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青島|滄桑聚福樓,商號內外事:舊日「小商品王國」——即墨路上的飯店、書局、眼鏡店

2023年07月04日23:57:41 熱門 1894
人文青島|滄桑聚福樓,商號內外事:舊日「小商品王國」——即墨路上的飯店、書局、眼鏡店 - 天天要聞

□文/圖 半島全媒體首席記者 張文艷(老照片除外)

即墨路上的施工如火如荼,機器轟鳴,正在為一條曾經成為傳奇的道路披上新裝。即墨路在青島,有著特殊的地位,當年的即墨路小商品市場,成為「小商品的王國」,享譽國內外。查詢檔案,300多米的道路,留下了長長的商號名單,聚福樓、中華書局、三山誠,這些老字號,留下的不僅僅是商界風雲,還有名人影蹤,更有平民百姓品嘗生活的滋味:酸甜苦辣咸,這一切都融入了老街的經緯阡陌中,將歲月積澱得愈加醇厚芳香。本期,我們繼續老街往事,一起感受城市的變遷。

檔案記錄

商號林立,城市縮影

探訪即墨路時,天氣晴朗,氣溫適宜,讓這條路上建築的色彩更加鮮明。站在芝罘路與即墨路交界處,改造正在緊張地進行著。

即墨路上有多處里院,4號三義里,15號洪園裡等。三義里是一處磚混里院,紅磚圍砌,兩層樓,中國風格建築,隔壁的青磚建築也已初見新貌,厚重的歷史感撲面而來。對面,為即墨路15號建築,建成於1914年前,紅瓦坡頂,石基底座,檔案中記載,建築最早的業主是劉鳴卿。這位上海民族資本家在青島最著名的投資是1930年,與張立堂一起組成董事會,建成山東大戲院,也就是現在的中國影劇院,造就了青島電影放映史上的輝煌。他還與青島華商商務總會會長傅炳昭,於1922年開設了山左銀行。在他給政府的《申請領租珵口路官地建顏料工廠的呈》(1928年10月4日)中,記錄著他的籍貫是黃縣,住址在膠州路68號。劉鳴卿在青島的投資方向較多,涉及房產、金融、工廠,他還是青島商業公所的第一位董事,公所的所長是丁敬臣。所以,他的名字,是與當年的青島四大家族(劉子山、傅炳昭、丁敬臣、李漣溪)聯繫在一起的。

人文青島|滄桑聚福樓,商號內外事:舊日「小商品王國」——即墨路上的飯店、書局、眼鏡店 - 天天要聞

走進即墨路與博山路交口的小里院,感受到了一種局促的親切。院落不大,沒了昔日的煙火氣,也不見了更早時候商號的蹤跡。工人進進出出,木板搭建的臨時通道發出吱呀的響聲。

即墨路是在大鮑島村原址內建成的鮑島區商業街之一。大鮑島村是清代即墨縣仁化鄉一個村莊,這附近的滄口路、李村路、海泊路均是原即墨縣境內地名。早期,在「紅瓦綠樹」的青島,這一帶仍有些黑瓦、黛牆的建築。或許是因為歷史悠久,所以這條路上的商號名單很長。

即墨路18號是中華食品行,這家以批發糖果、餅乾、罐頭等雜貨為主的商號,還有一家分店,在雲南路43號,經理張祖焜是浙江寧波人,住在雲南路的分店裡,投資商以浙滬商人為主,其中一位股東穆彰華,和張祖焜是浙江同鄉,在濰縣路32號,穆彰華與徐詠春合開了一家華德泰鐘錶眼鏡百貨店。值得一提的是,1921年,華德泰百貨店美術部負責人郭錦卿在中山路上開辦了照相館,就是後來的天真照相館。

23號里院的商號較多,有水果土產店東泰和,經理翟序臣,和幾名股東都來自掖縣;新隆棉布店,經理馬岐山是煙台牟平人,股東11人,都來自煙台,是煙台在青島投資的代表商鋪之一;同春泰水果業經理黃相臣是蓬萊人,股東兩位天津人,分別是劉景山和劉裔亭。

人文青島|滄桑聚福樓,商號內外事:舊日「小商品王國」——即墨路上的飯店、書局、眼鏡店 - 天天要聞

而位於23號人和油坊的遭遇,是青島一大歷史事件的縮影,在檔案中,商號負責人於1935年8月28日「函稱因明華銀行倒閉股東受有損失,無意進行,即日起停止營業」。這裡提到的明華銀行,就是1935年5月23日發生的震驚全國的明華商業儲蓄銀行倒閉案。1922年10月,明華銀行在青島河南路開設分行,由張絅伯兼任經理。該行以高出同業一二厘的存款利率和贈送「紀念品」等方式為誘餌,吸引了大量儲戶,卻因資金鏈斷裂,加上金融風暴、擠兌風潮而倒閉,大量儲戶破產,一個小小的油坊也遭到波及,令人唏噓。

