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國內輿論場上有一場關於「娘化」與否的大辯論。但是人們對於「娘化」的爭論都停留在「道德」和「長相」層面。很多人說「少年娘,則中國娘」。但是到底什麼是「娘」?社會「娘化」會如何?沒有人去深入挖掘。
久而久之,一些別有用心的自媒體就把「娘」的範圍不斷擴大,比如某「動物公會」已經把「娘」的打擊面擴大到所有生活體面的男士身上。
小志一直有一個觀點,就是中美是相通的,中國越發展越像美國。不要以為「娘」這個話題只有中國吵,其實美國人早就開始吵了,而且他們對於「娘」的批判早已經深入到了社會的具體現象中。
小志帶大家一起來吃一吃這塊美國的瓜。
在美國,名詞,叫做「Wussification」,這是文明的說法。不文明的說法就是把「W」換成「P」。
什麼意思呢?這個現象的反對者對此給出的是,由於女性在社會中地位越來越高,主導了美國的各類教育系統。她們的教育理念讓美國的青少年變得越來越像「娘炮」。
這個所謂的「娘炮」並不是在長相上男性越來越精緻,而是美國教育孩子要照顧他人感受。也就是說要為青少年打造一個無挫折社會。
很多人在網路上告訴大家,美國是一個崇尚競爭的社會。但事實是,美國基礎教育界目前開始流行一種全新的理念——每個孩子都是贏家。
先說說歷史,這場所有人都是贏家的運動其實是根植於西方文明之中的。可以說,西方每一次重大的社會變革都是「個人主義」的一次進步。
小志在美國大學讀歷史系的時候,可以清晰地感覺到,歷史課本的編撰就是以「individualism」為邏輯主軸。1970年代,美國社會以反對越戰為導火索,爆發了席捲全國的嬉皮士運動和民權運動。這兩種運動是「個人主義」在文化和政治上的各自表現。
在這樣的文化、社會和歷史背景下,作為民主主義橋頭堡的加利福尼亞於1986年發起了自尊運用,他們認為這項運動可以對沖很多當時美國社會存在的問題。
自尊運動在加州各郡設立了自尊學術委員會來評定低自尊度是否是造成社會問題的原因。後來研究證明不是主要原因。加州的運動在1995年結束。但是同年,美國國家自尊協會建立了。
之後,在許多地方,「維護尊嚴」的政策變得越來越強大。逐漸走向了今天讓人不敢說話的所謂的「政治正確」。
說完了歷史背景,我們說說這些「自尊政策」的具體案例吧。
第一個故事,小時候上學都很期待運動會。得到了名次的話,可以登上領獎台,得到大家的讚賞。同樣的,美國作為一個體育大國,人們從小就開始接觸體育活動。
在棒球中有一個規則叫做「三振出局」。什麼意思呢?
