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玟去世:你可以不要假裝「很快樂」!

2023年07月10日19:01:03 熱門 1481

7月5日晚,李玟的姐姐李思林在其個人微博上發文稱,李玟患抑鬱症多年,於7月2日在家中輕生,搶救無效,於7月5日去世,享年48歲。

有粉絲在7月2日還收到李玟的語音,她語氣平和,甚至用她一貫輕快溫柔的嗓音,感謝著粉絲送來的禮物,感謝粉絲的愛與支持,「你們做我的後盾,嗯……我會加油。」

就在說出這些話的當天,那個多年來給人開朗、陽光印象的李玟,選擇了輕生。

看到她姐發的微博,應該是真的,覺得很震驚。

前段時間看八卦得知她有抑鬱症,花心丈夫出軌無數次,對繼女那麼好,人家也還是幫出軌的爹,這把年紀還在試管,九次試管都失敗。

李玟給人的感覺是:媽媽把她變成自己需要的樣子,老公帶著繼女並不愛她,自己始終都不能有個自己的孩子好好有人愛自己。

李玟已經用盡全力去樂觀,去變得不像自己,真的忍不了了,真的累了…

她的歌在歐美樂壇都有一席之地,曾經作為首位華人,登上奧斯卡頒獎典禮,唱《卧虎藏龍》主題曲。

也許做太久太陽也有累的一天,希望她能繼續做一個快樂的百靈鳥~

為什麼她在生命中從未向外界傳遞過一絲一毫求救的信號?

我只能揣測,作為一個歌手,所承受的遠遠比我們普通大眾要多得多。

在我們的社會中,對於抑鬱症的認知仍然存在誤解和偏見,許多人往往將其簡單地歸咎於軟弱或缺乏意志力。

而由於一少部分人對這個名詞的濫用,導致這個如同潮水般洶湧而來的心理疾病,成為了一種恥辱,被無端地污名化,和少部分人標榜自己的工具,掘金的財富密碼掛上了鉤。

這樣的社會現狀,讓許許多多像李玟這樣的人,無法表達。

所以,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刻,傾聽內心的聲音,關愛身邊的人。

或許,若干年後,當我們再次仰望天空,感受她留給人世的愛,她已經確確實實地,在未來轉過身,微笑得坦然。

她的內心終於得到了解脫,她已經擺脫了痛苦的束縛,飛向了未來的星海。

而她留下的那份赤誠的愛,將永遠在我們心中閃爍,每當播放起她的音樂,就會重新鮮活在我們眼前。

此刻,亞東特別想說些什麼,又特別不知道說什麼。

我不知道她為什麼選擇這條路,我卻尊重她選擇這條路。

我很理解李玟,一個達到過頂峰的人。

一個看似瘋癲,其實保守的人。

一個想過自己日子,卻沒人走進她心裡的人。

她很希望付出得到回報,很希望在巔峰得到人贊同。

很希望低谷的時候有人說在。

很希望公平,很希望承認,很希望世間沒有太多的勾心鬥角。

很希望被知道才華,很希望有人說你很好,說我在,說你一定會成功的。

或許,她達到了。

可或許她並沒有達到她要的。

我只想替她說一句。

清清白白做人,沒有對不起別人,唯獨對不起自己。

自殺並不可怕,比自殺更可怕的是失望和厭世。

有些人說,你都有勇氣自殺了,為什麼沒有勇氣活下去。

錯了,就因為有了那一點點勇氣。

所以才會選擇這條路。

當一個人不說話, 不創作,不知道為何開始不活躍的時候。

請沒事多問問他在不在。

哪怕一句:沒事的,可能就會把從他懸崖邊拉回來。

2023年對李玟不算友好,腿部病變手術,婚變傳聞,對她的抑鬱症都是致命的雪上加霜,很遺憾她沒有挺過來。

李玟的歌聲是真真正正陪伴過我們的青少年時光的,雖然近些年曝光不多了,但對我們這代人來說,她就像一個久不聯繫的老朋友,一段旋律響起來,總能讓人想起那個舞台上活力四射的她。

上學時她的一首歌我很喜歡聽,叫《好心情》

如果有天堂,願她在那裡會有個好心情。

一路走好,CoCo李玟。

我接觸過幾個抑鬱症患者,這個病真的不是人遭的罪,我這人不追星,聽說李玟也是這個病輕生的,還是心有戚戚焉。抑鬱症的可怕只有得過的人、患者身邊人清楚,那是真的生不如死。

簡而言之,這是病,跟肺結核肝硬化是一回事,不是你嘴皮子一耷拉說好就好的,也不是「談心」能解決的問題。

前幾年有個朋友得了抑鬱症,治療了很多年也一直在堅持服藥,癥狀有所好轉。

有一天突然給我打電話說感覺自己沒問題了,心情很不錯,準備試著停葯。我當時就覺得不對勁,順口問了一下「你媳婦兒知道不?」

他說那當然知道啊,今晚就停了看看,我多留了個心眼打了電話給他老婆,他老婆壓根兒就不知道這事情,正在醫院值班呢,接了我電話跳起來就往家跑,還好及時趕到拖去醫院洗胃,一肚子都是安眠藥。

他媳婦兒說,好多抑鬱症患者病情好轉自以為沒事了就擅自停葯,然後突然發作受不了就自殺了。

這個三十幾歲的女人早就形容枯槁,苦笑著說了一句話,「我一個內科醫生,這麼多年都快成精神科的了。」

抑鬱症是一種要命的大病。

你會不會也有這個疑問:為什麼現代社會裡罹患抑鬱症的人越來越多?

單純用[玻璃心]、[承受力低]、[矯情] (以上指責都是錯誤的) 沒法科學解釋對不對?