名樓故事

買醉須登聚福樓

因為封閉整修的緣故,未能窺見即墨路的全貌。猶記得多年前,曾走過這條路,當時的商店琳琅滿目,招牌各異,門口總是坐著幾人,沒有顧客時,他們自顧自閑聊著,並不時用餘光瞟過路人。翻看歷史資料,對即墨路印象最深的,當屬曾名震島城的「三大樓」之一聚福樓。隨便問一個路人,他們都能說上一段故事,比如王垿,比如火災。

人文青島|滄桑聚福樓,商號內外事:舊日「小商品王國」——即墨路上的飯店、書局、眼鏡店 - 天天要聞

名流觥籌於此樓

一份商人調查書,記錄著聚福樓的「身份」。

商號名稱:聚福樓;營業地點:即墨路12號;代表人:吳滋玉,山東省福山縣人;販賣貨物:飯館;往來家(買賣兩方面):雞鴨、鮮魚、豬肉、青菜、酒;資本:三千元;一年賣貨總數:年三萬七千餘元;存貨:現買現賣;勞務關係:手藝;使用人數:34名;薪工:110元;工作時間:自早七點至晚十點整。

當年的青島,中餐業分為三等餐館:一等、二等和大眾。聚福樓屬於一等餐館。高學曾是「順興樓」的名廚,來自烹飪之鄉福山。他在「順興樓」常常接待清末寓居青島的達官貴人,與議政大臣劉廷琛以及法部右侍郎、書法家王垿交情甚好。王垿認為高學曾為人忠厚、老實,還炒得一手好菜,提議他自立門戶。於是,高學曾與福山老鄉吳滋玉租用王垿在即墨路12號的樓房,開辦了「聚福樓」,寓意為「聚大福大貴於此樓」,主要經營膠東魯菜。王垿不僅為「聚福樓」題匾額,還為各個房間寫了對聯,大力支持高學曾。聚福樓聘請的經理是楊清寰,也是福山人,並從老家請來名廚,菜肴選料講究,廚師刀工精湛,以烹制魚翅、海參、燕窩等見長,還有紅燒加吉魚、椒油菠菜、奶湯菜花、西施舌等膠東口味菜肴,極為誘人。

西施舌是梁實秋的最愛,他在《憶青島》一文中寫道:「順興樓最善烹此味(氽西施舌),遠在閩浙一帶的餐館之上。」愛好美食的梁實秋經常出現在青島的餐館裡,順興樓是他常去的地點之一,相信聚福樓也曾留下過他的蹤跡。

楊清寰深諳生意之道,他善於結交官僚,學京城大飯莊的做派,每天晚餐時間,他會穿著長袍馬褂,對來客一一作揖歡迎。他還常請名人留下字畫,比如書法家鄭孝胥在聚福樓參加宴會,還留下了「驅車偶過即墨路,買醉須登聚福樓」的對聯。

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1926年,鄭孝胥路過青島,他自恃學貫中西,才高八斗,其字不輕易示人。在聚福樓聚會時,據稱王垿也在列,他應眾人的邀請,揮筆寫詩作賦,此時的鄭孝胥受到影響,也心血來潮,寫下了對聯。王垿的書法遠在鄭孝胥之上,在京城留下「有匾皆書垿」的美名。但正因為人們知道鄭孝胥「惜字如金」,輕易不示人,並收取高昂的潤筆費,所以顯得很難得。高學曾將對聯懸掛於樓上八號大廳內,從此「聚福樓」名聲遠播。好奇心驅使,一些達官貴人常到聚福路觀瞻宴請,生意更加紅火。

台東開分店,火災傷元氣

聚福樓在經營中還採用賒賬方式招徠顧客,對附近商家住戶送菜上門,有時還派廚師帶烹飪器具外出服務,這些方便顧客的做法使得聚福樓生意興隆,享有盛譽。於是,聚福樓又在東鎮台東西二路30號開了分店「聚福樓」東記。

聚福樓酒宴價格不菲,《青島指南》記載:「包辦酒席,昂貴異常,12~14元之席,在南方已覺頗可下箸,在此尚屬十分菲薄。」要知道當時工人的月工資僅為4~6元,一頓高檔酒席,等於工人3個月的工資,還是低等菜系。如果高檔一點,30元的酒菜,涵蓋的就比較全面的:包括鮮果4色,小點心24盤,冷葷大拼盤4個,熱炒4個,大件8個,其中有燕窩、魚翅、銀耳、扒肚、海參、魚、鴨、琥珀蓮子,還有兩道甜點。

