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時報5月1日報道,第一共和銀行已經被監管機構查封並出售給了摩根大通,周一上班後,這個成立於1985年,2023年已經成為美國第14大銀行「第一共和銀行」將不復存在!
救不回的第一共和銀行:美國最大的危機或已經來臨
第一共和銀行(First Republic Bank)也稱第一信託銀行,3月初在遭遇矽谷銀行倒閉和簽名銀行危機的同時也遭遇了流動性危機,股價一度下跌超過70%,大量民眾通宵在銀行外排隊取錢,其存款總額一度下降近41%至1045億美元!
3月16日,包括高盛、摩根士丹利、摩根大通、花旗銀行、美國銀行、富國銀行在內的銀行向第一共和銀行注入共300億美元,並保持至少120天,這一操作有所減緩民眾的恐慌情緒,到3月底時其擠兌情況有所遏制。
但進入4月份以來,美國經濟大環境並沒有好轉,多家銀行相繼傳出危機,另外還有多位業內人士警告美國至少有50家銀行面臨倒閉危機。第一共和銀行狀況繼續惡化,4月24日,第一共和銀行公布的2023年第1季業績顯示銀行於3月份流失逾1000億美元存款,消息傳出,股價再次崩潰。
美媒《新聞周刊》報道,4月25日(周二)開盤後,第一共和銀行每股價值為12.23美元。但到收盤時已經已跌至8.10美元,跌幅為49.37%。4月28日(周五),第一共和銀行宣布計劃開始以虧損的價格出售其債券和證券以籌集資本並開始裁員。
當天FDIC(美國聯邦存款保險公司)宣布正在考慮接管該銀行,導致其股價暴跌43%至3.50美元。在盤後交易中再次下跌42%後,總計在過去的6個月中,股價已經跌去90%。FDIC確認即將接管該銀行。4月29日,FDIC接觸了JPMorgan Chase、PNC和美國銀行等多家銀行,5月1日,FDIC宣布出售給JPMorgan。
與反應遲鈍的矽谷銀行以及簽名銀行的慢慢發酵相比,這次FDIC的速度堪稱是超音速,出現流動性危機,注資!一旦倒閉危機則直接接管並且立即找下家,看來FDIC早就已經有預案,發生危機立刻按部就班處理,原因很簡單,美國銀行已經經受不起民眾的恐慌性擠兌了,這更從另一個側面表示美國銀行的問題很嚴重。
三家銀行倒閉的真正原因:居然是投資美債
3月初以來,美國已經有三家銀行步入倒閉後塵,第一共和銀行的虧損總共有250億美元,而據《紐約時報》在5月1日的報道,三家銀行的倒閉情況是類似的,隨著美聯儲迅速提高利率以對抗通貨膨脹,三家銀行在貸款和投資的重壓下高額浮虧!
當這些虧損額消息被泄露後,這三家銀行都遭遇雙重壓力,以免是投資者拋售股票,導致股價暴跌並失去股市融資渠道,另一邊則是儲戶擠兌,銀行現金迅速見底,不得不拋售投資的國債(美債)以換取現金。
但這些銀行投資的都是長期美債,目前美聯儲不斷加息對抗通脹,導致短期美債利率走高,當長期美債拋售出現巨額虧損(短期更賺錢時誰要你的長期美債?),本來不拋售時只是浮虧,儲戶不擠兌,股票不暴跌,堅持到最後還是盈利的,但一旦遭遇擠兌,這些浮虧立刻就變成實際虧損,最終落得拋售資產甚至被收購的命運。
美國最大的危機或已經來臨:美債問題,已將引火自焚
美國一直都是用兩種方式薅全世界的羊毛甚至搶劫全球財富,一種是美元,另一種是美債,因為美元是國際貿易中主要結算貨幣,也是各國最重要的外匯儲備,也因為如此,美國一直都是有恃無恐的用這兩個工具收割世界。
第一個工具美元潮汐
通過一輪降息放出大量美元,在投資地產生的利潤後再通過加息過程讓美元拋棄資產迴流美國,通脹留在當地,利潤跑回美國;這一輪操作讓人非常惱怒卻毫無辦法,大量美元湧入對發展經濟相當有利,但當美元撤離時卻留下一地雞毛,美國用這種方式已經多次對全世界剪羊毛:
第一次就是收割拉美,1970年代初布雷登森林體系崩潰後,美元濫發導致大量美元外流,其中最近的拉丁美洲就成了「重災區」,大量美元流入讓拉美經濟異常繁榮,但到了1979年,美國收緊了寬鬆的貨幣政策,美聯儲把利率提升至1982年的最高點20%!
