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眾多踐行「博物學在地化」理念的愛好者之中,諸暨小丸子(公眾號:草木有語)是獨樹一幟的。
她像《塞耳彭自然史》的懷特、《沙鄉年鑒》的利奧波德、《林中四季》的弗提、《崀山草木情》的羅仲春、浙江山野的老蔣等中外著名博物愛好者一樣,一直堅守著諸暨市暨陽鎮的滴水岩,系統觀察、持續研究、熱情書寫著這裡的一草一木。非但如此,她還在一些全國性的博物論壇上宣講自己觀察滴水岩的心得。時至今日,滴水岩已變成了博物界特別是草木界諸多愛好者的嚮往之地。
小丸子(右)和彼岸(左)
芄蘭、芝麻等群友不遠千里慕名前去看花觀草看蟲,芄蘭還為滴水岩寫過兩篇圖文皆美的長文,讓大家眼饞不已;坐擁括蒼山羊岩山大雷山三座大山的阿珠,也和如蘭一起來到滴水岩,就為了那裡大片大片的綿棗兒;甚至李根友、老蔣、劉軍等省內著名專業人士也專程來這裡考察植物。
阿珠和綿棗兒
一直很好奇:滴水岩到底是一個怎樣的地方?為什麼能讓小丸子這麼多年持續觀察並且樂此不疲?為什麼有些群友一而再再而三地想去滴水岩?
雷公藤
十月七日上午,紹興城辦好事情,看看汽車油箱還是滿的,時間也還寬裕,當天小丸子公眾號又推送了一篇滴水岩鴨跖草花海的文章,自然而然想到,是不是順勢去滴水岩一探究竟?立刻聯繫小丸子,問她是否方便?這很重要,不論去哪裡刷山、刷植物園,如果沒人帶,指定抓瞎,根本不知道好東西在哪裡。小丸子回復說送兒子到校就空了,於是,「想到了就去」的滴水岩之旅就這樣成行了。
一個半小時車程,到達約定地點,和小丸子、彼岸兩位老友接上頭,簡單而有特色的午餐之後,順便逛了逛農家樂老闆的大院子。他也是個喜歡植物的人,院內有不少特色植物,老鴉柿盆景很多,橙果綠葉非常好看,難得一見的七子花正開著小白花,一種花萼膨脹似葫蘆上部的藤本植物,一開始以為是啥牽牛,後來群友竹林靜雨說是丁香茄。這些都是第一次遇見的植物。
鴨跖草花海
小院出來,五分鐘車程後,進入一個村莊,土狗們在路邊熱鬧地叫著。小丸子帶我們來到附近一個小緩坡上。這是一個由紅色砂礫岩構成的緩坡丘陵,土壤稀少但卻生機勃勃,尤其是大片大片的藍色鴨跖草花海,讓人驚艷不已。藍色之間還有一些粉色,那是石薺苧屬、綿棗兒等草花正在開放,紅藍相間的色調,搭配起來就是這麼好看。
我以為這就是滴水岩了,蹲在地上開始認真拍攝起來。雖然鴨跖草拍過幾百次,但看到如此大面積的藍色精靈,還是忍不住一拍再拍。小丸子如數家珍地告訴我們這裡都有些啥植物,四季會有怎樣的變化,比如東南景天開花時如何黃成一片,冬天又如何暗紅一片。她還給我們現場教學,鴨跖草是兩型花,這時我才注意到,鴨跖草居然還有可孕花與不孕花兩種花型,真是學無止境。這樣的辨識特徵,還真得對照植物志描述,持續、深入地反覆觀察才能知道。
東南景天
小丸子看我們連常見的鴨跖草都拍得這麼起勁,就一直提醒我們抓緊時間,說對面還有很多好東西呢。當我們從鴨跖草花海立起身,四處隨意一看,但見此處有楝、鹽膚木、胡枝子、白鵑梅、東南景天以及各種苔蘚、芒草,它們或花或果,各具特色,確實四季皆有可觀。難怪小丸子一直說,她太忙了,一年四季都很忙,不是很想去詩和遠方,如果去一趟外面,又會帶回來一大堆植物要研究,這不是自尋煩惱么,還是先把滴水岩的家底搞搞清楚再說。
毛花蕘花
