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老農為保守秘密隱姓埋名37年,身份公開後,政府聞訊而來

2022年11月02日12:17:21 熱門 1385

任何一個軍隊想要擁有強硬實力、優良作風,離不開鐵打的紀律。而任何軍人想要成為一名優秀的軍人,務必建立在嚴格遵守紀律,聽從命令的基礎之上。

而任何一名優秀的軍人無論是否身在軍營,那種無可磨滅的紀律與榮譽,將永遠深深根植於他的骨骼當中,任由時間緩緩流逝,不變的是那一顆愛黨、愛國、愛軍的中國心。

「最美退役軍人」吳洪甫的事迹無疑便是對「中國心」最好的闡述。這位河北老農隱姓埋名37年,為保守一秘密,身份公開後,政府聞訊而來。

河北老農為保守秘密隱姓埋名37年,身份公開後,政府聞訊而來 - 天天要聞

吳洪甫

一、從部隊歸來的老農

1965年2月,在空軍地空導彈部隊服役的「普通軍人」吳洪甫退役,1959年12月參軍的他此時已然歷經近五年的軍營歲月。五年時間悄然而逝,鋼槍磨礪了他的意志,風雨喚醒了他的血性,紀律挺拔了他的脊樑……

他以普通人的身份走進軍營,成為了一名並不普通的軍人,如今他懷揣著這一份「不普通」即將回歸昔年間作為普通人的生活,他因不舍而滿含熱淚。

臨別之際戰友們夾隊相送,在那個分別即是永遠的年代裡,這樣一群親愛的人再相見不知要到何年何月?至於是否能夠再見,機會渺茫到令人熱淚不止。

因為空軍地空導彈部隊的特殊性質,臨走之前營長岳振華特意為他們召開了一場特殊會議,而在會議當中明確指出,「務必不能因為地方沒有安排就鬧意見;務必不能泄露軍事機密和國家機密,危害國家安全。」

河北老農為保守秘密隱姓埋名37年,身份公開後,政府聞訊而來 - 天天要聞

這是吳洪甫脫下戎裝之前,最後一次以軍人身份接到的命令,亦是他與軍營之間無聲的最後羈絆。

「軍人以服從命令為天職。」在吳洪甫的軍旅生涯當中,這是他唯一的信念,而在離開部隊之後同樣如此。在他看來自己是帶著命令離開部隊的,即便沒有了軍人的身份,但只要那道命令尚在,一顆滾燙的中國心尚在,他便依舊是一名軍人,要不顧一切的去完成命令。

懷揣著這樣一道「特殊命令」,結束五年軍旅生涯的吳洪甫依依不捨地離開了部隊,回到了他的家鄉,河北省邢台市廣宗縣槐窩村,成為了一名普普通通的農民。

而關於他的一切不曾與任何人說起,那道命令也成為了他內心深處最大的秘密,寄託著對軍營生活的嚮往與慰藉。

河北老農為保守秘密隱姓埋名37年,身份公開後,政府聞訊而來 - 天天要聞

岳振華

「老吳,在部隊當地什麼兵?打過仗沒有?給咱們說道說道,也好長長見識……」如這般的話在吳洪甫的生活當中層出不窮,然而每一次別人問及,吳洪甫都是相同的答案。

「就是在那邊做飯的炊事兵,槍都沒碰過幾次……」吳洪甫總是憨厚一笑擺了擺手,煞有其事的作出一副慚愧模樣。久而久之,在他的「蒙蔽」之下鄉親們也都相信了這一事實,其中更包括他的妻子、孩子。

在家人的眼中也只記得吳洪甫曾有一段當兵的經歷,但也只是個普普通通的「炊事兵」。

自此吳洪甫成功地淡化了人們心中他曾作為軍人的痕迹,或許時間輾轉後的鄉親們已經少有人記得他曾當過兵,只清楚那是一位憨厚老實的農民。由此「普通」的吳洪甫紮根在了家鄉,唯獨他自己記得曾經的「不普通」,也時刻銘記著他曾是一名軍人。

河北老農為保守秘密隱姓埋名37年,身份公開後,政府聞訊而來 - 天天要聞

二、為家鄉做奉獻

雖然失去了軍人這一重身份,但吳洪甫從不曾忘記他曾是一名軍人,因此他雖身在群眾當中,卻依舊銘記著軍營中的紀律與思想理念,以群眾的身份發揮著軍人的作用與擔當。

1965年至1975年,從軍營當中回到家鄉的吳洪甫,不僅成為了一名農民,與此同時也成為了村裡民兵連連長,在他的號召與帶領下年年斬獲「紅旗民兵連」的殊榮。

之所以有此結果,便在於吳洪甫將軍營當中的紀律與作風,結合實際地帶入了家鄉的民兵連,在他的嚴格要求下小小民兵連卻有「大作風」。

河北老農為保守秘密隱姓埋名37年,身份公開後,政府聞訊而來 - 天天要聞

對於家鄉吳洪甫自然是滿懷深情的,因此他時時刻刻惦念著將家鄉引領向更為美好的方向,或許他個人的力量終歸有限,但他卻清楚「莫因善小而不為」的道理。

從不動聲色填埋路上的土坑,到笑談間原諒撞壞他三輪車的姑娘,又或者主動請纓清理村裡堆積的垃圾,不求任何回報,拒絕政府予以的補貼……滴滴點點匯聚著吳洪甫造福家鄉的切實行動。

