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衛星過頂台海,發現解放軍無人機群現身對台一線的5個前沿機場。美智庫就此聲稱,這些無人機可在跨海登陸作戰中承擔起首批空中打擊任務,徹底癱瘓台軍的防空網路。
近日,據美國米切爾航空航天研究所 (MIAS)發布的一份中國軍力分析報告稱,解放軍已經在5個靠近台灣海峽的軍用機場內部署了大量的無人機群,其中不乏曝光多年的殲-6、殲-7以及殲-8等經由有人戰鬥機改裝而來的無人戰鬥機。
MIAS報告中的解放軍機場衛星圖
根據MIAS的預測,這些無人機將在解放軍登陸部隊跨過海峽前,作為首批無人攻擊機機隊,執行破壞台軍防空網路、削減其防空能力的作戰任務。
縱觀全世界,將有人戰鬥機改裝成無人機並不是一件罕見的事。因為和需要從零開始進行機體設計製造,載彈量與飛行性能都較差的傳統無人機不同。
測試中的殲-7無人機
這種經由有人機改裝而來的無人機可以在改裝後最大限度地保留原有機體的載彈量與飛行性能,理論上可以掛載更多、更大的彈藥,執行一些傳統察打一體無人機無法執行的作戰任務。
而且由於這種無人化改造的範圍通常只局限於機體內部,因此機體在改造後的雷達信號往往與改造前別無二致。
這就導致了除非派出飛行員進行近距離目視識別,否則地面或是戰鬥機飛行員根本沒有辦法憑藉雷達信號分辨這些經過改裝的機體到底是有人機還是無人機。
基於殲-6改造的無人機
所以,許多國家都有將有人機改裝成無人靶機,用於測試防空系統或是模擬戰鬥機空戰的習慣。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美國的QF-16無人機。該型無人機基於老式的F-16A/C戰鬥機改造而來,通常用於美軍空空導彈的毀傷性能測試,偶爾也會在演習中扮演假想敵靶標用來檢驗美國空軍的作戰水平。
美軍的QF-16無人靶機
這時想必一些觀眾應該注意到了,這種從有人機改裝而來的無人機相較於傳統的無人機,最大的優勢並非是飛行性能或是載彈量之類的硬指標,而是可以完美的「模仿」出一架有人戰鬥機的機體雷達信號。
而這也是MIAS認為解放軍會將大量殲-6、殲-7以及殲-8戰鬥機改造成無人機的最主要原因。
因為從軍事層面上來說,今天的台灣省在台軍「三步一哨,五步一崗」的防空系統部署模式下,已經成為了世界上防空系統密度最大的地區。
台灣島上的防空陣地
根據MIAS的評估,就算解放軍的戰鬥機在性能上已經達到了世界一流水平,但在面對如此高密度的防空預警網路與防空武器時,也難以保證不會出現較大規模的傷亡損失。
因此,解放軍有必要通過各種手段來癱瘓台軍的防空網路,以此來確保空軍機隊在支援登陸作戰時的行動安全。
而這些應對手段除了包括傳統的反輻射作戰以外,就是用大量的改裝無人機在海峽上空製造出密集的機群信號,以此來對台軍的雷達進行「DDoS 攻擊」,使其無法在密集的雷達信號中分辨出解放軍真正的作戰飛機。
而且MIAS還認為,這些無人機的任務除了製造雷達信號以外,還會像俄烏戰場上的俄軍見證者-136無人機一樣,可以用自殺式攻擊的方式摧毀台軍的一些重要設施,從而讓台軍陷入到打了浪費彈藥,不打就要被炸的困境中。
也就是說在MIAS看來,解放軍將殲-6這些老式飛機改裝成無人機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給有人戰鬥機當「肉盾」,在消耗台軍防空彈藥的同時儘可能摧毀台軍的重要設施。
從理論上來說,這種戰術確實具備很高的可行性。但需要注意的是,這種可行性與MIAS得出來的分析結論一樣,都是建立在解放軍只會用空軍去癱瘓台軍防空網路這一前提上得出的。
事實上對於解放軍來說,台軍布置的防空系統密度再怎麼大,威脅度再怎麼高,終究也是部署在台灣省內這一畝三分地。
這種地理位置上的局限性,導致了解放軍就算不出動空軍,只靠陸軍的遠程火箭炮也都能將這些「威脅」一個個拔除掉。
解放軍裝備的191火箭炮射程370公里
在這種情況下,空軍機隊就算參與到了針對台軍防空系統的作戰中,也往往只需要承擔起清理漏網之魚的責任。
更何況比起正規的反輻射作戰來說,這種用無人機進行「DDoS 攻擊」的戰術效率太低了,根本不適用台海這種時間短、烈度高的軍事衝突。
至於為什麼解放軍會在這種無人機並不適用台海問題的情況下將其部署到靠近台海的前沿機場?
考慮到美國人都能用F-16當無人靶機搞實戰訓練,解放軍會改幾架老飛機用來給飛行員們練練手,也是合情合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