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
福建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公示
全省民族團結進步
模範集體和模範個人表彰名單
嵩嶼街道海虹社區居民委員會
名列其中
罕見:一個社區15個民族
海滄是一座崛起中的國際一流海灣城區,極具時代的開放性和包容性,宜居宜業,所以,國內選擇定居海滄的人非常多,因此,這裡就出現了多元文化的繁盛景象。
我國56個民族,海虹社區就能找到15個民族——漢族、藏族、畲族、壯族、蒙古族、朝鮮族、達斡爾族……其中,14個少數民族的人口超過了500人。
團結:從海虹合唱團說起
2002年,朱真德跟隨女兒的腳步,從黑龍江遠道而來,定居海滄。她是朝鮮族,剛來的時候,自己連普通話都不會說。為了融入新環境,她每天看電視學普通話,纏著外孫教她發音。
不滿足於學會普通話的現狀,善歌善舞的朱真德牽頭在社區里找夥伴,現任海滄區音樂家協會副主席的鄒忠普就是她的夥伴之一。
朱真德(左一)、鄒忠普(左二)
「鄒忠普也是來自黑龍江,退休前還是文工團團長,當時找到他,我非常開心」,朱真德說,最開始,考慮到在小區里練習會吵到鄰居,大家就跑去海滄大道排練歌舞。後來,海虹社區的相關設施完善了,社區樓下有了排練大廳,大家又從海滄大道回到社區。
2013年,海虹合唱團成立,成員僅17人,鄒忠普被推選為團長。可是,大家來自五湖四海,水平參次不齊,有的不會唱更不會發聲,還有濃重的地瓜腔。
「我跟大家說說,如果信任我,就隨我好好學,學會唱歌、學會化妝,爭取三年後走上舞台演出」,鄒忠普說,沒想到,大家非常熱心,守紀律,每周學習不遲到不早退,半個月成員發展到30多人。
說是三年後走上舞台,其實,不到兩年時間,海虹合唱團就在舞台上嶄露頭角了,只要街道、社區有需要,他們都會排練出非常好的節目,用歌聲表白海滄。
海虹合唱團的隊伍越拉越大,現在成員發展到了157人,有好幾位還是少數民族同胞,而且,大家學會了70多首紅歌,帶動了數百個家庭參與其中,所以,合唱團又被大家稱為「民族大合唱」。
從成立到今天,海虹合唱團內部沒有發生過一起爭執,還有成員堅持每天早上發新聞資訊,分享正能量呢。可以說,海虹合唱團是社區和諧的一個穩定劑。
鄒忠普認為,說到底,海虹合唱團能有今天,的確要感謝朱真德開了一個好頭,促進了海虹社區的文藝發展。
融合:舌尖上的幸福百家宴
除了常年開展的海虹社區合唱團、每年舉辦的百家宴活動,社區還結合每年的民族進步宣傳月,開展舉辦民族特色服裝展示、民族歌曲比賽、民族大合唱等文體民俗活動,年均活動10場次。
在百家宴上,不僅有朝鮮族的泡菜、壯族的五香鵪鶉蛋,還有海蠣炸、醬油水等廈門特色美食。
泡菜 一上桌就「秒光」
朱真德準備的都是朝鮮族愛吃的壽司、泡菜,泡菜一腌就是兩箱,有時候還送一些給社區里的朋友嘗嘗。
佘立萍(上圖),一名來自甘肅的藏族姑娘。每次百家宴,她都會從甘肅購買羊肉,讓大家飽嘗一頓家鄉的美味。
百家宴活動現場,少數民族居民與漢族居民同台共舞,佘立萍和蒙古族同胞還向現場觀眾獻哈達。
所以,在大家看來,百家宴是一場民族大聯歡,傳遞的不僅是美味菜肴,更是不同民族間的深情。
2019年,為了便於更好地為少數民族服務,海虹社區設立了少數民族志願者服務站點。這是海滄區設立的首個少數民族志願服務站點,佘立萍通過應聘成了這裡的工作人員。
作為社區和少數民族居民的溝通橋樑,佘立萍既協助社區把少數民族相關活動安排得妥妥噹噹,又是社區活動的參與者之一。「能和不同民族的人打交道,又能照顧到家庭,我很喜歡這份工作。」佘立萍說。
2004年,同學來廈門讀研究生,大學畢業的佘立萍接受了同學的邀請,來廈門找工作。沒想到,同學研究生畢業後回了家鄉,而她捨不得離開,就在廈門成家了,定居在海滄。
在海滄待得習慣嗎?佘立萍告訴海滄君:我在海滄,挺好的。
來自內蒙古的敖掛阿姨是達斡爾族,因為愛唱歌、愛跳舞,她很快就融入了新集體,結識新夥伴。最讓她稱讚的,是這裡的人非常熱情。
海虹社區相關負責人表示,接下去,社區還將繼續舉辦更多各族人民喜聞樂見的活動,促進民族團結進步、推動鄰里和諧友愛。
文案/編輯:彭建文
資料:嵩嶼街道海虹社區
校對:暨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