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股市為何領漲:基於全球比較的邏輯

2023年07月12日21:37:15 熱門 1845

2023年4月以來,日本股市在全球表現「一騎絕塵」。鑒於日本股市中的外資交易量高於本土資金,本篇報告重點討論外資配置日股的考慮因素,基於「全球比較」邏輯提出四因素分析框架:全球風險偏好、相對融資成本、名義經濟相對增速以及股票相對估值。

近期上述因素均出現了積極變化:一是全球風險偏好因美股「軟著陸+科技牛」預期而上升,二是日元匯率因日美貨幣政策走向分化而走貶,三是日本經濟在美歐衰退風險下「一枝獨秀」,四是日股估值預期因「巴菲特效應」和「交易所督導」而抬升。然而,儘管短期外資配置日股的情緒高漲,本輪日股上漲的可持續性或值得質疑。

01

日本股市備受熱捧

2023年4月以來,日本股票市場意外火熱,股價持續攀升。5月19日,日經225指數升破30800點,超過2021年9月的前高(30670點),創下1990年以來新高;此後依然保持漲勢,日經225指數於6月5日收盤站上32000點大關;截至6月16日,日經225指數收於33706點,已連續10周上漲。

縱向來看,近十年日股表現與日本經濟的相關性有限。1980年代以後,日本股市表現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在1980年代,日本作為當時第二大經濟體,經濟高速增長,加上1985年廣場協議後日元大幅升值,日經225指數於1989年末一度接近39000點;1990年代至2012年,日本經濟和股市同時陷入「失去的二十年」,1990-2011年日本名義GDP累計僅增長了21%,日經225指數累計下跌78%;2012年以後,「安倍經濟學」登上歷史舞台,日本經濟雖不慍不火,但超寬鬆貨幣政策驅動日股重回漲勢,2012-2022年日經225累計上漲209%,與同期標普500指數206%的漲幅相當。不過,同期日本名義GDP累計僅增長12%,遠不及美國的63%。

日本股市為何領漲:基於全球比較的邏輯 - 天天要聞

橫向比較,2023年4月以來日經225指數領漲全球,且成為鮮有的刷新2021-22年前高的股指。2020年新冠疫情後,全球經濟復甦與流動性寬鬆,使得多數地區股票指數創下新高;但2022年地緣衝突爆發,加上全球流動性收緊,使大部分地區股市經歷明顯調整;2022年底開始,全球多數地區股市出現回暖,但日本股票的反彈力度和持續性最為亮眼。尤其2023年4月以來(截至6月16日),日經225指數累漲20.2%,同期納斯達克指數僅上漲12.0%,其他主要股票指數漲幅更小;與2020-22年前高比較,在我們跟蹤的美、歐、日、韓和新興市場合計6個指數中,僅日經225明顯升破前高。

日本股市為何領漲:基於全球比較的邏輯 - 天天要聞

由上可知,日本經濟自身的發展或股市「超跌反彈」邏輯,可能都不足以解釋本輪日股的優異表現。我們認為,站在全球資金配置的視角,更有益於我們理解日本股票受捧的原因。

02

日本股市分析框架:全球比較邏輯

日本股市的外資交易量佔比過半,外資流向對日股影響較大。日本證券市場國際化起步較早:日本於1980年修訂外匯法、放寬了非居民的債券投資限制,1989年允許外資設立基金投資,1992年將門檻大幅降低,極大便利了外資對日股的投資和交易,之後外國投資者的數量佔比和交易額佔比持續提升。截至2021年,日本交易所中的外國投資者數量佔比已升至30%左右,外國投資者交易量佔比更超過60%。2005年以來,外國投資者對日本國內權益證券的買入規模走勢,與日經225指數走勢趨於同步。可見,外資動向較大程度上牽動著日股表現。

日本股市為何領漲:基於全球比較的邏輯 - 天天要聞

我們認為,海外投資日股採取的是「全球比較」的邏輯,主要考慮因素包括以下四個方面:

一是全球風險偏好——當全球風險偏好較高時,日股與大部分發達市場股票均可能受益;當全球發生較極端的風險事件時,日股與大部分發達市場股票均可能承壓。日股和海外股市表現的同步性,較好地體現了全球風險偏好的共振效應。觀察到,日經225指數與美股標普500指數、歐股STOXX600指數均有很強的相關性,2012年以來(截至2023年5月)日美和日歐股指的相關係數分別高達0.95和0.97。尤其是,日股與歐股的強相關性,體現了全球股票投資者對於「非美髮達經濟體」配置邏輯的相似性。當美股VIX指數走高時,日經225指數通常承壓,這也是全球風險偏好水平決定日股走勢的體現。

日本股市為何領漲:基於全球比較的邏輯 - 天天要聞

二是相對融資成本——日元匯率走貶意味著外資融資成本下降,往往能夠吸引外資流入並提振日股。2004-2021年,日股和日元匯率呈現「蹺蹺板」走勢。其中,2005-07年、2013-15年以及2016-17年的三段時期,日元匯率顯著貶值並伴隨股市走牛。而三段時期日元貶值的關鍵原因,是日美貨幣政策的「鬆緊差」:2005-07年美聯儲處於加息周期,日本央行維持「零利率」;2013-15年「安倍經濟學」背景下,日本央行啟動量化與質化寬鬆(QQE),力度大於美聯儲在2012-14年實施的第三輪QE;2016-17年,日本央行相繼推出「負利率」、收益率曲線控制(YCC)等,美聯儲則開啟加息。對海外投資者而言,日本寬鬆貨幣政策造就了相對便宜的日元,激發了外資對日股的配置熱情。

日本股市為何領漲:基於全球比較的邏輯 - 天天要聞

三是相對名義經濟增長——日本名義經濟增長與美歐差距縮小時,日股表現較好;明顯落後於美歐時,日股承壓。在長期低增長、低通脹背景下,日本名義GDP增速水平長期低於美歐。1990年代以來,日本與美國名義GDP同比增速長期保持3-7個百分點左右的差距。2012年「安倍經濟學」實施以來,日本經濟曾經出現三輪「翻身仗」:2013Q2至2014Q1,2015Q1-、至2016Q2,以及2020Q4,期間日美名義GDP同比增速差縮窄至2%以內甚至轉正,日股均表現積極(日股上漲略提前於經濟相對增速的上升)。而2022年是反例,日本經濟受國際能源和食品價格上漲的負面衝擊,而美國經濟相對受益,使得日本名義經濟增速落後美國超10個百分點,因此即便日元大幅貶值,日股並未受益。換言之,日本經濟保持相對穩定,是「日元貶值利好日股」的前提。

日本股市為何領漲:基於全球比較的邏輯 - 天天要聞

四是股票的相對估值——日股估值相對於美歐股票長期偏低,但外資對此已經「習慣」。日股估值長期偏低,2012-2022年,日經225指數的市凈率(PB)平均為1.6倍,遠低於標普500指數同期的3.1倍。從走勢看,日經225指數估值在過去十年保持基本穩定,而美股估值則呈現明顯上行趨勢,繼而日美股票相對估值距離拉大。所謂「便宜有便宜的道理」,當市場對日股估值的看法趨於穩定時,相對便宜的估值便不算優勢。事實上,日股在全球投資者的視野中存在感並不強,MSCI全球指數中,日本股票市值佔比截至2023年4月為5.4%,比2018年下降2.6個百分點。因此,相比估值水平,外資可能更看重估值的變化方向。

日本股市為何領漲:基於全球比較的邏輯 - 天天要聞

03

本輪日股上漲原因

2023年4月以來,影響外資配置日股的大多數條件都出現了積極變化:

首先,全球風險偏好上升,因美股受「軟著陸」預期和「科技牛」的雙驅動。隨著美歐銀行業危機的快速冷卻,美國經濟仍呈現韌性,美股快速修復,標普500指數在3月13日至6月16日期間反彈14%。美股波動率指數(VIX)快速下降是風險偏好上升的最直觀體現,VIX由3月均值21.6下降至5月的17.6,6月以來更跌至15以下、創新冠疫情後新低,在此過程中日股表現積極。此外,今年以來「人工智慧」概念驅動美國科技股走牛,有較強科技屬性日經225指數(48%為科技行業)也獲得本輪「科技牛」的加持。今年以來,日經225指數與美股納指的100日滾動相關性明顯高於標普500指數。

