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開富的長征路和蘆山縣花蓮村紅軍母親李鳳珍 (1985年6月13日)
蘆山縣位於四川西部,距成都只有183公里。縣城不大,10多萬人口,但歷史悠久,古風、古文、古韻至今隨處可尋。
我從縣誌上了解到:蘆山在秦、漢時期設縣,名為青衣縣,明代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改為蘆山縣。
我6月10日剛一進入蘆山縣境內,就見到了春秋戰國時期的開明王城遺址,即當時的靑衣羌國所在地。在縣城南街,有一座巍峨雄偉的古建築,名叫姜慶樓, 是北宋時為紀念蜀漢大將軍姜維建造的。該縣文管所歷史文物陳列室擁有新石器時代至春秋戰國直到元、明的歷史文物數百件, 包括珍貴的石器、石刻、陶器、青銅器、鐵器、瓷器、陶俑、兵器、印璽以及著名的東漢樊敏碑拓片和王暉石棺浮雕拓片,還有東漢時期製作的稻田養魚水利設施陶器棋型,設有百葉窗的石刻樓房和信鴿卧在陽台上的陶器樓房模型,這些都是罕見的出土文物。 蘆山不僅保存著珍貴的古代文物,還保存著紅軍長征時留下的大量珍貴的革命歷史文物。我在縣文管所見到28篇川陝革命 根據地的歷史文獻、紅軍用過的刀槍,以及許多'石刻的紅軍標語。其中有一條標語刻有「抗日反蔣」 4個字,長2米多,寬1 米多。
蘆山縣留下的紅軍文物多,是有來由的:1935年6月,中央紅軍北上經過蘆山,到達雪山草地;爾後,張國燾分裂紅軍分裂 黨,於1935年10月率紅軍左路軍南下川康邊,經過蘆山。
1985年6月13日小雨 蘆山縣太平鎮花蓮村
因此,蘆山的紅軍文物多,參加紅軍的人多,犧牲的人多,烈士的父母也多。
在蘆山太平河畔的大陰山上,我瞻仰了一座墳塋,裡面埋葬著一位受人尊敬的紅軍戰士的母親。 這位紅軍戰士的母親名叫李鳳珍。為支援紅軍做了大量工作。紅四方面軍在蘆山活動時,組織群眾成立區、鄉蘇維埃,李風珍的丈夫高龍山也擔任了地方蘇維埃政權的幹部。
紅軍離開時,李鳳珍把16歲的獨生兒子高根林送到紅軍部隊。紅軍走後,敵人殺害了高龍山。
新中國成立30多年來,她不但主動放棄享受紅軍家屬的待遇,而且一如既往,儘力為國家、為人民做好事。 據蘆山縣委黨史辦提供的資料,當年蘆山縣人民參加紅軍的有1095名。
幾十年過去了,有的犧牲了,有的病逝了,至今健在的還有14人,其中10人在外地工作。高根林離開故鄉後,再也沒有回來過。多少年來,李鳳珍一直想念著兒子。戰爭期間,她積极參加革命活動,支援前線;革命勝利後,她年紀大了,仍不忘為國分憂。一些人勸她找政府,享受紅軍家屬待遇,但她一直不去找。
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縣委派人逐個調查紅軍人員的家屬,確認了李鳳珍紅軍家屬身份。
1983年春節,縣委派民政局長和鄉領導給李鳳珍送來了錢和衣服,老人激動得說不出話來。後來,蘆山縣有關部門決定從1984年元旦起,將李鳳珍作為優撫對象,每月給予經濟補助。誰知就在1984年元旦這天,李鳳珍病故了,享年85歲。
李鳳珍病故的第二天,花蓮村和附近村莊的男女老少,還有鄉黨委、政府的領導幹部等300多人,流著熱淚,為她開了 追悼會。鄉黨委書記致悼詞說:「為了中華民族的解放,李鳳珍送子參加紅軍。紅軍長征時她積極支援紅軍。解放後,作為紅軍 家屬,理應受到優厚待遇,但她不謀求特殊照顧。她熱愛黨、熱愛國家、熱愛勞動的崇高品德,永遠值得我們學習。」
花蓮村離縣城60多里,6月13日,我趕到了花蓮村,專程來瞻仰追悼這位紅軍母親。我看到,在老人的墳墓飾,已圍滿了花圈。
蘆山的民風,是不忘造福於民的人,縣誌上多有記載。我相信這一民風能長久保留下去。永遠不忘祖,永遠不忘恩,永遠不忘記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