前所未有的高利率讓大量資本迴流,10年間美元產生的利潤全部跑回美國,而拉美國家因為經濟繁榮而增發的本幣則成了通脹的根源,開始陷入經濟危機,大量資產被低價賤賣,甚至連天然氣,自來水,鐵路,通信,電力等事關國計民生的產業也大量落入了美國資本家的手中。
後來美國還用《廣場協議》收割了日本,之後就是大家都知道的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收割東南亞,特別是亞洲金融危機,香港雖然背靠內地才沒有元氣大傷,但即使是中國這麼大經濟體量也是遭受了損失,這個武器威力相當強大,要是沒有強大的經濟體系做後盾,難保不被美國當韭菜收割。
第二個工具就是美債
發行債券是國家和機構「融資」的一種方式,正常情況下,以未來預期收益為籌碼借錢,等到債券到期後再贖回,然後發行新一輪債券,信譽好、收益好就不怕沒有銷路。但美債卻不是這樣操作,美國是強行要求全球「經濟合作夥伴」購買。
並且在到債務上限時並沒打算兌現美債,而是實施「量化寬鬆」(QE)政策,不斷提高美國政府的債務上限,從2008年開啟第一輪QE以來,美國政府已經進行了四輪操作,於2014年9月17日推出,但到了2020年因為疫情開放了無限量QE。4月19日,美國國會眾議院議長凱文·麥卡錫公布2023年「限制、儲蓄、增長」法案將聯邦債務上限從31.4萬億提高1.5萬億到32.9萬億美元。
這代表什麼意思?也就是在預期收益沒有增加的情況下擴大發行債券,雖然看起來賬面數據多了,但美債上限提高,美元增發,通貨膨脹嚴重了,手裡的美元更不值錢了。簡單點說就是一鍋粥不夠分了,美國又往裡面摻了勺水,看起來夠了,但營養不夠了。
割韭菜、剪羊毛還不夠,美國繼續作死
如果美國只是這樣操作的話,估計在全球還能多割幾年,因為到目前為止並沒有一個完全可以替代美元的貨幣,但美國已經開啟了作死的模式,在俄烏衝突發生後美國居然凍結了俄羅斯的所有美元賬戶,沒收了俄羅斯的海外資產,還把俄羅斯踢出了SWIFT結算系統。
這讓很多國家瞬間清醒過來了,美元是美國人的美元,結算體系和玩法規則都是美國人定的,打工幾十年好不容攢下點美元資產,結果美國人說凍結就凍結,說沒收就沒收,這讓人咋過呢?
所以從那會開始就有很多國家就動了小心思了,比如俄羅斯是不得不選擇,而印度、東南亞和南美以及中東多國是怕,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總歸是不靠譜,所以要放在多個籃子里,本幣交易,人民幣互換交易等等,反正就是要在美元交易上撕開一個口子。
然而俄烏衝突發酵引起的「血案」並未結束,它還揭開了美元幾個「臭不可聞」的蓋子,俄烏雙方打了一年多,歐洲與美國都不遺餘力的援助,全球糧食、能源市場暴漲,導致各國CPI指數高漲,與那些瘋了一樣暴漲CPI指數的國家不一樣,美國其實不算高,也就在9%左右,但這是年GDP高達20多萬億的美國,除了1970年代的金融危機外,美國就沒那麼高CPI過。
所以降CPI就成了2022~2023年拜登政府的主要內容,原本想著讓沙特增產石油降CPI,結果碰了幾次軟釘子,拜登快要自閉了!只能不斷加息讓美元迴流來給美國經濟托底,然而卻發生了意想不到的事件!