我個人的感覺是:現代人的抑鬱症傾向更多是一種肉體反應和時代發展不匹配的後果是一種身體機能追不上生活方式和社交形式的不協調。

人類社會在幾十年內跨越式發展,我們的生活經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們人和人間的交流/社交方式幾乎是高速過彎。

而我們的肉體,放在人類進化尺度下只是一瞬,變都沒變。

他們被「卡住了」。

而這種不協調這種人格和心理上的病理性問題,更多是現代化下人類自毀傾向的縮影。

有個論斷無疑是具有一定合理性的:

[在現代,太多人因身心不協調不可避免地產生了自我毀滅的傾向]

個體的不協調表現為抑鬱和自毀,群體的不協調則表現為生育率下降和自我絕育。

群體的問題因素眾多,我就不討論了。

只想說:抑鬱症是病,真不是「軟弱」或者「承受力低玻璃心」。請別覺得「抑鬱症是鑽牛角尖"它是「讓人感受不到喜悅,在很長一段時間裡不知道開心為何物,失去了一種情緒,不能理解快樂是什麼東西。

有許多抑鬱症患者根本就看不出來(微笑型抑鬱症),他們在日常生活中也承受了社會的太多誤解和不理解了。

離開我們的喬任梁

面對疾病,我們要有正確的態度就是積極防範,不戴有色眼鏡去看待,對你對你周圍人來說:得了病,要早點去精神衛生機構干預治療。

不要顧慮過多,不要在意他人的言語目光。

抑鬱症患者往往是過於善良過於包容他人,他們對他人情緒的敏感和對自我快樂的鈍感是一體兩面的。

出現徵兆,早點去尋求幫助,真的。

都要好好的。

大家普遍的反應都是,像李玟這樣的人,看起來那麼自信,那麼陽光的人,怎麼會因為抑鬱症自殺呢?

也許大家認知的抑鬱症,應該是那種看起來就一臉冷漠,或者萎靡一類的精神不振的樣子。那種看起來陽光開朗的人應該跟抑鬱症沒什麼關係。

但實際上抑鬱症可以影響任何人,無論他們的性格如何。

有些人可能表面上看起來陽光外向,單他們可能會擅長掩飾他們的內心感受,有一個詞叫做「微笑抑鬱症」,就是形容這種外向陽光的人患有抑鬱症的表現。

他們在社交場合可能看起來充滿活力,但在獨處時可能會感到極度的孤獨或沮喪

「微笑抑鬱症」不是正式的醫學術語,而是用來描述那些儘管內心深受抑鬱症困擾,但外表上卻能表現得彷彿一切正常,甚至樂觀開朗的人。

這些人可能在社交活動中顯得活潑,職業上表現出色,家庭生活看起來也正常,然而在內心深處,他們可能感到深深的悲傷、絕望、失去生活意義,甚至有自殺的念頭。

他們的情緒問題通常只在他們獨處或與最親近的人在一起時才會顯現出來。他們可能是最好的工作夥伴,最投入的父母,最熱情的朋友,但當他們獨自一人時,可能會感到極度的憂鬱和孤獨。

很多人可能並不會意識到他們正在經歷抑鬱症,因為他們的外在表現似乎並不符合人們通常對抑鬱症的刻板印象。

比如上一次提到微笑抑鬱症的時候,還是羅賓·威廉姆斯自殺的時候。我對他最深的印象還是心靈捕手。

他自殺的時候大家也是難以接受,一個把歡笑帶給別人的演員,怎麼會因為抑鬱症自殺呢?

另一個典型的代表是切斯特·貝南頓,我最喜歡的林肯公園樂隊的主唱。

李玟去世:你可以不要假裝「很快樂」! - 天天要聞


許多人也跟我一樣,很難想像這麼一個積極樂觀的人會因為抑鬱症自殺。

微笑,就像是一個面具,扣在了抑鬱症患者的臉上,騙了別人,也騙了自己。

騙別人的原因有很多,比如不想表現出脆弱,好面子,強顏歡笑。即便內心已經極度痛苦,但對外仍然表現的很正常。

而騙自己更像是種自我催眠,不肯承認自己有抑鬱症,不會直面自己的負面情緒,這種壓抑到最後只會換來一個更大的爆發。

抑鬱症,跟感冒發燒一樣,都是一個很正常的疾病,不要有任何的病恥感。我們需要勇敢的面對它,積極的治療。

有一個朋友跟我說,他治療抑鬱症的時候吃了一種苦的讓他想死的藥物,我問他後來是怎麼堅持下來的,他跟我說:

葯再苦,還能有活著苦嗎?

熱門分類資訊推薦

曾小賢的上司Lisa榕,現實中不僅才貌雙全,還嫁給了CEO - 天天要聞

曾小賢的上司Lisa榕,現實中不僅才貌雙全,還嫁給了CEO

曾小賢的上司Lisa榕,現實中不僅才貌雙全,還嫁給了CEO雖然說《愛情公寓》這部劇在劇情上充滿了爭議,但是一定程度上,這部劇也是很多人的回憶,是伴隨了一代人的青春回憶,而且劇中的很多角色都成為了經典,他們的口頭禪也一直被拿來玩兒梗。
Lisa榕做主持多年沒紅,被陳赫拉進愛情公寓爆紅,如今怎樣了 - 天天要聞

Lisa榕做主持多年沒紅,被陳赫拉進愛情公寓爆紅,如今怎樣了

談到《愛情公寓》這部火爆一時的歡樂喜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不知道大家是否還記得《愛情公寓》中那個把曾小賢治得服服帖帖的女上司Lisa榕,現實中的她名叫榕榕,和劇中的形象也判若兩人。1981年出生在遼寧瀋陽的榕榕,畢業於上海戲劇學院,後來成為了上海東方傳媒集團有限公司的一名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