日本股市為何領漲:基於全球比較的邏輯 - 天天要聞

其次,日元匯率走貶,因美國加息預期升溫、日本維持貨幣寬鬆。今年4月以來,在美國經濟數據偏強背景下,美聯儲表態偏鷹派,市場加息預期逐漸升溫。據CME FedWatch,市場對於截至2023年7月的利率預期,由4月初的4.75%左右升至5月下旬以來的5.25%左右。與此同時,日本貨幣政策維持寬鬆,進一步引發日元貶值。日本央行新任行長植田和男於4月9日正式就任,4月10日做出鴿派表態,暗示短期不會改變寬鬆貨幣取向;4月28日利率決議繼續維持寬鬆貨幣政策的承諾,且經濟預測認為2023財年日本核心CPI同比仍然會低於2%,暗示通脹不會掣肘日本央行的寬鬆政策。由於日美貨幣政策分化,美元兌日元匯率由4月初的130附近升至6月的140左右,日股也獲得了日元貶值的加持。

日本股市為何領漲:基於全球比較的邏輯 - 天天要聞

再次,日美名義增速差呈縮窄之勢,因日美實際增速相當、通脹收斂。實際增長方面,2023年一季度日本實際GDP同比達1.9%,超過美國的1.6%;名義增長方面,2023年一季度日美名義GDP同比增速差縮窄至3.7個百分點,為2021年一季度以來最小差距。在日美實際經濟增速相當的背景下,通脹走勢更決定了日美名義經濟增速水平。截至2023年4月,日美CPI同比增速差縮窄至1.4個百分點,創2020年9月以來最小差距。因此,即便目前日本經濟仍處於「恢復性」增長,但是在美歐衰退風險的映襯下,表現相對亮眼。進而,去年流出日股的海外資金,在今年快速迴流。

日本股市為何領漲:基於全球比較的邏輯 - 天天要聞

最後,日股估值預期向上,因「巴菲特效應」和「交易所督導」打開估值想像空間。巴菲特於4月11日公開表示「非常自豪」持有日本「五大商社」股票;伯克希爾4月14日宣布發行5隻日元債券、合計1644億日元,通過債券融資對日本商社股進行投資。「巴菲特效應」顯著提升了外資對日股的關注度,此後日經225漲幅擴大,而巴菲特持有的日本股票更跑贏大盤。另一方面,東京證券交易所在3月31日,提出了關於日本上市企業市凈率(PB)的指導方案,具體要求PB長期低於1倍的企業,制定計劃以通過回購、增發等手段改善估值。據日經中文網6月9日報道,日本上市企業自有股票回購計劃的公布接近歷史新高,預計2023財年(截至2024年3月)達到9.4萬億日元;企業預期分紅規模也預計刷新歷史紀錄。從近十年的估值來看,日本上市公司中,有相當比例的公司PB小於等於1;截至2023年1月,日本上市企業BP小於等於1的佔比高達42.3%,且近五年呈現反彈趨勢,這也意味著日本企業的估值改善空間較大。

日本股市為何領漲:基於全球比較的邏輯 - 天天要聞

04

未來日股走向何方

我們認為,短期外資配置日股的熱情可能延續,但本輪日股上漲的可持續性存在較多不確定性。

首先,美歐股市風險偏好或有降溫風險。目前美歐經濟衰退尚未兌現,股票投資者的風險偏好維持高位。然而,美歐經濟衰退風險仍不容低估,目前經濟下行趨勢已基本確立,貨幣緊縮和信貸緊縮對經濟將持續構成威脅。此外,鑒於當前美歐經濟和通脹仍有韌性,貨幣政策有超預期收緊的風險,也會增大股市調整壓力。截至6月16日,10年美債收益率升至3.77%,標普500指數風險溢價水平下降至0.23%,處於2009年以來的最低水平,暗示美股有「過熱」的可能。一旦美歐股市出現調整,日股也將大概率受到波及。

