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蘋果在電子產業鏈的地位,可謂是泰山北斗,iPhone13雖然沒有突破性的創新,但依舊賺足了眼球,更實質的統治力在於,它給很多企業帶來了賺大錢的機會,包括富士康、藍思、和碩、歌爾等代工商都在積極招募人力,應對iPhone13的大單,就連湖南、河南、江蘇等省級政府都成立招聘小組,幫這些蘋果代工商盡享繁華,可以說,蘋果這顆搖錢大樹稍微有些晃動,就會給產業鏈帶來一場地震。相比於iPhone的幾個代工龍頭,立訊精密略顯尷尬,雖然它也是蘋果最重要的代工商之一,但主要是Airpod、iWatch等業務,訂單量難以同iPhone相比,更有「被分食」的風險。而他們剛剛收購的緯創iPhone組裝廠,尚沒有能力承接新產品業務,可以說,立訊正處於業務青黃不接的狀態,他們還要面對來自競爭者、內部管理和疫情的挑戰。
受疫情的影響,很多蘋果的供應商都出現供貨問題,尤其是歐洲、美國、東南亞等地的供應商受到非常大的影響,被譽為下一個社會主義製造基地的越南,更是出現停工的現象。在越南建有生產基地的立訊,也好像遭遇地震一般,最直接的表現就是半年來股價下跌31%。大家都在疑惑:本來蒸蒸日上的立訊,能否繼續保持輝煌,而他們現有的資本狀態能抗住產業鏈地震嗎?
砸錢打鐵,如何吃下蘋果的大訂單?
其實,立訊精密的規劃版圖已然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掌門人王來春曾經是富士康流水線上的一名女工,通過努力做到課長職務,據說那是大陸員工能夠做到的最高職務,後來她毅然辭去該職務,創辦了立訊精密。說來也奇怪,立訊和老東家應該是競爭關係,但郭台銘主動投資立訊,足以說明王來春的人格魅力,而在接受投資之後,王來春也不乏感恩的心,車間里到處都貼滿了郭台銘的總裁語錄,也算是一種真誠的致敬吧。
商業社會最本質的關係依舊是利益關係,無論立訊和富士康如何淵源深厚,他們最終都要在同一賽道上來競爭,尤其是之於蘋果訂單的allocation。
事實上,對於代工大王富士康來說,他們的營收規模已達到1729億美元,加之,多年的技術、經驗、系統之積累,完全可以吃下蘋果的全部訂單,包括利潤偏厚的外殼業務和利潤偏薄的終端組裝業務,但蘋果為了制衡富士康,又培植了可成科技和緯創資通,只是這兩家都沒有太爭氣,沒有給代工大王構成威脅,蘋果的戰略意義沒有達到。後來,在蘋果的撮合下,立訊先是收購可成科技,殺入iPhone外殼代工領域,然後,收購緯創的iPhone組裝廠,算是完成產業鏈的整合,同時,也成為富士康iPhone業務最具潛力的競爭者。
尷尬的是,蘋果的訂單一向有能者居之,打鐵還需自身硬,強吞訂單只會吃到一個「毒蘋果」。而且依蘋果品牌的影響力,他們的業務人員常試圖「免費使用產業鏈資源」,說白了,就是白嫖供應商。據說為了拿下蘋果的Airpod訂單,王來春在沒有收到任何PO的情況下,不計成本地改造生產線,以適應Airpod超高難度的代工製程,庫克看了之後很欣慰,但幾年之後,歌爾又免費搭建生產線,拿走部分訂單,更關鍵的是,他們每年都要競爭降價。
此外,為了能殺入外殼和終端代工領域,立訊精密不得不全盤接收可成和緯創,這兩家工廠都佔據著蘋果的資源,卻深陷泥潭:可成科技的外殼質量遠遜於富士康,在加工精度、毛刺控制、尺寸適配等方面都有品質問題;而緯創的iPhone代工更是奇葩,不僅沒有能力承接新iPhone業務,連老產品都做得一塌糊塗,接連爆出產能、物料和招募問題。顯然,王來春要盤活這些業務,吃下蘋果訂單,需要足夠的智慧和硬實力。於是,她又開始花重金挖角老東家的人才,動輒薪資翻倍,可謂砸錢打鐵。但製造業特性和互聯網不一樣,BAT搞一些項目,可以靠天賦;製造業則需要一點一滴地積累,需要漫長的時間磨合,所以,這些新業務沒有辦法快速地給立訊帶來利潤,也在情理之中。
守住陣地,立訊能抗住產業鏈地震嗎?
顯然,立訊要完全殺入新iPhone代工領域,還需要漫長的時間,包括新產品的驗證系統搭建,客戶關係開發,代工團隊培訓與整合等等,都遠非一朝一夕的事。在這種背景下,立訊只能利用手裡的資源來代工舊產品,比如iPhone11或者iPhone12等等,做這些產品的難度在於,訂單規模較小,在廠房攤體、人工成本上都不佔優勢,而且一旦產業鏈發生產能問題,比如聲學模組缺料,蘋果一定會優先新產品。所以,立訊手裡的牌並不穩定。
相比之下,立訊現有的耳機、手錶業務,雖然遠不及iPhone訂單規模,但要是精細化經營,依然能大賺其錢,保住江山。
事實上,王來春手裡的這些業務,都保持著微妙的增長勢頭,最新一期財報顯示大概有30%的增長,而且隨著新iPhone全面取消耳機,Aripod銷量只會繼續提振。此外,立訊目前的體量也算得上是一個龐然大物,在社區經濟中佔據非常重要的地位,身處困境,政府也不會坐視不理,換句話說,他們已經到了「大到不能倒」的地步。加之,立訊在自動化工藝、AR、汽車業務等方面,已經在某種程度上超越富士康,王來春動輒投資5億元,不計ROI地開發自動化,只為博庫克一笑,給一些訂單,同時,AR、汽車也是蘋果未來頗具潛力的業務,如果能和蘋果保持好關係,昔日A股第一妖股勢必會重振雄風。(科技新發現 康斯坦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