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平,按這幾十年沿革下來的習慣,全境分東,南,西,北四區,現在共21鎮5鄉。
東區:木圭鎮,木樂鎮,石咀鎮,馬皮鄉,油麻鎮,社坡鎮,尋旺鄉
南區:羅秀鎮,麻垌鎮,社步鎮,下灣鎮,羅播鄉,木根鎮,中沙鎮,大灣鎮,大洋鎮
西區:白沙鎮,厚祿鄉,石龍鎮,蒙圩鎮,西山鎮
北區:南木鎮,金田鎮,江口鎮,紫荊鎮,垌心鄉,
當然了,在老一輩人口中,以及近代書籍中,對這些鄉鎮卻不是現在這些稱呼,而是以「某某里」稱呼,雖然這一代人也漸漸消亡,但年輕一輩多少也有點印象,也有點疑惑,因為不知道指的是哪裡。
其實這些「某某里」稱呼,是明清時期「郡縣制」中縣以下的行政區劃分,大部分以都里命名,少數民族地區則還有峒,寨之類。桂平縣轄下各地的行政區劃,一般都是都里,起源於明清,經歷了民國初到解放初的時期,才漸漸以鄉鎮來劃分。因為這幾十年間時局的紛亂,所以,桂平各地行政沿革的這段都里到鄉鎮的歷史是如何的變化的,很少有介紹。那麼,本系列文章,
永和里,按現在的劃分,是哪裡呢?就是現在西山鎮的範圍,當然,那時候是不包括城區,城區指的是城廂里,城外即是永和里了。
具體範圍是:東到官村村,西關梁莫村,軍陵里灘頭村;西至烏楊村界,趙里施村;南至歐村界趙里流欄村;北至北江。東起細長塘至西鳥楊村,共三十里;南自福山水流塘至北白額村,共四十五里。
不過,因為百十年間的變化,鄉鎮間的行政劃分多少還是有撤併與改變的,但總體來說,現在的西山鎮和當年的永和里,大致範圍是沒錯的。
永和里,位於縣城以西,,民國中後期到六七十年代,還有過多次的行政區域改革,名稱也多有變化,民國時有如思陵區、西區,解放後為第十一區、西山鄉、附城公社、西山公社,等等,直到1984年改稱西山鄉。其境域跨越黔、郁二江。
西山鄉也就是後來的西山鎮,在2005年,原西山鎮和原桂平鎮合併的一個新興大鎮,也就包括了現在城區的範圍。所以說,永和里沿革下來的西山鄉——西山鎮,和現在的西山鎮是不一樣的,差了現在的城區。
據現在資料顯示,西山鎮現在轄23個村和社區,其中,13個村,263個村民小組;10個社區,59個居民小組。隨著現在城鎮化的建設,桂平城區周邊的村都已發生了變化,如現在的新安村,上下沙崗,大起,蓮塘等等,可以說都已經是桂平城區的一部分了。
在民國時期劃分的村莊,現在基本沿用老名,變化不是很大,明顯變化的,就是現在白蘭村,在那個時候,叫白額村。
民國時期桂平永和里村莊一覽
還有就是現在高鐵站的這邊的雲南村,在明清時期,是個圩場,名福南圩,只是時代發展中,沒有發展起來,最後被廢棄,福南圩不在,雲南村存留。不像原來尋旺,馬皮,社坡這些的老圩場,幾百年後的今天,最後發展成為鄉或鎮,這也算是時代的選擇吧。
實際上,以前桂平城外的地方,基本就是永和里,這樣說來,西山一帶的歷史,也是永和里的歷史。與桂平城緊密相關。
當然了,民國時期的村莊沿革也是由清代轉化而來。在清代早期,這裡劃分的村莊更多,只是在幾百年間,地方發展,有些村莊撤併了,改名了。
清乾隆年間永和里村莊一覽
幾百年前的地名,現在有的依然熟悉,有的則已也沒有了印跡。畢竟這都已經是過了數代桂平人了。很多地方都是這樣,人興則地久,人衰則地廢。這也是各地歷史沿革發生變化的重要原因。
如從現在結果看,永和里發展最大的,除了近城的幾個村莊外,自然就是社步了,從明清時的小村了,現在可是社步鎮了。
永和里的福山村,現在聽得最多的,是柒姓,但在明清時期,這裡最有名的,是梁姓,福山村也可以說是永和里最有文化氣的村。
在那個時期,出了很多個教諭,教授,這是那個時代的文化人,是學官,用現在的話說,等同於縣的教育主任,地方教育局長了。特別是當時梁氏的「曲」字輩,這一輩同一場考試中就出了三個教諭,分在博白縣,富川縣,思明府任職。只是幾百年過去,不知這裡還有沒有梁氏當年的榮光?
我在桂平,我是潯州府O鑫森淼焱壵。如果你喜歡,可以關注我!給你講述這片土地更多的過往!
謝謝閱讀關注!
更多的桂平故事,可以點擊鏈接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