其次,日元升值的風險正在加大。雖然日本貨幣政策仍保持寬鬆,但其轉向壓力也在上升。通脹方面,日本CPI通脹率超過2%已經持續一年之久,截至2023年4月仍高達3.5%,且出現反彈跡象。日本銀行2023年4月最新經濟預測仍認為2023財年末CPI通脹率能夠回到2%之下,但市場普遍認為政策仍在低估通脹風險。彭博4月進行的調查顯示,約三分之二的經濟學家預計日本央行將在7月份收緊政策。外部環境方面,未來美歐貨幣政策也逐漸面臨轉向,日本央行即便「按兵不動」,日元也有升值的可能。此外,日本股市吸引外資流入的過程,也可能對匯率形成上行壓力。一旦日元出現明顯升值,日股便可能承壓。

日本股市為何領漲:基於全球比較的邏輯 - 天天要聞

再次,日本經濟「一枝獨秀」可能只是暫時。2023-24年,美歐高利率背景下經濟增長大概率處於潛在增速之下,日本經濟在寬鬆貨幣環境下有望在發達經濟體中「一枝獨秀」。據世界銀行6月更新的預測,2023年日本實際經濟增速預計為0.8%,略高於發達經濟體平均水平。但再往後,日本實際經濟增速似乎缺乏上升動力,而美歐經濟有望逐步回到2%左右的潛在增長水平。通脹方面,由於基數原因與經濟韌性,美歐在今年下半年的通脹率難以明顯回落、甚至可能反彈,日本通脹率則更可能進一步下行;中期來看,即便日本通脹中樞可能抬升、但幅度也未必超過美歐,繼而日本的相對名義增長率與美歐仍可能保持較大差距。所以,日本名義經濟相對積極的表現,以及其對股票市場的加持,或難持續。

最後,「日特估」能否真正兌現仍有待觀察。隨著近期日股大漲,截至6月9日,日經225指數BP高達1.86倍,處於近十年歷史分位的86%;BP小於等於1的企業佔比也由年初的42.3%下降至38.0%。短期看,外資流入、日股上漲和估值提升可能形成正反饋,且日本企業確有能力將多餘現金用於市值管理,外資投資日股的熱情可能延續。但隨著時間推移,尤其經歷1-2個季度的財報季後,日本上市企業的盈利能力、回購能力以及市值管理能力等將受到檢視。上一次日股估值系統性抬升,還得追溯至「安倍經濟學」的誕生;這一次日股估值中樞會否長期走高,仍有很大不確定性。

日本股市為何領漲:基於全球比較的邏輯 - 天天要聞

風險提示:美歐經濟金融風險超預期,日本貨幣政策超預期,國際地緣政治風險超預期等。

(鍾正生平安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研究院院長)

日本股市為何領漲:基於全球比較的邏輯 - 天天要聞

熱門分類資訊推薦

曾小賢的上司Lisa榕,現實中不僅才貌雙全,還嫁給了CEO - 天天要聞

曾小賢的上司Lisa榕,現實中不僅才貌雙全,還嫁給了CEO

曾小賢的上司Lisa榕,現實中不僅才貌雙全,還嫁給了CEO雖然說《愛情公寓》這部劇在劇情上充滿了爭議,但是一定程度上,這部劇也是很多人的回憶,是伴隨了一代人的青春回憶,而且劇中的很多角色都成為了經典,他們的口頭禪也一直被拿來玩兒梗。
Lisa榕做主持多年沒紅,被陳赫拉進愛情公寓爆紅,如今怎樣了 - 天天要聞

Lisa榕做主持多年沒紅,被陳赫拉進愛情公寓爆紅,如今怎樣了

談到《愛情公寓》這部火爆一時的歡樂喜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不知道大家是否還記得《愛情公寓》中那個把曾小賢治得服服帖帖的女上司Lisa榕,現實中的她名叫榕榕,和劇中的形象也判若兩人。1981年出生在遼寧瀋陽的榕榕,畢業於上海戲劇學院,後來成為了上海東方傳媒集團有限公司的一名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