聚福樓的名菜很多,除了常規魯菜外,還有掛霜丸子、蘆筍扒鮑魚,都屬於青島十大名菜。聚福路的麵食也很多,有水餃面、三鮮面、蒸餃、菊花包、蒸荷葉餅等。青島文史專家魯海先生曾稱:「我小時候進去吃過,是個回字形的三層樓,二三樓是雅座,中間是天井。那是個很火的場子,生意很好。」

1943年因煙頭引起失火,主要的經營陣地轉移到了「聚福樓」東記。不久後,即墨路新樓落成,東、西兩號同時營業。1949年後西號停業改作居民住宅,東號繼續經營,1956年,實行公私合營,更名為台東飯店,一直歸青島市飲食服務公司所屬。1998年,因拆遷改造,台東聚福樓被拆除。

書店往事

小夥計開辦大書局

書店,是城市的燈塔,也是喧囂老街安靜的一隅。

在大鮑島街里,有多家書店,大型書店有商務、中華、世界、開明四家,既出版圖書,也有門市部。中華書局青島分局最早開在了中山路和膠州路交叉口,僅有一間門面。後來選址即墨路32號,擴大經營。書店為兩層樓的「口」字形,「中間為天井,後樓樓上是經理室、會計室,樓下及西廂為書庫,東廂為食堂,臨即墨路為門市部,其建築不僅在島城書店裡首屈一指,在各商店中也是規模很大的」。

人文青島|滄桑聚福樓,商號內外事:舊日「小商品王國」——即墨路上的飯店、書局、眼鏡店 - 天天要聞

檔案記載,中華書局同記由上海中華書局有限公司與平度人劉翕三(希三,又名劉錫九)合辦,劉為經理,主業是書籍文具,生意範圍西至青州,北至萊州,南至沂州等各縣書局,以及遠銷北京、天津、上海等。

中華書局主要經銷本版書,以課本、工具書、學術著作為主銷三大類,同時向膠東各地書店批發圖書。中華書局出版的現代文藝作品很少,大多數是學術著作,所以青島中華書局讀者並不多,但書價高,利潤大,仍有很好的營業業績。

曾任交通總長的葉恭綽也是位書法家,嶗山北九水的「潮音瀑」就出自他手。上世紀30年代他脫離政壇,在安徽路定居後,公開售書法,以示不再致仕,收件處即為中華書局。當時葉恭綽刊在《青島時報》的「潤資」為:對聯四尺八元,堂幅四尺十元,市招榜書每字一尺十元,扇面每件六元,劣紙不書,壽屏不書,碑碣另議。

其實,並不止葉恭綽一人,其他名家賣書畫,也以中華書局為收件處。

人文青島|滄桑聚福樓,商號內外事:舊日「小商品王國」——即墨路上的飯店、書局、眼鏡店 - 天天要聞

關於中華書局的歷程,半島全媒體記者曾經專訪過劉錫九的女兒劉振華。劉振華出生於1926年,也是在這一年,中華書局青島分局在即墨路建了新樓,從原來僅一間門面的小店變成青島當時最大的書店。劉錫九一家就住在二樓。劉錫九與中華書局的淵源是從煙台的福如東文具店開始的。「父親家是平度農村的,原名劉希三,後改名劉錫九。他沒念多少書,只念過私塾。父親十幾歲的時候,從平度到了煙台。煙台有個叫福如東的文具店,父親毛遂自薦,當了店員。因為他幹活賣力,字寫得好,又會打算盤,經理開始讓他記賬。福如東和上海的中華書局有聯繫,上海中華書局經理到煙台來的時候,看中了父親。當時他們正打算在青島成立中華書局的分號,就把父親帶到了青島,擔任中華書局青島分局的經理。」劉振華說,書局店員大多是平度老鄉,還有些是母親的昌邑老鄉。「我有一個哥哥,三個妹妹,除了我,他們都是名牌大學畢業生,一個北大,兩個清華,一個人大。出了這麼多高材生,和我們家裡開書店有很大關係。父親經常鼓勵我們到書店翻書、借書,以開闊視野、拓展知識」。書籍給了劉錫九事業,也給了孩子們遨遊知識海洋的帆船。

