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可以用手撥一下擺輪,觀察它在做什麼樣的運動?」5月26日,一堂題目為《受迫振動與共振》的課程在北京科技大學實驗樓內進行,來自北科大附中初三年級的學生一邊聽老師講解,一邊在老師的指導下操作波爾共振儀。作為全國科普教育基地,北科大自然科學基礎實驗中心將科教儀器、科研教學設施、場所等資源向學生開放,通過科普基地架起高校與中學之間的橋樑,師資共用,資源共享。

在《受迫振動與共振》課上,老師講述共振原理。新京報記者 王子誠 攝
為中學生設計兩大類課程
「學生們對共振比較感興趣,講完之後再讓他們去操作儀器,觀察共振現象。」北科大物理實驗中心教師裴藝麗說。裴藝麗平時主要負責大一大二的物理實驗,以及個別大三物理專業的實驗選修課。
對於中學生如何設置課程?她介紹,主要分為兩大類,一是科學探究類課程,二是動手製作類課程。對於探究類課程,學生不僅能接觸更多實驗設備,最重要的是可以培養科學研究的思路,從提出問題,到分析問題,再到解決問題,最後得出結論。動手製作類課程則是設有一個小主題,讓學生們在學習的基礎上自己動手把東西做出來,他們會比較有成就感,「比如說用電與磁的關係可以做一個揚聲器,這個小製作學生可以帶走。」

學生聽完老師講解後動手操作儀器。新京報記者 王子誠 攝
據悉,北科大自然科學基礎實驗中心建築面積6100平方米,自然中心下設物理、化學、電工電子、力學、數學、化學分析共6個實驗中心。 2016年至今,學校承擔北京市教委項目,每學期向北京科技大學附屬中學初一、「1+3」項目班學生開放,開展科學實踐特色課程教學。
「高校實驗室承載著科技創新與科學普及雙翼發展的重要使命,擁有一流的教學與研究設施、雄厚的學科基礎與優質的科普資源,以及實踐教學經驗豐富的師資隊伍。」北京科技大學自然科學基礎實驗中心副主任趙珊珊表示,通過科普基地可以架起高校與中學之間的橋樑,實現師資共用,資源共享、互通有無、優勢互補。
向中小學教師、學生開放科研平台
今年4月,北京科技大學自然科學基礎實驗中心全國科普教育基地正式揭牌。全國科普教育基地未來將給青少年科學普及提供哪些服務和幫助?記者了解到,北科大將圍繞科技前沿、大工程、熱點問題為學生開設專題講座;邀學生參觀國家重點實驗室、體驗大學文化;指導學生開展科技探索活動,提高學生興趣,並訓練他們的科學思維;開設科學實踐活動課程,拓展、提升學生科學素養與實踐動手能力。
另外,北科大有多個國際級、國家級,還有省部級科研平台,這些平台除了向校內校外科研人員開放,還向對科學感興趣中小學老師、學生開放。北科大每年都有高中生進校園的研學活動,還有高中生利用暑假時間直接進入老師的課題組和實驗室參觀學習。
記者了解到,北科大除了自然科學基礎實驗中心外,計算機通信與工程學院和高等工程師學院也於近期獲批全國科普教育基地。其中,計算機通信與工程學院將科普與實踐結合,開展助老、助農、助教等科普實踐活動,學院舉辦網路空間國際大會、出版多部網路空間特色科普教材,開設在線科普課程,開設了科普專欄等。
高等工程師學院積累了豐富科普資源,建設了金工實習基地、電子實習基地、機器人工程實踐基地、鋼鐵生產全流程虛擬模擬實驗室並實行「限流預約、免費開放」的開放制度。同時,學院還實施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支持在校大學生開展創新型實驗、創業訓練和創業實踐項目,開展各類科技創新實踐活動。
新京報記者 蘇季
編輯 繆晨霞 校對 賈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