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中廣董事長趙少康宣布重返國民黨後,許多藍營支持者相當振奮,認為終於有位有能力、有擔當的人要出來帶領國民黨走出困局了,但也有很多網友感到疑惑,好奇趙少康到底有多厲害,可以給藍營這麼多的期待?
有網友翻出資料表示,趙少康在當年被稱為「政治金童」並非沒有道理,回顧1992年的「立法委員」選舉,當年的「立委」選舉仍與現在的議員選舉一樣,屬於不可轉移單票制(Single non-transferable vote,SNTV),也就是說在單一選區將會有數十位候選人供選民選擇,最後由得票排名在前的數人當選。
1992年的台北縣選區(今新北市)的「立委」選舉有48人參選,應選16席,在那次的選舉中,趙少康單人就拿下了16.96%的選票,共得23萬5887票,比第二多票的民進党參選人盧修一的11萬9661票還要多將近一倍!
就因為趙少康以及盧修一兩人就吃下整個選區的超過25%選票,所以造成後面名次的「立委」當選人僅需不到3%的得票率即可當選。該區的「當選尾」,民進黨籍的周伯倫更是僅獲得該區2.65%的選票就當上「立委」。
而也因為趙少康這個「超級吸票機」,使得當年藍營在台北縣選區的「立委」選舉的16席中,奪下11席大勝。值得一提的是,該年該區得票第三名的「立委」為前高雄市長韓國瑜,得到5.89%的選票,共得8萬1885票。
該網友指出,有做過選舉研究的都會知道趙少康,作為一個「例子」,他在政治學研究上有他的地位,他甚至可以說是廢除SNTV選制的主因之一,之後一直有要求改制的呼聲,並在2005年改成現在的單一選區兩票制,新制固然有他的問題在,但起碼比SNTV好多了。
該文章在論壇上引發討論,其他網友表示「2.6%就能當選,好扯」、「單一選區兩票制,單純就是要卡台聯黨」、「這就是奇怪的選製造成有全台灣知名度的人得到大量的票」、「1994年的台北市長辯論會,總是讓人回味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