1956年工商業公私合營、私營書店合併成立了中國圖書聯合公司,中華書局原址成為青島門市部,而後消失。僅僅一年後,劉錫九就在六一兒童節的前一天,去世了。

商圈更迭

輝煌小商品,老字號猶存

即墨路上,新舊路牌在光影中,展現出不同的色彩。

藍色的標誌性路牌背後,是石刻即墨路,幾乎每條老街上都有,雕刻在牆面上,低調內斂,而又不失芳華。

一如這條路上的老字號,留在記憶里,經久不衰。三山誠眼鏡店,是記載中即墨路上較早的商號,位於55號,開辦於1900年12月10日。彼時,青島正處於德國侵佔青島時期,這家店面便以眼鏡作為「時髦」商品,在這座城市中打開了銷路。登記名冊顯示,眼鏡店的使用人數為21人,出資人、經理是同一人:孫一山,他出生於1877年,開辦眼鏡店時23歲,即墨人。

人文青島|滄桑聚福樓,商號內外事:舊日「小商品王國」——即墨路上的飯店、書局、眼鏡店 - 天天要聞

「諸君欲購真正嶗山茶墨水晶石眼鏡,請至三山誠眼鏡老店。專采嶗山晶石,營業四十餘載,自設電機工廠,聲譽中外馳名,出品精良,定價低廉,堪稱華北唯一。」這是1943年2月27日刊載於《青島新民報》上的廣告,將店面的本地特色、優質做工、悠久年份展現出來。早在1935年5月29日的《青島平民報》上,三山誠也刊載了一則廣告「本號專採辦嶗山各種晶石,製造各式眼鏡,久蒙各界稱讚,時下又在嶗山附近新購得各種晶石奇多,成色最佳,無拘茶晶墨晶水晶紫晶等石,比前採辦者遠勝數倍,現已將各式眼鏡完全造成,精美異常,價格克己,諸君欲養目者,請莫失此良機」。

三山誠反覆提到的水晶,是青島「四大特產」之一,蘊藏於嶗山山脈,有黑色、茶色、白色,質量堪比瑞士水晶。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水晶價格高昂,但對眼睛有保護作用,可以用於近視鏡、老花鏡、養目鏡等。三山誠選取了玳瑁作為鏡架材料,二者合一,成為身份的象徵。所以,三山誠的產品除了滿足青島需求外,還遠銷北京、天津、濟南等地,還有外地人專程到青島購買,就連軍閥吳佩孚都曾派人到三山誠買養目鏡。

有趣的是,孫一山將製作眼鏡剩下的水晶下腳料,還製作成一些水晶飾品,像耳墜、項鏈、手鏈、念珠等,色澤晶瑩,頗受歡迎,還製成圖章。可見孫一山經營頭腦靈活。

青島解放後,三山誠合併於亨得利,至今仍為青島的老字號佳話,延續著。

人文青島|滄桑聚福樓,商號內外事:舊日「小商品王國」——即墨路上的飯店、書局、眼鏡店 - 天天要聞

歲月留給即墨路的輝煌開始於改革開放後,這裡開闢為馬路市場,經過幾年的發展,成為享譽國內外的即墨路小商品市場,並延伸到周圍的馬路,市場異常紅火,人山人海,據記載多時達10萬人,被譽為「小商品王國」。即墨路,作為以本土地名命名的道路,代表了青島式的熱情,正如青島詩人王音所說,這裡「恰似一部露天紀錄片,它的聲、光、色已狠狠地刻錄在世紀青島的光碟上了……」

熱門分類資訊推薦

曾小賢的上司Lisa榕,現實中不僅才貌雙全,還嫁給了CEO - 天天要聞

曾小賢的上司Lisa榕,現實中不僅才貌雙全,還嫁給了CEO

曾小賢的上司Lisa榕,現實中不僅才貌雙全,還嫁給了CEO雖然說《愛情公寓》這部劇在劇情上充滿了爭議,但是一定程度上,這部劇也是很多人的回憶,是伴隨了一代人的青春回憶,而且劇中的很多角色都成為了經典,他們的口頭禪也一直被拿來玩兒梗。
Lisa榕做主持多年沒紅,被陳赫拉進愛情公寓爆紅,如今怎樣了 - 天天要聞

Lisa榕做主持多年沒紅,被陳赫拉進愛情公寓爆紅,如今怎樣了

談到《愛情公寓》這部火爆一時的歡樂喜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不知道大家是否還記得《愛情公寓》中那個把曾小賢治得服服帖帖的女上司Lisa榕,現實中的她名叫榕榕,和劇中的形象也判若兩人。1981年出生在遼寧瀋陽的榕榕,畢業於上海戲劇學院,後來成為了上海東方傳媒集團有限公司的一名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