投球手投出第三個球為好球,擊球員沒有揮棒,球在落地之前直接被捕手接到;投球手投出第三個球,擊球員揮棒落空,球在落地之前直接被捕手接到;投球手投出第三個球,擊球員揮棒成擦棒球,球在落地之前直接被捕手接到。
以上三種情況擊球員即被判三振出局。
但是在2003年的時候,美國小學生棒球聯盟宣布放棄這個規則,交由各地小學聯賽自己決定是否要給孩子們「三振出局」。
沒有了三振出局,比賽還怎麼玩呢?許多美國學校發展出了一個新的規則,不計分,這樣子大家沒有輸贏,都有上場比賽的機會。每個人平均分配上場時間。時間到了,比賽結束。皆大歡喜。
第二個故事,沒有勝利者和失敗者,那麼到底如何激勵孩子們呢?每個人都是勝利者,每個人都可以得到一個獎盃。
2015年,美國橄欖球星,匹茲堡鋼人隊的James Harrison在自己的Instagram上發了一篇短文。文章內容是他六歲和八歲的兒子拿回家兩個獎盃,但是James決定退掉這兩個獎盃。
原來這兩個獎盃是參與獎,因為每個人都是一個勝利者。
Harrison不認同這種教育方式。他非常支持孩子們的活動,也為他的兒子們感到驕傲,但是他希望自己的孩子知道,所有的東西都要通過奮鬥獲得,而不是參與就可以了。她期待兒子們可以真正贏得獎盃。
Harrison所反對的就是美國目前盛行的「獎盃文化」,不管你勝利還是失敗,只要你參與了就能得獎。
2015年HBO紀錄片《獎盃國家》裡面就有一幕比賽組織者給所有參賽的兒童頒發獎盃的畫面。其中一名組織者說:「我們輸掉了本賽季幾乎所有的比賽,但是我們度過了一個好時光!」
要注意,這裡的標準甚至不是努力獎或者貢獻獎,而是參與獎,你只要出現了就可以拿獎盃。
第三個故事,美國最大的青少年橄欖球組織Pop Warner在2015年的時候曾經發起過一個項目。他們發起了一場小學橄欖球比賽,而且最終名次最高的兩支隊伍將可以免費前往迪士尼樂園遊玩。
孩子們十分激動。
來自費城西部Tar Heels球隊的孩子們很激動,他們都是來自中下階層黑人家庭的孩子,要父母帶他們去一次迪士尼幾乎是不可能的。
他們一路過關斬將,贏了11場比賽,眼看就要拿冠軍了。結果Pop Warner官方突然宣布改變規則,他們不會贊助勝利的隊伍前往迪士尼樂園。
什麼理由呢?
因為他們覺得不公平,他們表示不想讓快樂的橄欖球場變成一個殘酷的競爭,少年橄欖球李不應該有勝利者和失敗者。所以隨即挑兩支隊伍去迪士尼樂園更公平。
努力拚搏→活得好成績→得到獎勵。這個邏輯居然不公平,也是活久見了。
Tar Heels球隊
第四個故事,在賽場上,你要不要碾壓你的對手?我們都還記得在巴西世界盃上,德國隊曾經以7:1的分數血虐巴西隊。那場球看得大家好爽。
美國的高中橄欖球比賽上也發生了這麼一回事兒。
2013年,得克薩斯州,Aledo高中以91:0的比分碾壓Fort Worth Western Hills高中。結果你猜怎麼著?FWWH高中的家長居然提出了書面投訴,稱Aledo這樣做屬於「校園霸凌」。
看來家長們真的很怕孩子的心靈受到創傷。
2014年的時候,美國新英格蘭地區小型大學體育協會通過了一項規定,要求以後成員大學的比賽中不得出現喝倒彩的現象,否則將予以處罰。
第五個故事,由於害怕小孩兒受傷,美國開始興起了一股禁止學校橄欖球和足球的風氣。
就在今年2月9日,加州州議會民主黨議員Kevin McCarty,Lorena Gonzalez Fletcher提出草案,稱年紀過小玩橄欖球可能會有腦震蕩的危險,我們要保護我們的孩子免受傷害,所以應該禁止青少年在上高中前玩橄欖球。
那你高中就可以無憂無慮玩橄欖球了嗎?也不行,有人認為高中也還是太早。
2016年,北卡羅萊納大學和堪薩斯城兒童慈善醫院進行了一番辯論,醫院醫生們認為不應該讓高中生玩橄欖球。原因很簡單,也是害怕會導致腦震蕩。
第六個故事,考試如果全部答錯會怎樣?當然是得零分。2013年,在佛羅里達州Broward郡學區總監表示,要進行學校改革。怎麼改呢?