跟著小丸子來到馬路對面一個更高的小山坡,同樣是紅色砂礫岩質地。駐足回望,這裡的視野非常開闊,城鄉井然有序,群山起伏延綿。「小山,模式標本種找到了,而且還有花,快來拍」,當我正聚精會神拍一種胡枝子的時候,小丸子在前面叫我們。走過去一瞧,看到一種開著黃綠色小管花的灌木,夾雜在其他灌木之中,這就是模式標本采於諸暨的毛花蕘花!它們的花朵實在太小了,在風中能對到一個焦,真是不容易啊。
算盤子
這裡的算盤子,花都比別的地方大,而且雌花、雄花都有,真是太難得了。路邊居然還有一棵枳椇[zhǐ jǔ]樹,即俗稱的拐棗。枳椇最好吃的部分,是其中間膨脹的果序軸,肥厚、含糖豐富,生吃、泡酒都是極好的。去年在寧波天童寺才吃到一個,很甜,很不過癮。此樹果實累累,可惜還沒熟,否則可以大快朵頤了。小丸子說,這裡還有流蘇樹,春天繁花滿樹時非常美好,這也是我在寧波沒見過的物種。
枳椇
秋天是石薺苧屬的季節,小魚仙草、蘇州薺苧、杭州石薺苧、石薺苧之類爭奇鬥豔,它們的花都很精緻,但辨識起來很難。不過這裡卻有花朵最大最美的兩個物種同時生長,正好比對辨認:一種苞片較大且覆瓦狀排列、花序比較緊密的,是杭州石薺苧;另外一種苞片較小、花序也較稀疏的,則是蘇州薺苧。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坡度平緩、物種豐富的滴水岩真是一個很好的自然教育現場。
邊走邊看,心裡有個疑團,此處山坡,乾燥、潔凈、平整,沒有多少風化的碎石鬆土,也沒有看到濕滑的岩壁,這滴水岩之名來自何方呢?小丸子笑指對面山間一些黃色建築,說待會兒帶你們去那裡看看,讓你們知道一下滴水岩的來龍去脈。
下得山坡,走過一片豐收的稻田,拍了雷公藤、網路崖豆藤以及斑茅等植物,從另一條路開車上山,當看到牌樓上「滴水禪寺」幾個大字,瞬間有點明白了。此寺始建於唐朝,頗有些歷史。寺後一塊大石崖,陡然若削,壁立千尺,崖壁上一個巨大「佛」字,有水滴自岩壁間緩緩滲出,正滴滴答答墜入潭中。潭邊是低眉慈目的漢白玉觀音菩薩和兩個童子塑像。據說此一甘霖,四季不絕,恍若菩薩之雨露,永久滋潤這紅塵世間。寺以岩名,地以寺名,這就是滴水岩的來歷。
綿棗兒花、果
來過才知,滴水岩的確具有不少博物網紅的優秀特質。一是離城市很近,二三十分鐘可到,特別方便觀察,小丸子說,很多時候,她喜歡上班之前特地來這裡看看植物看看雲,甚至就是發發獃也很愜意。二是物種特別豐富,原生態保持完好,別的地方植物,都是幾株或者小群落出現,但這裡很多植物都是一大片一大片的,比如鴨跖草、綿棗兒、白鵑梅皆是如此,特別有氣勢。三是這裡的坡度平緩,強度不大,不想走的,前面這一段也夠拍大半天了。強健者也可繼續往上,繞過山巔,走個環線回來。看花觀景,真可謂老少咸宜。第四,這裡還是一個頗有文化底蘊的地方,除了滴水禪寺,上面還有一個寶壽寺,也是始建於唐代的古剎。滴水岩這個名字也特別好,小丸子正如水滴一樣,長期努力之後,一定會在中國博物學的版圖上,滴出一個屬於自己的小坑。
杭州石薺苧和蘇州薺苧
小丸子還想像了一個特別美好的場景:早春時節,東風送暖,陽光明媚,當其時,老鴉瓣遍地,白鵑梅綻放,山花奼紫嫣紅,山野一片生機。喚三五好友,攜茶酒食物,刷山看花之後,就在小山坡上席地而坐,把酒臨風,談空說有,不醉不歸,真乃賞心樂事也!心中若有桃花源,何處不是水雲間?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