美債這個工具:開始反噬美國自身
美國內大量銀行都以槓桿的方式購買了大量長期美債,這次加息導致短期美債暴漲,本來也沒啥事,但銀行浮虧消息傳出遭遇擠兌,銀行不得不拋售長期美債,這個浮虧從賬面直接轉成了虧損,撐不住的三家銀行已經「倒閉」了。
然而更可怕的事情不只是銀行倒閉,而是美國聯邦存款保險政策遭遇不信任,3月17日,耶倫在就矽谷銀行、簽名銀行倒閉接受質詢時,來自於俄克拉何馬州的共和黨籍參議員詹姆斯·蘭克福德質問耶倫:
「為什麼我們納稅人的錢不僅要為那些支持拜登的億萬富豪買單,還要為將資金存放在矽谷銀行的中國投資者買單?」
俄克拉何馬州的共和黨籍參議員詹姆斯·蘭克福德
堂堂美國議員居然會提出這種低智商的問題,這是存款!代為保管的存款,不是投資!美國人居然想黑了中國人在美國銀行的存款,這種喪心病狂的說法實在讓中國儲戶怕了,加上同期瑞士政府授意瑞銀對AT1債券違約,讓大量投資者信心喪失。那段時間傳出的大量資金從歐美湧入東南亞,特別是香港等多家銀行,原因就是投資者對美國信心下降,出爾反爾的政策,層出不窮刁難投資者的美國議員,實在讓人放心不下。
另一個更可怕的「事故」則是美債賣不動了,各大美債購買國,不僅沒有新購美債,還在拋售美債!連G7成員國都在猛拋美債,英國、法國、德國、日本、加拿大、義大利都在狂拋美債,其中2月份英國拋售了253億美元,日本拋售226億美元國債,加拿大拋售了180億美元,德國、法國、義大利都在同步減持。我國2月份則減持了106億美元美債,總拋售規模已經高達4600多億美元。
美國發行債券,有人買才能「融到資金」,要是沒人買,那就再提高收益率,不斷提高的收益率總是會吸引到投資者,但此前購買長期國債的美國銀行就倒霉了。因為在短期收益更高的情況下沒人會去購買長期國債(也可以虧本銷售),那些美國銀行的購買的長期國債如果堅持不到購買年限兌現就會出現巨虧,一邊是美債賣不動加息,另一邊卻是銀行面臨倒閉,手心手背都是肉,美國打算咋辦?
中國的絕招: 美國也看不懂
美債的問題,耶倫是解決不了的!因為問題不在耶倫這邊,也不是現在發生的,而是積累已久。各國對美元和美債的怨氣可不是這麼容易能消除。坊間已經多次傳聞耶倫要求中國購買國債,但大家看到了,不僅沒有增購,反而在減持,這也是近期美國不斷搞事的源頭,美國這廝與眾不同,人家有事求人要送禮,美國倒好,不斷刺激你,讓你反過來求他,有這辦事方式嗎?所以中國一點都不急,晾他個一年半載,看看到底是誰更著急!
人民幣正在悄悄的國際化:美國人都沒察覺
CIPS(跨境人民幣支付系統)於2015年10月8日正式啟動,但進展並不順,儘管中國政府大力推行,但進展不是很快,主要是缺乏一個主動使用CIPS的契機,俄烏衝突是一個很大的機會,俄羅斯大量交易轉而使用CIPS,另一個則是各國也打算找一種美元以外的備用支付方式,CIPS成了備胎,但仍然缺乏主動交易的動力,因為人家手裡也沒有人民幣!
3月28日的《紐約時報》刊發的一篇報道稱發現了一種中國人將人民幣國際化的罕見方法,報道稱中國在過去的六年時間裡,總共向發展中國家提供了1850億美元的緊急貸款,這個金額比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貸款還要多。
紐時稱中國的貸款沒有那麼多附加條件,而且還款方式比較特別,中國的貸款的還款是用人民幣償還的。這些國家的外匯儲備中的人民幣的比例甚至還高於美元,這種讓西方國家意想不到的操作方式下,中國不知不覺的就把燙手的大量美元外匯給處理了,另一個則是人民幣正以一種悄悄的方式走向國際並迴流,正在以另一種方式達成美元潮汐迴流模式。
《紐約時報》這一報道,彭博社、CNN等多家西方媒體突然明白過來了,中國人在幾年前就已經開始去「美元外匯儲備」,而整個西方卻渾然不覺。這招主動人民幣國際化真是出乎美國的預料,用美國人的美元,完成人民幣國際化!這一招不知道是哪個天才想出來的,美國人看來是要頭疼了,因為中國的外匯儲備高達3.13萬億美元,想怎麼玩都行!
美國經濟真到了一個十字路口了,不斷作才落的現在這個下場,事到如今還有回頭路嗎?筆者看是沒有了,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全球去美元化正在進行中,怎麼也得搞幾個多元結算貨幣出來,只要能削弱強勢美元,只要能平衡風險,大家都是願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