而做出這一切的吳洪甫本人從不因為這些而志驕意滿,反之則將一切視為理所應當。「誰讓你是一名軍人!誰讓你是一名共產黨員!」或許這是吳洪甫心中默默對自己說過最多的話。

他兼具著一個軍人的作風以及一名黨員的黨性,他用自己的切實行動去告訴自己、告訴所有人,他配得上這兩個身份。正因心懷黨性與軍心,吳洪甫的思想是非常正面的,而與此同時他的行為與思想也深深地號召著家鄉之中的人民。

河北老農為保守秘密隱姓埋名37年,身份公開後,政府聞訊而來 - 天天要聞

在大家的印象當中,吳洪甫乃是一位任勞任怨、捨己為人的大好人,與此同時他在村子裡也是具備一定威望的,因此每當吳洪甫身先士卒之時,村子裡的人也都願意予以支持。

20世紀90年代初,村裡計劃流轉閑置土地搞特色種植。彼時的農民大多對於相應政策並不熟悉,因此幾番遊說之下並沒有什麼起色,大家多是遠遠觀望著。

然而吳洪甫心中滿懷著對於國家政策的信任,第一個站出來表示支持,並且挨家挨戶給大伙兒做思想工作,直到最終項目得以落實。而彼時種下的桃林也由此成為了村裡脫貧的一大助力成為了名副其實的「搖錢樹」。

「雖然俺現在不是兵,但也受過黨和軍隊的培養和教育,決不能忘記曾經是一個兵,一定要甘於吃苦、服務人民。」吳洪甫秉承著一名軍人的作風、一名黨員的黨性,默默地為家鄉建設添磚添瓦無私奉獻著,他將一名老兵的優良作風展現得淋漓盡致。

河北老農為保守秘密隱姓埋名37年,身份公開後,政府聞訊而來 - 天天要聞

三、沉默之間的無私

「打鐵還需自身硬。」為何村子裡的人能夠認同吳洪甫的威望?便在於吳洪甫自身做得足夠好,由內而外地令周圍的人去信服。對外吳洪甫不遺餘力地去帶動家鄉建設,為了他人的利益而奔波,然而卻是吳洪甫犧牲自身利益所換來的。

作為一名農民,吳洪甫的家境並不寬裕。最初的他家中只有自己與妻子兩個勞動力,還要拖家帶口贍養父母子女。破敗的老房子當中,一家人吃鹹菜度日的場景時有發生,一件衣服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對於他與家人而言並不是什麼稀罕事。

然而正是身處於這樣的狀況之下,吳洪甫卻依舊堅定不移地去幫助他人,即便後來他的兒子殘疾、母親癱瘓、妻子股骨頭壞死,以至於生活舉步維艱難以為繼,甚至於曾在一場大水後房屋坍塌,迫不得已偕老帶幼在親戚家借住三年之久……

河北老農為保守秘密隱姓埋名37年,身份公開後,政府聞訊而來 - 天天要聞

但是吳洪甫依舊將所有的苦痛自己扛,沒有期冀任何的特殊待遇。

1979年之時,吳洪甫7歲左右的兒子在與小夥伴玩耍的過程當中被誤傷,需要立即進行手術,否則便有失明的風險。然而一如上述當中,吳洪甫家境一貧如洗,又如何能夠負擔得起高昂的手術費用?而傷到他兒子的那一戶人家也是同樣的狀況。

雖然身邊的人提出讓對方負責到底,但是面對對方東挪西借之後也只能給出200元錢以及幾十斤糧票的狀況,吳洪甫並沒有選擇繼續深究,即便家人對此表示不解,他的妻子為此不等他話說完便含淚跑了出去。

吳洪甫選擇不再深究的原因,是不希望因為這一事故而令對方的家庭支離破碎,為了這一選擇他務必要自行承擔所有的醫療費用。因此吳洪甫幾經奔波,走遍了所有的親朋好友,然而直到出院前一天依舊沒有湊齊手術費用。

河北老農為保守秘密隱姓埋名37年,身份公開後,政府聞訊而來 - 天天要聞

由此吳洪甫無私奉獻的精神已然呼之欲出,作為他的家人是光榮的同時也是「不幸的」,因為他的家人亦要有如他一般的覺悟,但換而言之這又何嘗不是最好的家風與傳承?