他認為不能讓孩子們對學習喪失信心,所以要把考試的最低分從0分改為50分。也就是說,你哪怕交白卷,也可以得50分。他解釋道:「我們的事業幫助學生們取得成功,而不是讓他們失敗。讓一個學生落入無法恢復的狀況中是不對的。如果一個人得了太多的零分,那麼以後他們看到數學題就不會再嘗試了。」
看了這麼多案例,我們來看看美國「娘化」背後的爭議吧。
我們來看看支持者是怎麼說的。美國「我們是教師」網站上曾經發表過一篇文章,解釋為什麼每個人都得一個獎盃是好的。
理由是不要著急讓孩子這麼早就感受到殘酷的競爭壓力。青少年時期參加體育活動的目的應該是鍛煉他們的團隊合作,創造和領袖能力。未來他們可以把這種能力轉化為創意的能力。
而且不用擔心「每人一個獎盃」就會破壞孩子們對勝利的渴望。對勝利的渴望是來自於他們的天性。不管給不給獎盃,追逐勝利都是天性使然的。
要獎勵的不是勝利,而是參與和嘗試。
反對者的意見呢?教育專家Ashley Merryman寫了一本書,叫做《奪魁:關於勝利和失敗的科學》Top Dog:The Science of Winning and Losing。
她表示,科學數據證明,如果不斷鼓勵孩子,這並不會讓孩子們熱衷於挑戰。事實上,備受讚賞的孩子不願意接受挑戰,因為他們擔心如果失敗將失去讚賞。
她希望孩子們可以成長,而且因為他們努力成長而獲得讚賞。
2013年,VICE的聯合創始人Gavin McInnes在YouTube上發了個視頻,叫做《如何戰爭一個寶寶》。內容無非就是和他的孩子玩耍的內容,假裝在和寶寶搏鬥。
可是這卻引起了許多「教育人士」的反對,稱他的行為太粗暴。這不是好的教育方式。
時候,Gavin McInnes接受採訪的時候就談到了這個問題。他認為要讓孩子們不斷接受挑戰,而不是怕東怕西,覺得這個危險就不做,那個危險就不做。這樣只會讓孩子最後變成一個「娘炮」。
其實經常和孩子們玩兒是可以有效增進親子關係的行為。
我們都想保護我們的寶寶,但是當他們開始長大成人,我們就要教育他們什麼才是現實的世界。如果你不做,那麼現實就會幫你教育他們。
對於那些不行的孩子,如何保護他們的尊嚴呢?Gavin McInnes的答案簡明扼要:
「你不行就是不行,抱歉。你不如布拉德皮特帥,你不如數學家聰明,能力的世界本身就是分等級的。你能做的就是接受這一點,找一個你行的領域,然後向前進。
對於孩子來說,最重要的課程就是學會失敗。這就是童年的意義,學會失敗。」
其實「每人一個獎盃」並不單單關乎到「娘炮」文化或者「娘炮」教育,更加關乎生意。
在二、三十年前,美國的獎盃製造公司多數都是家庭作坊,一家人就搞定了。但是今天的美國獎盃產業產值搞到30億美金。
南達卡他州蘇瀑城的JDS製造公司是全世界最大的獎盃經銷商,他們的倉庫面積比4個足球場加起來還要大。老闆Scott Sletten的父母就是獎盃作坊老闆。
他們當時一年的銷量也就在2-3萬美元之間,而今天JDS的年銷售額已經可以達到5000萬美元。Sletten大方承認,「每人一個獎盃」的教育理念對他的生意簡直太好了。
和Sletten一樣,製造獎盃的企業家們非常清楚「每人一個獎盃」對他們生意的意義,所以他們籌建了很多遊說集團,讓政府和學校堅持這樣的教育理念。
甚至他們還贊助了一些研究機構,比如ARA組織就曾經發表過研究報告,稱給孩子們獎盃鼓勵是非常積極的教育方式。他們敦促家長最好可以在每次看到孩子們做點什麼事兒的時候,就給他們買一個獎盃。
小志不想參與到「娘炮」是褒義還是貶義的爭論中,我也不想評價美國的「娘炮」爭議到底哪一方是對的。
我只想把這些事件呈現出來,因為我們可以看到這些事情不單單在美國有,隨著大搞素質教育,中國也已經出現了很多上述案例中的事件,只不過還沒有人將它們和「娘炮」聯繫起來。
但是,早晚的事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