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工科技(微信ID:binggongkeji)
圖註:江南造船廠宣傳片中公布的所謂新型「無頭潛艇」的圖像
2018年10月,中國江南造船集團公開了一段宣傳員工先進事迹的視頻,其中曝光了一艘從未見過的新型潛艇。近期,由於外媒的報道,這款新型潛艇引發了國內外軍事專家和軍事愛好者的廣泛熱議。有網友根據該潛艇奇特的外形,甚至稱其為「無頭潛艇」。那麼,潛艇指揮室圍殼是不是可有可無?它有什麼作用?未來的潛艇真的可以「無頭」嗎?
「無頭潛艇」並 非不無頭
首先必須說明,所謂的「無頭潛艇」並不是「無頭」的。第一,如果仔細去看江南造船廠發布的宣傳片就可以看出,這款新型的新概念潛艇並不是沒有「頭」,即我們術語中所稱的潛艇指揮圍殼,而僅僅是圍殼的尺寸和體積要比現役的傳統潛艇要小得多,同時再加上圖片拍攝時仰拍角度的關係,才顯得潛艇「沒有指揮圍殼的凸起」。實際上,這種潛艇指揮圍殼小型化技術,在最近一二十年來一直是潛艇技術發展的重要趨勢之一。從這點分析,我們可以推斷,在江南造船廠宣傳片中出現的小型指揮圍殼潛艇,最大可能性應該是一型用於技術試驗和探索的「技術驗證艇」或「試驗研究艇」,它可能噸位或排水量比一般現役軍用潛艇要小,這種科研試驗潛艇,實際上我國潛艇技術研發部門此前就層研製建造過多艘。而指揮圍殼小型化技術,很有可能就是這個新的驗證平台想要驗證的一項新技術。
我們為什麼要說「無頭潛艇」並非無頭?一方面是因為指揮圍殼對於潛艇而言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不可或缺的,沒有它不行;另一方面是因為指揮圍殼確實在採用各種新技術新設計讓它變得更小,而這兩方面是絲毫不矛盾的。
潛艇的「頭」: 指揮圍殼
所謂潛艇的「頭」,實際上指的是潛艇指揮室圍殼,又稱為艦橋,在海軍中都是叫艦橋。潛艇指揮室圍殼是潛艇標誌性的結構,它突出於上層建築,是圍封潛艇各種升降裝置如通氣管、潛望鏡和通信天線等的流線型透水結構。是現代潛艇執行水面航行、離靠碼頭、收發信息、實施觀測和指揮的重要部位。但是在潛艇航行過程中,由指揮台圍殼所引起的阻力在潛艇總阻力中佔有很大的比率。
圖註:美國「海狼」級攻擊型核潛艇的指揮圍殼不但採用小型化設計,而且結構堅固,能夠在北極地區破冰
指揮圍殼為何必不可少?
首先,潛艇艦橋與水面艦艇艦橋具有相同的功能和作用,是操艇和指揮作戰的地方。即,潛艇在水面狀態航行時,艦橋是指揮台、瞭望台和方向舵操控台。就像解釋潛艇一樣,又稱為潛艦,潛水艇、潛水船。是能夠在水下航行和作戰行動的艦艇。若把潛艇比喻成一個人的話,艦橋具有潛艇神經中樞——大腦的作用。潛艇指揮室是一個連接又獨立於耐壓殼體的小型作戰指揮室,早期的潛艇指揮潛望鏡就在該室內,艇長就在指揮室使用潛望鏡測定敵艦船的方位和距離,以便於採取魚雷攻擊行動。現代潛艇因長時間處於水下狀態航行、作戰,潛艇作戰指揮主要在艦橋下方的指揮艙內進行。所以,潛艇指揮室已主要是一個連接艙內和艦橋指揮台的通道,室內空間比過去小了很多,但它仍是一個獨立的艙室,通過上蓋和下蓋與艦橋和指揮艙隔開。以增加潛艇耐壓艙室的安全係數。這樣,潛艇艦橋也比早期潛艇艦橋小很多,布置的設備、設施也很少,但艦橋上所應具備的指揮、駕駛、瞭望、導航、定位等功能,一應俱全。
第二,艦橋內可容納和保護各種觀察、通信、導航、定位等設備及升降天線。包括:觀察潛望鏡、攻擊潛望鏡、攻擊雷達、偵察雷達、水聲偵察儀、聲速梯度儀、無線電升降天線、無線電拖曳天線、鞭狀天線、衛星通信天線、以及電子戰類的天線等,還有方位分羅經、水密分羅經、磁羅經、GPS天線等等。
第三,艦橋內可容納、保護和支撐耐壓指揮室和升降口,即用於艇員平時出入與失事後水下脫險的潛艇指揮室及升降口。還有柴油機通氣管升降裝置及進排氣裝置,圍殼舵及轉動機構,救生漂浮艙,水上廁所等。
第四,艦橋上安裝有顯示水上船舶特性的號燈、號型、聲號裝置,確保潛艇在水上狀態時具有一般船舶的特徵,享受並承擔海上船舶國際避碰規則規定的權利和義務。
潛艇指揮室圍殼發展趨勢:流線型+變小
第一,採用流線型艦橋設計。為減少圍殼帶來的不利影響,許多國家的潛艇設計師在減小圍殼尺寸,優化圍殼型線方面做了大量努力。從二戰至二十世紀70年代,許多國家的潛艇設計師為減少指揮室圍殼阻力,力求縮小迎水面的尺寸,把潛艇的指揮室圍殼設計成帶有階梯形狀的外形,以降低阻力。但隨著對潛艇水下航速的不懈努力追求,人們選擇了阻力比階梯形狀小的具有平直的矩形縱剖面的指揮室圍殼。目前,俄羅斯潛艇大多是低阻性指揮室圍殼,其線條流暢,圓滑低矮,和艇體過渡較好。美國、德國、法國等潛艇指揮室圍殼與非耐壓艇體過渡渾然成為一體,形成非常光順的艇體外表面。總之,追求指揮室圍殼的流線型以降低水動阻力和雜訊則是現代潛艇設計理念的核心體現之一。
第二,適當減小艦橋尺寸。潛艇圍殼大小及形狀還取決於每型潛艇艇體尺寸及需要容納設備實際大小。比如,美國「弗吉尼亞」級多用途攻擊型核潛艇,相比前一代攻擊型核潛艇,指揮圍殼尺寸就顯著縮小。
圖註:俄羅斯「阿庫拉」級核潛艇,是俄羅斯潛艇指揮圍殼小型化和流線型設計的典範
結語
所以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得出結論:指揮室圍殼,作為潛艇以及軍艦的標誌性結構及屬性,不是可有可無,它是潛艇水面航行指揮、操控、駕駛不可缺的場所,也是潛艇作為船舶識別及防碰撞的主要標識。現代潛艇的指揮室圍殼正逐步向著緊湊、低矮、平滑、強硬等趨勢發展,甚至潛艇露出水面的干舷也越來低。
從這點看,江南造船廠宣傳視頻中的我國新型技術驗證潛艇,的確在朝向「越來越小型化」的技術方向上發展,這表明中國潛艇技術發展是與世界先進水平保持同步的,這點尤為可喜。
更多精彩,請關注兵工科技微信公眾號(微信ID:binggongkej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