正因吳洪甫的所作所為,令他即便拋卻了軍人這一重身份,卻依舊成為了群眾當中的一名軍人。「吳洪甫前半生是英雄,後半生更是英雄。」這是槐窩村老支書楊洪文對他的評價。

那麼遍觀吳洪甫後半生的無私奉獻,不妨從頭回顧他前半生的崢嶸,由此更能見得這位老兵精神的崇高與偉大。

河北老農為保守秘密隱姓埋名37年,身份公開後,政府聞訊而來 - 天天要聞

四、吳洪甫的前半生

吳洪甫於空軍地空導彈部隊服役,聯繫到「導彈」二字對於中國國家安全的重要性,便不難窺見吳洪甫究竟隱姓埋名37年間,保守了怎樣的秘密。而在這一秘密背後,卻是吳洪甫前半生的至高榮光。

1962年9月9日,一架美製「U—2」高空偵察機平漂島上空竄入江西省鄱陽湖上空,冒然闖進了空軍地空導彈部隊二營負責的防空識別區。面對敵人的屢屢挑釁,我方素來的態度便是盡一切可能予以打擊,因此相應的攔截命令很快下達。

彼時的吳洪甫負責導彈發射定位工作,在他快速測算數據後準確地將「U—2」高空偵察機的航跡標在標圖板上,並上傳給指揮部。隨著營長一聲令下,敵機應聲爆炸。

河北老農為保守秘密隱姓埋名37年,身份公開後,政府聞訊而來 - 天天要聞

正因這次行動表現突出,吳洪甫榮獲提前晉銜一次。值得一提的是,這是我軍首次擊落美製「U—2」高空偵察機。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當未有敗績的美製「U—2」高空偵察機被擊落之後,敵人勢必會作出加強,由此敵機上安裝了對付地空導彈的預警裝置,每當我方制導雷達天線捕捉目標飛機時,敵方預警裝置就會自動報警,由此擊落敵機的難度大幅度攀升。

面對這一狀況,我軍的將士並未感到氣餒,反而愈發的鬥志昂揚。既然現在不能夠將之擊落,那麼便不惜一切代價去提高水平,直到將之擊落。因此,包括吳洪甫在內的二營將士們開始了「大練兵」。

歷經500次的訓練之後,我軍整體的應對技術不斷提高,能夠在3秒鐘的超極限時間內,把所有參數準確發送給引導技師。

河北老農為保守秘密隱姓埋名37年,身份公開後,政府聞訊而來 - 天天要聞

果然皇天不負有心人,1963年11月1日,隨著吳洪甫堅定地說出「三發必中一發!」,有關方面當機立斷開火,第二架美製「U—2」高空偵察機,在我軍的炮火之下插翅難逃。

在彼時我軍裝備處於弱勢的狀況下,能夠做到如此地步是殊為不易的,而這一事件無疑是極大程度振奮了我軍軍心,因此吳洪甫等人榮獲個人一等功,二營全體榮獲集體一等功,二營亦得到了「英雄營」這一稱號。

1964年7月23日,毛主席、周總理等領導人在人民大會堂接見二營全體官兵併合影留念。時光輾轉這一照片成為了吳洪甫「隱姓埋名」時期的最大慰籍,亦是他前半生榮光的最好證明。這一事迹長埋在吳洪甫的心中,直到後來一件事情的發生才為人所知。

河北老農為保守秘密隱姓埋名37年,身份公開後,政府聞訊而來 - 天天要聞

為了一道命令,歷時37年吳洪甫對於自己的前半生絕口不提,直到有天他在報紙上見到彼時擊落偵察機的事迹見報,方才明白那道保密命令已經失效,由此他的事迹方才為世人所知曉。是的,他前半生的付出直到此時方才得到了回報。

一時之間老人的事迹傳遍五湖四海,當地政府獲悉老人的事迹之後立刻作出行動,為老人辦理各項符合政策的優待補償措施,然而在吳洪甫的眼中這些實質上並不重要。

看似五年的軍人生涯,但實質上吳洪甫老人畢生以軍人的鐵律自我要求著,他一輩子活成了一名軍人。一如吳洪甫老人「我只是一個老兵。」

熱門分類資訊推薦

曾小賢的上司Lisa榕,現實中不僅才貌雙全,還嫁給了CEO - 天天要聞

曾小賢的上司Lisa榕,現實中不僅才貌雙全,還嫁給了CEO

曾小賢的上司Lisa榕,現實中不僅才貌雙全,還嫁給了CEO雖然說《愛情公寓》這部劇在劇情上充滿了爭議,但是一定程度上,這部劇也是很多人的回憶,是伴隨了一代人的青春回憶,而且劇中的很多角色都成為了經典,他們的口頭禪也一直被拿來玩兒梗。
Lisa榕做主持多年沒紅,被陳赫拉進愛情公寓爆紅,如今怎樣了 - 天天要聞

Lisa榕做主持多年沒紅,被陳赫拉進愛情公寓爆紅,如今怎樣了

談到《愛情公寓》這部火爆一時的歡樂喜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不知道大家是否還記得《愛情公寓》中那個把曾小賢治得服服帖帖的女上司Lisa榕,現實中的她名叫榕榕,和劇中的形象也判若兩人。1981年出生在遼寧瀋陽的榕榕,畢業於上海戲劇學院,後來成為了上海東方傳媒集團有限公司的一名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