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重慶10月24日電 題:重慶城口: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觀察
新華社記者王金濤、趙宇飛、周思宇
地處大巴山腹地的城口縣,是重慶最後脫貧「摘帽」的區縣之一、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之一。

這是10月11日拍攝的重慶市城口縣蓼子鄉明安村冷水魚產業基地(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黃偉 攝
如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城口的答案是依託優質生態資源,走「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道路,衍生新產業、提升 「老」產業,讓生態優勢持續釋放生態價值。
走進城口縣蓼子鄉明安村,一汪溪水從大山深處潺潺流出,流入冷水魚產業基地,小到兩三斤、大到數十斤的虹鱒魚和硬頭鱒等,在魚池中暢快地游弋。

10月11日,在重慶市城口縣蓼子鄉明安村冷水魚產業基地,工作人員在展示剛剛捕撈的虹鱒魚。新華社記者 黃偉 攝
「這裡全年水溫最高不超20攝氏度,非常適合養殖冷水魚。」蓼子鄉鄉長王生貴說,3年來,明安村的冷水魚養殖面積已達60餘畝,年產量超60萬斤,產值約3000萬元。
在冷水魚產業基地務工的明安村脫貧戶王世英說:「我負責給魚池撒飼料,加上集體經濟組織分紅和土地流轉收入,一年能賺3萬多元。」
冷水魚養殖只是城口豐富的生態資源衍生出的新產業之一。大巴山深處的田園風景,也正釋放出獨特的生態價值。

10月11日,在重慶市城口縣咸宜鎮明月村,遊客在田園綜合體稻田生產體驗區遊玩。新華社記者 黃偉 攝
藍天白雲下,群山蒼翠,稻田黃綠相間,古樸的廊橋掩映其間……城口縣咸宜鎮明月村的田園綜合體,宛如一幅油畫。
「依託明月村絕佳的生態資源和旅遊景觀,我們建設了稻漁綜合種養基地,布局了稻田餐廳、森林木屋、露營基地等文旅項目。」重慶市發改委駐城口縣咸宜鎮工作隊隊長秦明山說,今年7月以來已吸引遊客2000餘人次,帶動100餘戶村民增收。
明月村5社村民寧毫中告訴記者:「我參加了項目施工,也負責稻田日常巡查、送水,加上土地流轉收入,今年至少能收入6萬元。」
新產業業態豐富,「老」產業轉型升級。擁有千年歷史的城口老臘肉,以高山生態豬肉為原材料,憑藉獨特的香料腌制和青岡木炕制技藝,成為國家地理標誌產品,如今又走上升級之路。
「目前,縣裡已制定黑標、金標、綠標3個分級分類產品標準標識。」重慶趙孝春野生食品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趙孝春說,最好的黑標臘肉選用的是海拔1200米條件下、散養10個月以上的本地豬,經90天以上慢火烘炕,風味和口感俱佳。
城口縣委副書記、縣長董奕鋒介紹,計劃用3年時間,實施城口老臘肉標準化生產、質量檢測監測、品牌營銷等體系建設,力爭將其培育成鄉村振興的支柱產業。
此外,擁有數百年歷史的雞鳴貢茶,同樣將目光投向廣闊天地,實現「老樹發新芽」。
「雞鳴鄉生態優勢明顯,種出的茶葉質量上乘,但以前我們專註於生產綠茶,附加值有待提高。」城口縣雞鳴茶業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唐頻說,近年來縣裡引進安徽農業大學、重慶農業科學院的科研力量,研發出雞鳴火紅、雞鳴黃大茶等紅茶、黃茶系列新產品,附加值提升20%以上,可帶動500餘戶農戶增收。
作為鄉村旅遊的重要抓手,民宿也正迭代升級。在城口縣河魚鄉畜牧村,深秋的山林色彩斑斕,清澈見底的溪流穿村而過,一座座古色古香的巴渝民宿點綴其中。
「以前多是村民將自家的農房改造成農家樂,條件簡陋,只能滿足遊客夏天避暑需求,價格每天僅幾十元。」河魚鄉鄉長林璨說,豐富的生態資源吸引社會資本紛至沓來,畜牧村的民宿日益標準化、高端化,有的房型價格高達上千元,有時還「一房難求」。
畜牧村村民洪紀平正在自家的「落屋民宿」忙碌著。他說:「以前我賣過中藥材,開過小賣部,也做過傳統農家樂,去年投資300多萬元將農家樂改造成特色民宿,年營業額可達80萬元。」

10月11日,在重慶市城口縣咸宜鎮青龍村,村民在為茶園除草。新華社記者 黃偉 攝