護,讓更多的鳥類能『做客』蘇州。」鄭煒說。
據悉,當天鳥類調查專家還同步觀察記錄到740隻牛背鷺、66隻金斑鴴、1隻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小杓鷸、2隻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紅隼,以及大群家燕和金腰燕等遷徙鳥類。(蘇報融媒記者 嚴松 蘇州濕地自然學校王任翔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