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的記憶系統中,味覺記憶似乎更不容易忘記,由味覺刺激所形成的回憶可能更讓人懷念,吃貨才是人們共同的語言。西晉有個叫張翰的在洛陽做官時,一天見秋風起,忽然想念家鄉蘇州的蒓菜羹、鱸魚膾,竟然不告而別,奔回故鄉。這大概就是真的吃貨吧。
在台灣,也有這樣一批人,因為兩岸的政治隔絕,他們離家千里卻故土難回,對家鄉的思念更加植根於味覺,不得已在舌尖唇齒回味中回到家鄉,走遍中國。
台灣有個特殊辭彙「外省人」、「眷村」。1949年隨著國民黨敗退台灣的軍人及家屬,相對本省人而稱為「外省人」,外省人集中居住的村舍被稱為「眷村」。還有個昵稱,外省人被稱為「芋仔」,本省人稱為「番薯」。像朱立倫出生本省外省聯姻家庭,就被戲稱為「芋仔番薯」了,眷村在選舉中多半是國民黨的鐵票區。隔著眷村簡陋的竹籬笆,空氣中卻流傳著天南海北的家鄉味道,在時代的浮沉中,他們用食物來縮短他鄉和故鄉的距離,直到把他鄉過成了故鄉。
王偉忠的眷村媽媽菜
王偉忠
台灣著名電視人王偉忠就出身嘉義眷村,後來他推出大小S、蔡康永和《康熙來了》。眷村子弟都有著強烈的眷村情結,王偉忠還專門拍攝了《偉忠媽媽的眷村》紀錄片,紀念他們的父母兄弟和那一代流浪者們。以搞笑著稱的《康熙來了》為眷村做了好多期節目,藝人們暢談眷村苦中作樂的童年、鄰里美食以及維持生計的故事,連小S、蔡康永這樣的小夥伴都驚呆了。
人艱不拆的眷村人因陋就簡、因地制宜把當地的食材和家鄉吃的技藝結合起來,製成了各式各樣的眷村食品。一開始可能是村口的包子鋪、餃子店、泡菜攤,主婦們靠它來貼補家用,慢慢成為眷村二代們的成長記憶,最終逐漸彙集成了五花八門的眷村美食。
王偉忠參加《康熙來了》
眷村的獨特經歷,也湧現了一批耳熟能詳的人才,如演藝圈的侯孝賢、林青霞、王祖賢、蔡琴、李立群,作家圈的朱天文、朱天心、蘇偉貞、龍應台、張大春等等。說起眷村美食,少不了的就是風靡大陸的"永和豆漿"。永和豆漿就是在台北的永和地區,由赴台退伍老兵為謀生計而叫賣的豆漿,最初並不受當地人歡迎,後來整合後進軍大陸卻一舉成名,成為台灣飲食名片。
賴聲川導演,王偉忠編劇的眷村題材話劇《寶島一村》劇照
前兩年大陸有本很火的書,廖信忠《我們台灣這些年》,提到眷村美食的由來:
不得不提的就是「川味紅燒牛肉麵」,這種以前根本沒有的東西,就是這些外省老伯在思鄉情的驅使下,湊合著台灣現有的食物材料做出來的。
另一個比較有名的例子是,高雄崗山最有名的特產就是明德辣豆瓣醬。原來崗山是空軍官校
所在,國民黨當初從成都最後帶了一批人停留在此,形成一個眷村,這些退伍的老兵沒事幹,只好做自己家鄉特產來賣,沒想到還賣出個名堂來。
在台灣,由飲食寄託思鄉情結的還有很多人,例如:
林海音:城南根下尋舊事
林海音
在北京度過青少年時期的台籍作家林海音寫了著名的《城南舊事》,用童年視角追憶了逝去的時光。京城驢打滾兒、肉末燒餅、換糖小販點綴的溫馨童年和淡淡的哀愁感染了幾代人,改編的同名電影也風靡一時,掀起陣陣懷舊風。
林海音回到台灣後主編《聯合報》副刊,成為著名報人。她們母女還編了一本《中國豆腐》,彙集了一批作家、學者關於的豆腐文章,包括豆腐散文、豆腐考據、家鄉豆腐、海外吃豆腐的故事。實際上,當年台灣本島因為所處的地理條件,種植大豆有限,本地人也不喜吃豆腐,豆漿等製品,她們編輯此書也寄託了各自的鄉情之思,一定程度上也表達了他們方正寬厚、柔軟淡泊的處世之道。
《城南舊事》劇照
梁實秋:雅舍談吃,追憶飲食風華
梁實秋先生
梁實秋最初把自己的書齋稱為「雅舍」,還是1940年在重慶北碚,名為「雅舍」,實際上也就是破漏的茅屋,但並不影響作者對各地飲食侃侃而談。到台灣後,因為生活環境和經濟條件所限,品嘗大陸各地美食更為艱難。也許由此更促使作者在散文中縱情暢想,追憶各種飲食風華。
例如《蟹》:
在台灣有人專程飛到香港去吃大閘蟹。好多年前我的一位朋友從香港帶回了一簍螃蟹,分饗了我兩隻,得膏讒吻。蟹不一定要大閘的,秋高氣爽的時節,大陸上任何湖沼溪流,岸邊稻米高粱一熟,率多盛產螃蟹。在北平,在上海,小販擔著螃蟹滿街吆喚。
梁實秋書法
可見,就連梁實秋這樣堂堂的美食達人,好多年前吃回螃蟹,現在連想想螃蟹都是回味無窮。此時的他在美食中流連,無異於一場感傷的精神旅行,回味杭州西湖的桂花煮栗子、北京前門春華樓的松鼠黃魚、重慶留春塢的叉燒火腿……舌尖流轉的百味中,肯定有一些苦澀吧。
《舌尖上的中國》中說家常味道,就如同傳授母語,母親把味覺深植於孩子的記憶中,這是不自覺的本能。這些種子一旦生根發芽,即使走得再遠,熟悉的味道也會提醒孩子家的方向。這話用到海峽那一邊,何嘗不是如此呢?
原創文章,出自「懷懷舊」,看得到的在今日頭條,看不到的在「懷懷舊」微信公眾號(huaihuaijiu 長按可複製),未經授權,謝絕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